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爾街海嘯”影響的擴大,國際市場環境變化莫測,國內企業生存壓力更大,每天面對的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市場千變萬化。
為了在嚴酷競爭中存活下來,在動態的市場中樹立競爭優勢,進而形成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成了我國中小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
有人建議現在是企業練“內功”的好時機,完善自身的管理,在信息化方面企業走得更遠。在ERP行業內有句老話“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現實是這樣嗎?也有人說,現在并不是討論企業該不該信息化的時候了,而是討論企業應該如何實現信息化?企業在什么階段實施信息化可以獲得利益最大化?信息化到底能給企業帶來哪些好處?目前,企業管理軟件系統存在哪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北大縱橫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關雪峰。
關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是集團管控和運營管理方面的專家。具有12年IT行業銷售及銷售管理,2年風險投資,7年運營管理的經歷,曾先后在國營企業、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外資企業從事過管理工作,有3年自行創業的經歷,有多年高層管理經驗和管理咨詢經驗。
關先生曾主持訊宜集團ERP項目的規劃和實施,訊宜集團運營體系的規劃、建設和運行,訊宜集團內控體系建設,訊宜集團培訓體系的規劃和實施,訊宜集團ISO9000認證項目的實施。
第三只眼看ERP
近年來,由于ERP廠商的推動,中國眾多企業都進行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化改造。中國企業在信息化道路上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如何看待企業實施ERP?
關雪峰認為,ERP其實就是企業管理的一種工具。說ERP好的就兩種人,一個是廠商,他能掙到錢。第二種就是企業ERP項目的操作者,不管使用效果如何,都不能說它不好。
事實上,無論從員工、股東角度看,還是從供應商、客戶角度看,ERP的實施對于上述各方來說首先是“災難”。
從員工來講,一是增加工作量。基礎數字化這個工作量很大,要把工作在計算機上做一次,以前干一次的活,現在要重復做兩次,甚至是三次。第二個來說,ERP實施意味著新的模式、新的工作環境。員工有抵觸心理,推動有阻力。實際上人有一種求穩的心理,不希望改變,這是老板要變,他也沒有辦法。只能適應后,再去工作。由于他不熟悉,他真正花的時間更長,所以剛上信息化對普通員工的工作量不是加大一倍兩倍甚至是三倍。此外,剛上ERP的初期,若是規劃不好,會造成工作混亂,工作效益下降。
對股東來說,就是增加成本。購買硬件及軟件,不僅要一次性投入,還有后續投入,對于上ERP來講,總體成本加大很多。企業上一個ERP項目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都是有可能。但它的效益并不會象很多ERP廠商說得這么好,看得見,摸得著。
對于企業運營來講,對ERP實施方當然很好,用的人當時也想管好,原來數據看不見,管理者現在能看見。如果長時間,沒有實現對老板承諾的效果,那么實施者也會有壓力。長期來講,一般新聞報道都在講實施ERP以后取得良好效果,實際上,若是整合不好,首先會給業務造成很大的殺傷力。聯想就是個真實的例子,1999年到2000年聯想剛開始實施ERP期間,當時聯想的代理商說給業務造成很大壓力。不過,聯想也只有用了ERP,用好了ERP才有可能去收購IBM的PC業務。
客戶、供應商這塊,也會是先受傷。比如客戶之前給你下單子,是發傳真過來或打電話過來,企業這邊一般不會遺漏。若是通過供應鏈管理系統傳遞,由于系統造成的失誤,企業這邊也不可能找到這個訂單。很多企業初期沒有管理好的話,實際上業務是停滯的,而不是擴展。
只有在理順后才能擴展起來,這個就有點象人病了吃藥一樣,先起作用的不是藥效,而是副作用,你扛過去了,藥效才能起作用。所以ERP跟藥是一樣的,這種工具你上來以后,你體格不合適的人,必定會上吐下瀉,折騰一番。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企業上好了,有的上了又退回去的原因。企業信息化要使企業行為及習慣的改變,這個比較混亂、難管。若是這個實施小組沒有能力處理好的話,這對企業來說就會是真正的災難。
成長型企業要小心
中小企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運營基本上包括了生產、供應、銷售、財務、人事,甚至研發等。這些企業要不要信息化?又該怎么使用信息化?
