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專程到京,代表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為奧運村頒發綠色環保金獎“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金獎”。
每一座奧運比賽場館或設施都是綠色建筑。奧運場館建設在建筑節能、環境和生態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綠色環保建材等方面都體現著“科技奧運”理念。水資源綜合利用系統是奧運場館代表性的環保舉措,包括國家體育場在內的15個奧運場館安裝了高水平的雨水利用系統,并使用了透水性強的鋪裝材料,僅雨水收集利用一項,每年就可達到100萬立方米,平均雨水利用率達85%。
北京國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科諾偉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國家體育館建設100KW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充分考慮到了光伏發電效率的集成優化設計,體現光伏建筑美觀性、實用性等優點,國家體育館的亮點之一,為2008年奧運會提供綠色能源。此外,太陽能還在鳥巢、奧林匹克景觀大道、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處得到應用。已建成的官廳風力電廠也為奧運場館提供了綠色能源,5萬千瓦的機組每年1億度電的生產能力將惠及北京市民。
雅典奧運會運動員的洗浴用水,由于采取電熱而廣遭詬病。北京在申奧過程中就已經承諾使用可再生能源,據國家體育館及奧運村項目法人徐亞柯總工程師介紹,6000平方米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奧運會期間為16800名運動員(悉尼15300人)每天每人50升水的洗浴用量,平均每兩個人一個淋浴噴頭。奧運會后,供應全區2000戶居民的生活熱水需求。這將是奧運會歷史上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集中式太陽能熱水系統。系統中運用的直流真空集熱管是按歐盟EN12795標準生產,并通過了瑞士SPF太陽能研究所的產品性能質量檢驗。與傳統集熱管相比,直流式真空管的安裝不受角度限制,可水平安裝在屋頂花園的花架上,成為花架構件的組成部分,與屋頂花園渾然一體,這種建筑一體化的思路擁更大的實用考量。
另一項潔凈能源項目是清河再生水熱能的綜合利用。經過清河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出的二級水,被引到7公里之外的奧運村。關于二級水,作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一體化專業委員會理事的徐亞柯解釋說,一般來講,水質可分級為,直飲水、自來水、景觀水、中水、沖廁水。其中“中水”的說法,他提議可以考慮改成“再生水”。生活污水中的熱能之所以能得以利用,原理就是“溫度差”。在北京,冬天的地下溫度為15℃,大氣為-10℃,溫差25℃,夏天的地下與大氣溫差基本也是25℃。兩季的溫差情形相反,冬天可以為室內供暖,夏天可以致冷,形象點兒的比喻就是“冬天溫黃酒,夏天冰西瓜?!?/p>

從整體能源組成上看,上面這兩個項目中新能源利用方式,是傳統能源的一個補充。再生水熱能利用,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不受天候的影響。這比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少了許多局限。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的“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金獎”只是針對單一的建筑,而奧運村這么大規模的,世界第一。
