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在8月25日的《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要理解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及其成就,我認為有五個轉變最關鍵:第一,資源配置信號由計劃指標轉向市場價格。事實證明,用價格信號引導資源配置,遠比國家計劃更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創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經濟決策的主體由政府官員轉向企業家。在多數情況下,企業家的決策指向與創造社會財富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官員在決策的時候考慮的主要是“政治賬”和所謂的“社會賬”。現在,我們仍然處于官員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并存的階段,如果我們能給企業家更多的自由,讓價格信號更好地發揮作用,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會進一步提高。第三,個人權益基礎由政府職位轉向私人財產。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正是由于更多的人把追求利益的目標由政府職位轉向私人財產而帶來的。第四,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由中央動員轉向地方競爭。地方分權調動了地方官員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導致了地區之間發展經濟的競爭,刺激了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第五,經濟運行系統由封閉轉向開放。在開放的經濟中,效率成為檢驗體制優越與否的標準,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的弊病暴露無遺。對外開放還引進了新思想、新觀念,以及新的游戲規則。沒有對外開放,就不會有今天的改革成就。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非常不容易。從計劃經濟時期完全否認市場,到改革開放之后部分承認市場,再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完全承認市場,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價。而現在,社會上又開始蔓延著反市場傾向,這種傾向如果更多地演變為政府政策和國家法律,就會對中國的改革與發展造成致命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