關雪峰認為,ERP是體系化管理公司的一個很好工具。比如實施全球化的企業,管理首先要有一定的水準,管理工具也要有一定的水準,員工進來首先是去培訓員工,按企業規則去工作。在系統之內去培訓,員工一般沒有個性,只能干你該干的工作。
信息化已被全世界證明是管理革新和優化的最佳方法之一,外企用它,成功比較多,而國內企業成功案例并不多。其跟源在于文化上的差別,比如國外字母只有組合在一起才有意義,分開沒有意義的,中國文字本身就是藝術。
由于ERP是個工作流程的外包,現在是各個行業都需要。比如說SAP、ORACLE這些軟件有1000多種要素,它賣給小公司也會把這幾百上千要素賣給他。可中小企業的工作流程、工作崗位并沒有外企分得那么詳細。它是動態變化的,這種情況下,大軟件過來后,就會造成大麻煩。這些軟件對機器、對服務器、對網絡的要求都很高,而小規模的業務,基本產出并沒有這么多,給它一個非常龐大的東西,運營成本也下不來。
這就催生一批中小型ERP廠商,他們給中小企業量身定制。要什么給什么。A公司過來,我給你做,B過來做B的,技術成本很落后,并不是很先進的東西。
有很多企業管理者覺得不好用。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整個都是成長型企業,而國外用這個ERP的是成熟性企業。
成長型企業與成熟性公司的區別在于:成長型企業的人員、業務、管理規則每年都是不確定的東西,有可能是兩倍三倍的增長。業務在增長的時候,他的管理成熟度沒有這么快的增長,跟不上來。員工可能從年初100人到年底1000人,可企業還可能在用管理100人的管理方式去管理1000人。所以,這樣情況下,ERP跟本跟不上。
國外的企業規模大、管理成熟,人家的增長可能就是百分之十幾甚至是百分之幾的增長。它很難發生大規模暴發式的增長。這種情況下,它的管理規則不會輕意變動。人員的增長是彈性的,是可控的增長。只是多了個操作點而已,工作流程已經定型,崗位已經定型,相應的ERP做出來,也不會輕意的改變。
在中國,從100人到1000人,從1000人到10000人可能都是很短時間內。員工工作內容及崗位調整非常大,ERP一定是適應不了。這就是為什么ERP在中國真正實施起來有些困惑。
成長型企業本來的流程一直在變,組織在變,ERP相反,是要把企業的工作流程及崗位固化來進行的。企業一旦發生改變,ERP就要調整個體系去改變,而不是只改一個崗位而已,因為所有表單都是連鎖的,新增或刪除崗位后,整個工作流、信息流都跟著改變。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因此,在高速成長的企業不太適合用ERP去管理。
企業信息化方向
有人說,“軟件是用出來的。”那么目前企業管理軟件存在哪些問題?企業信息化未來的方向又是什么?關雪峰分析了企業信息化的一個發展過程,并分析其發展的內在動因。
關分析,最早企業生產是瓶頸,生產最早流程化、精致化,每個動作分析很精細,工作做到極致。所以在那時候上生產管理系統很容易取得成功。
生產不成問題了,那么就是客戶,于是有了客戶關系管理。客戶解決了,那么就會考慮把這成本降下來,于是又有了供應鏈管理系統。從所有供應商中去選一兩個固定的,長期做,他的成本就會降低。
由于企業業務更加多元化,要用財務來管,也就有了財務管理系統。下一步就會訂制化、柔性化生產,包括研發、PAD,研發管理和市場管理是最難管理的,這個投入與產出不是線性關系。研發周期比較長,這個廣告投入產出這塊,形成一個精準的數據。可分析、可控制的一個系統。這是未來方向。
目前,上面這些系統都是彼此獨立的。生產管理和財務管理都是獨立的體系,這兩種體系都向服務走,中間的環節并沒有做得很好。
比如,一個銷售經理請客戶吃飯花了300元,談成三個業務。會計上300元計賬,但在管理上,從業務來分,可能會分法不一樣,可以平均分,也可以一個業務計80,一個業務計120,與業務的效益掛勾。但這300元在財務上屬性是固定的,可老板想怎么看,這可能就會有很多種情況,怎么才能滿足管理者的要求呢?
并沒有給它多元屬性的標記。沒有按管理者的要求去做些連接,模糊的一堆,并沒有做到智能化。目前的軟件只是簡單的規則拼接,而且組織變動沒法對接。組織變動時,會按新的規則去編一個新的系統。兩年后,管理者想看舊組織模式下的東西,比較哪種組織更好,現在這些軟件做不到,只留有新組織模式下的信息,此前的信息查不到。
總之,目前使用的應用管理系統的升級速度遠遠落后于企業的人員變動、組織調整、流程重組、程序變更的速度。
信息化的本質在于能讓整個組織信息納入到管理者的視野之下。使管理者隨時隨地地找到信息。企業行為數字化、貨幣化。
隨著管理者管理意識的提升,企業還會深化信息化,ERP還會需要。比如銷售型企業,生產能力解決了,管理者要看一下產品賣給誰,要把關鍵客戶留住,按二八法則,管理者要識別出來,哪些是我現在的20%,哪些是我未來的20%。對于管理來說,都是非常重要。這個時候怎么做,明年又怎么做。
信息化是一個必然。只是管理者要清楚,管理者用它是用它什么,你不能無限制地擴大信息化的功能,你也不能無限制地提出你不切實際的設想。信息化是有局限的,你用它的時候考慮能不能以它的局限為基礎,你最大的承受力是什么,缺項是什么,你要考慮到用這個缺項去實現你的最大目標。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管理、經營等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采用計算機、通信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充分開發、廣泛利用企業內外部的信息資源,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實現企業運行的全面自動化,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同時,企業信息化也是一個伴隨現代企業制度的形成,加強企業運作控制,建成現代企業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