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熟視無睹的發明規律可以被總結,可以有效利用。揭示規律的TRIZ理論,符合科學發展觀,可以實現多快好省地創新。
TRIZ,被趙敏意譯為“萃智”。一些歐美專家稱其為“超級發明術”,認為它可以幫助人們挖掘和開發創造潛能,有人甚至說: TRIZ理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可是,在國家科技部、科協、教育部、發改委四部委聯合推廣之前,我國對TRIZ理論及其作用還沒有達成共識。
人們常說,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學會正確地做事。在科學領域,人們執著地追求著創新;可是,找到創新的方法,無疑才對創新有關乎成敗的意義。
一度,發明家愛迪生勇于試驗、不畏失敗的精神是我們學習效仿的榜樣。但他試驗電燈用過1600多種金屬材料和6000多種非金屬材料,采集的材料多達14000多種;試驗新型蓄電池用過9 000多種材料,失敗50000多次。從今天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視角考量,這種古老的試錯方法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浪費嚴重。
億維訊公司總經理、科技部指定的創新方法專家趙敏告訴記者,在我國,現有的創新技法約360多種,絕大多數方法過于依賴人的悟性、靈機一動或個體的心智經驗,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可重復性、可操作性不強,常人不易獲得成功;為解決問題進行千百萬次嘗試,這樣的代價讓研究者和研究單位難以承受,以至于有人認為,一度泛濫于科研領域的浮躁現象,與現代科研不得其門而入的無奈不無關系。
如果采用在歐美及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使用的發明創新理論——TRIZ理論,創新是否真的會“多快好省”?2004年初,在帶領億維訊員工引進和推廣TRIZ之前,趙敏接觸到這樣一組統計數據:應用TRIZ理論,可以增加80%-100%的專利數量并提高專利質量;提高60%-70%的新產品開發效率;縮短產品上市時間50%。
如何驗證呢?趙敏決定與科研單位和院校合作,用實踐檢驗TRIZ理論。
“TRIZ通過有方向性發散和收斂的思維,提供了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標準方法;TRIZ降低了產品設計對工程師經驗的要求,使得年輕但專業知識豐富的工程師也能設計出一流的產品。”這是2008年8月中航西控公司全員參與技術創新時一名年輕機械師的感受。近5年的實踐驗證了TRIZ理論的價值。
以這名機械工程師為例,除針對某些特定機械或特定方向(如鑄造、焊接等)外,絕大多數崗位都要對機械設計、工藝控制、質量控制等機械制造全過程各個環節的知識有全面掌握。一方面,企業工程師隊伍嚴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低于30歲,工作經驗低于5年” 企業又不予錄用。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億維訊通過一次次的實踐證明,堅持學習和應用TRIZ理論,被企業以工作經驗不足為由拒之門外的年輕設計人員也完全有理由實現工程師的夢想。

處在競爭全球化的中國企業,靠“裸奔”已經不足以在競爭中博取用戶的關注,切實的產品優勢才是這場競爭的入場券。設計人員創新的點滴積累,鑄就企業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這正是企業選擇進行TRIZ培訓的根本。
一篇來自《科技日報》的報道,使得趙敏對創新方法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由科技部長親自推動,三位院士聯名致信總理,創新方法進入全國推廣的快車道。
2004年中興公司與億維訊公司合作,成為首例在企業內部進行TRIZ理論應用推廣和培訓的企業。從那時起,趙敏關于TRIZ理論本土化實踐與推廣的龐大工程開始了。
他們派員前往TRIZ研究領先國家學習,花費高昂版權費翻譯引進創新方法最先進的書籍,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本土化研發、創新,編著成書、開發軟件和課件,在院校、企業推廣、驗證。
當一個個微小的浪花被不斷激起,涓涓細流匯成一股大潮。趙敏理論上固本正源和實踐檢驗相結合的方法得到了合作單位的肯定,他們的努力引起輿論關注。2007年,《科技日報》在兩會特刊對億維訊推廣TRIZ理論進行專版報道,科技部劉燕華副部長讀后迅速邀請趙敏參加TRIZ理論座談會,并多次在各種重要會議的講話中介紹創新方法。一天,三位院士聽完劉燕華副部長的報告后,致信國務院,提出“創新方法是自主創新根本之源”的建議,得到文家寶總理的高度重視,指示科技部、教育部、發改委等組織商討在全國推廣創新方法。
創新有規律,發明有方法。現在,這個肯定的答案已經全面體現在國家部委的系列行動中。今年年初,趙敏參加了《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的研討。今年四月,《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由四部委發布,趙敏成為指定專家。
自2007年在全國啟動技術創新方法工作至今,創新方法試點省市的建設、推進科學方法大系研究編制、技術難題和科學難題征集等工作取得飛速發展。目前,四部委聯合推進的 “技術創新方法工作”決定,將在師資隊伍建設、教材體系建設、培訓試點和基地建設、基礎性工作和國際合作方面展開。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科學性和先導性的意義,這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全國性學習應用創新方法理論的大幕拉開。
2007年創新方法培訓與應用試點在黑龍江率先啟動,哈工大、東北林大、大慶油田等走上推廣應用TRIZ之路;2007年9月至今,中國一航集團 “一航大學”多次開設總師班、副總師班創新方法專項培訓班;2007年底起,團中央中國青年創新與基金管理委員會、原國防科工委下屬各企業進行了數月的TRIZ理論學習;新疆、四川、江蘇、遼寧、廣東、重慶、上海等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創新方法培訓……
