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落實新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法》有關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共同出臺了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配套文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也于2008年7月8日正式印發。
隨即,各地開始組織企業重新認定工作。新的認定辦法進一步明確認定標準。企業在申請認定時,可能會存大哪些問題?應當如何解決?就這些與準備申請高新資格或者復審高新資格的企業密切相關的問題,《中國科技財富》雜志記者專訪了華稅律師事務所劉天永律師。
企業向中介救助
劉天永律師告訴記者,他今年已經在全國各地作了幾十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題講座了。他說,現在企業最關心能不能獲得高新技術認定。這次《辦法》把高新技術提高到一個非常高的門檻。
企業一旦被取消“高新”資格,那么就得從08年1月1號起按普通企業納稅,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這相當于提高了10%的稅率,10%的稅率就相當于它的凈利潤要縮水10%。假如企業利潤是一千萬,如果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優惠,今年企業所得稅為150萬,否則就是250萬。這對企業的影響就相當大。
另一方面,由于過去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各園區自己在做。事實上,園區在操作當中掌握標準的度比較寬松。而且當時是區域性優惠政策,只有園區內的企業能享受,因此園區可能為了招商引資,往往掌握的標準不太嚴格。現在,《辦法》取消地域界限,不分區內區外,統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由區域政策向產業政策的轉移。國家政策有了一個突破,成了一個行業性的優惠,成了一個全國的政策。只要企業被認定是高新技術企業,都可以享受這個低稅率政策,交納15%的企業所得稅。這樣一來,很多園區外的企業參與認定,給園區內的企業造成一個壓力。按新《辦法》重新認定,有些企業可能會喪失“高新”資格,從而承擔一個非常高的成本。
此外,企業獲得“高新”認定不僅享受稅收優惠;還可以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一些基金的支持;同時在吸引創業風險投資基金方面也更具優勢;未來上市也是有相當大的好處的,三板市場主要也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包括外資在華的收購、并購機會都會增多。
有人認為,只要會計事務所出具個報告就可以了。“這是一種誤讀。”如果一旦發現企業造假,懲罰比較嚴重,取消資格,為了獲取稅收優惠而造假,就變成了偷稅。問題性質就變了。
劉天永律師說,單靠企業某個部門或企業自己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這里面涉及到法律、稅務、知識產權、研發,靠企業的一個部門是很難完成的。
針對上述情況的出現,高新技術企業迫切需要專業化的財稅和法律服務。
認定三個關鍵點
按照新辦法的規定,高新技術企業應該是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
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首當其沖。出臺《辦法》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指引下,通過鼓勵創新的政策導向和新稅制優化產業結構的引導功能,進一步增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以自主研發為核心的綜合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升級發展。
《辦法》規定的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包括:發明、實用新型、以及非簡單改變產品圖案和形狀的外觀設計(主要是指:運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法,經過研究與開發過程得到的外觀設計)、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
劉天永說,實踐當中,很多企業都會在知識產權方面出問題。有些企業過去認為有沒有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自主知識產權沒有太大關系。有這幾個類型,一種是技術很先進,但沒有去申報。這一類企業并不可怕,申報以后再認定就可以了。第二種是沒有知識產權的企業。這類企業過去為什么會取得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也不先進,主要是過去審查比較寬松。目前,那類企業不在國家支持的范圍。第三種就是外資公司。企業的知識產權不在國內。目前不在國內擁有知識產權,就不可能被認定。
第二,研發費用達標問題。因為過去企業財務核算把研發費用包括在整個的核算體系。這里面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于前期研究出來的整套技術系統很成熟,可以直接應用于大規模生產。后期一旦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研發相對來說在降低,沒有進行持續的研發活動。這不達標。還有一種,發生了研發,但在核算的時候,沒有放到研發費用里去,而是放到了生產成本。這兩種企業也都面臨著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輔導與消化。
第三,人力資源結構使用問題。劉天永介紹,現在企業人力資源結構問題很突出。比如那種大規模生產型的企業,技術工人非常多,要求它的研發人員在到一定的比例,企業很難做到。實際上它的銷售額很大,這樣看來,不同的企業就承載著不同的問題。
如何跨越這些障礙?獲得“高新”認定呢?
劉天永介紹說,正在為一家世界五百強的德國上海公司服務。這家公司在研發比例,無論科研人員還是經費都是不符合條件的。他們幫助這家公司設計成為A、B兩家公司。
A公司主要就做研發、委托生產和銷售。B公司負責生產。在研發方面,他們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研發成果由中國法人單位A公司和海外的總公司共同享有權利。同時借助獨占許可的方式,從而滿足科研及知識產權方面的條件。
現在的《辦法》和《指引》在操作性方面還是比較復雜。難操作體現在:加權評分這些指標,很多企業搞不明白。這是針對大的公司,小的企業沒有這些東西。知識產權這塊偏窄,很多企業沒有去申請,是出于考慮技術保密。
他建議,《辦法》一時不可能變,《指引》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調整,高新技術領域也要跟著社會而調整。在專家庫里建議增加律師。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三)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四)企業為獲得科學技術(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新知識,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而持續進行了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六)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要求該四項指標采取加權記分方式,須達到70分以上(不包括70),四項指標權重結構詳見右表:
指標賦值
知識產權得分30
轉化能力得分30
管理水平得分20
成長指標得分20
合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