徐亞柯說,在做微能建筑之前,他也有同樣的誤解,以為低能耗建筑一定會非常貴,在做完奧運項目后,節能材料與器材整體核算下來,只有不到500元每平米的建筑成本。對現今的高房價來說,這是個非常小的比例。北京某以“水灣”命名的樓盤為例,追求五星級的裝修標準,講究室內要有游泳池、石料裝飾、鉆石吊燈。每平米的花費在8000元以上,500元的節能投入,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消費者的審美意趣左右著建筑的風格及建筑商的方向。前面說到的直流聚熱管與屋頂花園的一體化,建筑的綠色節能配置。這些如果能在觀念上被消費者認可,像我們看一輛車一樣,有沒有天窗、帶不帶倒車雷達,這是檔次的象征。屋頂的太陽能花園,就會成為一種時尚元素,成為消費品味的提升。這樣利國、利民、利社會的事,最理想的狀態是政策層能推動成為建筑標準,這是一項可以稱之為國家級的“能源戰略”。
中國建筑能耗占全社會能源的半壁江山,怎么改變這樣的格局?事實上“高科技的節能建筑”并不是貴到不能接受,從實際操作的結果上看,無論是經濟還是從技術,都已經不是問題。
——徐亞柯
中國人認為上古有兩位祖先,有巢氏和燧人氏。一位讓我們脫離茹毛飲血,另一位教會我們造遮風擋雨的庇身所。徐亞柯由此提出一個人類居所的回歸“樹”的概念。人從樹上下來,都開始了破壞自然,幾千年過去了,我們開始認識到、也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樹與自然的和諧被重新審視。樹本身防風、遮陰、固沙、改善土壤、吸入CO2釋放O2。目前的技術水平,熱電聯產,只要是大于3級的風能就能利用,淺表土壤源熱泵這些可以看作大樹的根,是汲取養料獲得能量的部分。通過這樣簡單的比喻,可以知道在建筑的選材及運行維護中,我們的社會已經有能力造出微能耗的建筑來,這在技術上已經不是問題。
一直以來的誤解是高科技就等于昂貴。500元的建筑成本、各種已經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技術和經濟都不是問題?!钡跊Q策層面,有些政策的制定還欠科學。
目
前從政策層面對建筑能耗的認識還不夠嚴密和科學,按面積均攤的取暖費并不合理,按單戶計算的能耗對節能也沒幫助??茖W方式和政府推動,這樣的國外經驗可以借鑒。
去年冬天,北京曾有一項樓房的斜頂改造計劃,即改平頂為斜頂,提高老樓的保暖性能。徐亞柯認為,這個政策的出臺,是對建筑本身的能量流失規律缺乏認識。磚、水泥、混凝土是一般建筑的材料,它們都沒有保暖的功能,如果沒有加裝隔熱層,而只是在房頂加個蓋子,基本上相當于一個人冬天不穿衣服只戴個帽子,怎么可能會暖和?
北京統一的取暖費是30塊一平米,收取能源費的標準只參照建筑面積。不計一個居住單元的“真實”能源消耗,只收固定費用,就會產生大冬天開著門窗燒暖氣的情況。這和人性本惡沒關系,是實在太熱。每棟建筑的布局決定了,一定會有一部分房間是在外圍,有些包在里面。房間之間的墻壁、樓層之間的樓板,這些材料,是沒保溫功能的。一個處在中間的房間,就算沒有供暖,也會由于隔壁上下左右傳來的熱量,而非常暖和。在外圍的房間,直接接觸冷空氣,熱量損失就會非常高,需要更大能量的供暖?;谶@樣的道理,搞單戶供暖計量,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準確”可言。
徐亞柯建議,無論按面積均攤還是單戶計量都有失偏頗,應該按“棟”計量。在設計布局上,處于建筑里面的,可以酌量減少供暖,鄰居傳來的熱量,就可以補充不足。做好最外圍建筑墻面的隔熱層,盡量降低直接的熱損失。這樣才能計算整棟的供暖熱量消耗,收費的方法也應相應調整。大家住在一棟樓里,集體繳費休戚相關,冬天再開開門放熱氣,面子上就不大過得去了。
國家的資金投入與現已成熟的技術,好比漏斗的兩端,亟待出現的是能充分聯通這兩極的整合型中間產業。呼吁一個能整合所有新能源、節能減排的中間產業出現,可以實現新建筑在建造伊始都考慮到綠色環保和堵上舊建筑的能量漏洞。決策層的政策引領與扶持,才能打破一家兩家企業單打獨斗的局面,沒有任何人有能力能整合整個建筑領域的新能源技術,只有國家才有這份力量。尤其是在舊建筑節能改造方面。
國外的經驗,可以借來鑒。波蘭電廠邀請全波蘭人入股,條件是在自家房頂上裝一塊電池板,可以享受電價上優惠。居民少花電費,波蘭電廠也省下了巨額的安裝維護費用,整個社會也受益。健康空間,舒服節能,恒久品質。不只是國奧的建筑理念,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