確定2008年作為TRIZ“培訓年”后,今年 6月,趙敏在南京東南大學春輝堂內主持《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主題沙龍,手開創新方法公開課。截至9月億維訊應邀為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級博士生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平臺——計算機輔助創新技術”講座,已經有北京工商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等50余所高校參加公開課培訓,并采用了億維訊研發的創新方法培訓軟件。
趙敏對創新方法的熱忱不僅僅來自他對科學理論本身的迷戀。他頗有體會地說,領軍TRIZ理論的美歐或前蘇聯,其理論發展僅僅限于部分領先企業和高校的自發應用,普遍缺乏政府力量的介入;而在我國進行的創新方法研究推廣,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擁有了體制優勢,在歷史機遇面前,投身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踐,趙敏找到事業的價值所在。
曾獲得國家發明獎的趙敏并沒有從一開始就認識到發明創新還有方法和規律可循,直到有一天,朋友對這個國內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的專家說:你25年的研究中有一個缺陷……
趙敏說,自己生命中與創新方法有著難解之緣。
已過不惑之年,趙敏談吐中依舊帶著清華工科生特有的風格,談到技術問題,習慣性地探本溯源,細節務求嚴謹。“我來準確描述一下這其中的原理”,口頭禪一樣出現在他的講話中。
1983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畢業生趙敏同師長一起發明了新的固體推進劑燃速測量儀,并通過了兵器部的部級鑒定。留校后,趙敏繼續完善這個發明,并以此項設計獲得1984年度的國家發明獎。接著,他開始了研究生的攻讀,轉向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機械學的應用。在這個領域,他一做就是20多年。
研究愈深入,趙敏愈感覺無法回避“創新方法”這個主題。他發現,產品生命周期的規律表明,任何產品從誕生之日起就必然面臨走向衰退,創新成為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唯一方法,且創新不應只發生在產品的衰退期,更應該在產品誕生、成長、成熟的每個生命階段進行。2004年,趙敏成為中國國內PLM(產品生命周期)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就在這時,友人的一句話卻讓趙敏醍醐灌頂:PLM理論和產品功能中缺失了一項關鍵理論和技術,創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難道創新還有規律可循?友人贈送給趙敏一本小書——《發明家誕生了》。讀畢全書,趙敏感覺到創新原理的神奇。他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事業軌跡也發生了轉折。
2003年底,趙敏放棄了原公司的高職高薪,加盟億維訊,全力轉向對創新方法的研究,以固本正源的治學態度對創新方法進行引進、研發。他在各地的創新方法講堂“飛來飛去”,向人們反復講解著“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幾年來,億維訊公司舉辦了近千場培訓講座,四分之一由他親自主講。
在趙敏看來,創新方法不僅適用于科研領域,生活所見的每次創新,也都有規律可循。他舉例說,系統進化向柔性方向發展是創新方法論中的進化法則之一,說的是任何一種產品、工藝或技術在向更高級的方向發展和進化過程中,會經歷相同或者相似的幾個階段,這在生活中也會得到驗證:比如手機,從最初的直板手機,到增加一個鉸鏈的翻蓋手機,再到增加多鉸鏈、將之柔性化可以纏到手腕上的手機,再到將來,手機的發展將會向電磁、場的方向發展;再如門鎖,從最初的剛性門閂,到掛鎖,再到場化的指紋鎖、聲控鎖……產品的創新有著可規律化的軌跡。
“一次同事生日聚會,趙總舉著酒杯又不由自主演講起來:別看這小小的酒杯,里面就有發明的一個規律……”在工作生活的每個角落,趙敏無限延伸著對創新方法的探索:“遇到可以應用創新方法的事例,趙總會隨時隨地問我們問題,”億維訊的員工們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夯實理論功底,在實踐中活學活用,終于成長為一支過硬的TRIZ培訓隊伍。
目前,趙敏與學者胡鈺合著《創新的方法》等書出版,被當作TRIZ理論本土化的教材推廣。趙敏說:把個人的追求、企業的目標與國家的創新進程結合在一起,是一種莫大的的快樂。
1946年,TRIZ理論創始人、前蘇聯發明家根里奇#8226;阿奇舒勒通過對大量專利數據的分析,總結出其中的百余條科學效應,發現了人類發明創新的原理和其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提出了解決發明創新問題的基本方法學-——TRIZ理論,也就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即創新方法理論。
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發明創新有規律可循嗎?掌握其中規律,在創新實踐中真的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嗎?
科學發展到21世紀,這個問題有了肯定的答案。
今年10月10日,全國創新方法工作部際聯席會在京召開。自2007年科技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創新方法,截止目前,已經有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行動。科技部部長萬鋼在10月10日大會上強調:“創新方法是自主創新的根本之源”。
之前,四部委共同發布的《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成為我國繼科技政策優化、企業創新引導等一系列支撐《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的重大行動之后的又一重大舉措。
國內為這項工作提供理論培訓和技術支持的,是一個叫趙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