成為你心儀樂隊的股東?Bandstocks給你的交易方案是:小額投資,等待回報(至少,得到一張專輯)。
“投資”恐怕成了當下最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詞,但在大多數人都捂緊了口袋的時候,27歲的英國人卡朋特卻為其所中意的新歌手澤西·巴德(Jersey Budd)投入了100英鎊。別小看這筆錢,它讓這個有著“下一個鮑勃·迪倫”美譽的24歲年輕民謠歌手離自己預計下個月將推出的首張專輯又近了一步。如果運氣不錯能夠大賣的話,卡朋特將會多少賺上一些。而即使賣得不好,他也能擁有這張專輯的免費下載權、由巴德簽名的限量版及其演唱會門票的優先購買權。最特別的是,其名字還會出現在其唱片的內頁中——聽起來還不算太糟,不是嗎?
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一個今年明才剛剛創立的網站Bandstocks。正如其名字一樣,簡單來說,它就是通過向樂迷發行每股10英鎊的“樂隊股票”來幫助音樂人籌集資金以便制作唱片。自信才華橫溢卻又不想受限于唱片公司的獨立音樂人,只要在Bandstocks創建一個項目,上傳幾首作品樣本,經過網站后臺審查并認為可行后,就可以擁有和MySpace相似的個人展示頁面。接下來,其命運交由他們的粉絲——他們必須在60天內獲得一定數量支持者的投票,才能享有發行股票的資格。而進入真正的投資階段之后,還要達到其按照自身實力所設定的目標基金額度(分為2.5萬、5萬、7.5萬和10萬美元四個等級),否則籌集來的錢就會物歸原主。
當然,一旦通過了層層嚴格選拔,Bandstocks就會根據你的等級來用這筆錢進行唱片錄制和相應的推廣。音樂人不但可以自由選擇發行形式——傳統唱片或是數字音樂,并可自行管理發行授權。網站享有的音樂作品錄音權,也會在5年后歸還給音樂家。而唱片銷售凈利潤的一半更是歸其個人所有,30%回報給投資者,網站保留20%。
其實,創辦了Civilian Industriesk:市有限公司的音樂事務律師安德魯·路易斯(Andrew Lewis),四年前就萌生了“樂隊股票”的主意,但直到今年找到兩個合伙人馬克·路易斯(Mark Lewis)和馬汀·圖赫(MartinTohe)之后,才確立了現在的商業模式。
馬克和馬汀擁有一家名叫B-Unique的獨立唱片公司,旗下擁有Kaiser Chiefs、Primal Scream等知名樂隊。而安德魯的Civilian Industries也和EMI唱片公司的Vinyl工廠建立了合作關系,后者不僅有自己的音樂雜志,還有一家叫做Phonica的唱片店。這無疑為Bandstocks制作的專輯品質,以及規模化生產和推廣、銷售能力提供了保證。
事實上,安德魯們把投資方、創作者、制作者、生產商、渠道都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迷你唱片工業鏈,在把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時,也讓自由創作的音樂人夢想成真。“唱片公司并沒有充分尊重創作者,考慮到市場和利潤,很多人被迫修改自己的作品,或者完全沒有出唱片的機會。”有著在寶麗金(PolyGram)和小島唱片(Island Records)20年音樂行業工作經歷的安德魯,深知音樂人和唱片公司的素有矛盾,“我相信Bandstocks的模式能讓更多的音樂人掌控自己的命運,做出不受商業壓力傷害的完美唱片。”
沖破“禁錮”
1996年,美國搖滾巨星Prince離開了壓榨他很久的華納兄弟后,隨報附送新專輯的免費發行形式,引起了業內很大的震動。之后,這個“叛逆者”與唱片公司的關系一直若即若離,而動蕩的職業生涯結果就是,過去的銷售榜常年冠軍最后淪落到了幾萬張唱片發行量的地步——Prince的遭遇也成為唱片公司給那些意圖逃離其羽翼的音樂人的一個鮮活警示。
然而,網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唱片公司的壟斷格局,依靠賣唱片賺錢變得越來越困難。華納唱片公司的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小艾德格·布朗福曼(EdgarBronfman Jr)甚至也公開承認:“傳統唱片業的銷售模式,即僅僅建立在發行渠道的控制和傳播上以獲得贏利這一模式,已經玩完了。”
是的,這已不再是那個唱片業巨頭的黃金年代,音樂人和樂迷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互聯網不光改變了音樂的承載形式,還在進一步改變著音樂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不同于以“電臺司令”樂隊的用戶自定義價格模式為代表的各種創新發行手段(詳情參見《環球企業家》2008年1月下《新音樂之聲》一文),Bandstocl挑戰的則是唱片公司更前端的工作——內容制作。
當然,在這方面它也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直引領音樂潮流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David Bowie)早在1997年,就發行過“鮑伊證券”,他將自己在1990年之前錄制的25張專輯的預期版權許可使用費證券化,并通過美國普天壽保險公司(Prudential Insurance Company)發行了價值5500YY美元、為期10年、收益率為7.95%的資產支持證券。
不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Bandstocks仍然具有特殊的意義。這種完全交由市場來決定唱片制作和生產的透明過程,以及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命運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的模式,更加凸顯了音樂人的創作才華——這一最核心但也最易受到忽視的稀缺資源的價值。而讓那些已習慣從互聯網免費獲取音樂的人,開始重新愿意花錢來投資音樂創作,對于整個唱片行業,也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換句話說,如果這一維系音樂產業的生命力得以復蘇,那么它的未來由布朗福曼們掌握,還是由Bandstocks們顛覆,誰又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