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末,兩個女人同樣因為競選,走進了我們的視野#65377;
54歲的貝·布托在巡回演講中死于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之手,60歲的希拉里·克林頓正如火如荼地準(zhǔn)備總統(tǒng)大選#65377;
這是兩個性格#65380;志向都很接近的女政治家,然而政治抑或說競選對她們有著太多不同的意義#65377;
作為一個政治世家最強硬的繼承者,貝·布托投身政治帶著很強烈的家族使命感:“我并沒有選擇這樣的人生,而是這樣的人生選擇了我#65377;”自貝·布托的父親阿里·布托被軍人政府絞死后,布托家族的成員前赴后繼,為人民黨在巴基斯坦取得執(zhí)政而奮斗,包括貝·布托的這次冒險回國,也是為了在翌年的議會選舉中為人民黨爭取更多席位#65377;她的一生帶有太多的宿命色彩#65377;
出身中產(chǎn)的希拉里在世人面前也以鐵娘子形象出現(xiàn),但這次在競選中的一個片段非常意外且不失有趣,當(dāng)有記者問到優(yōu)雅的希拉里為什么總是能夠保持頭發(fā)和容貌的良好狀態(tài)時,她先是開玩笑說在日常情況下并不總?cè)绱?,到后來更是有些哽咽地說道,競選對于她來說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65377;許多選民對希拉里的“示弱”表示了極大好感,當(dāng)時為希拉里新罕布什爾州險勝起了重要作用#65377;
貝·布托和希拉里在世界面前的政治形象有這樣的不同:前者顯得更為悲壯#65380;沒有退路#65380;志在必得#65380;不能服軟;而后者讓我有一個感覺——是的,我沒有說錯——這是一個可以允許自己失敗的職業(yè)女性,她能進能退#65377;
聯(lián)想起民主黨的另一競選人選理查德森,他已宣稱退出大選,他的競選廣告更為美式:“我把這次競選活動定義為一次普通的求職,我不過是在申請美國總統(tǒng)一職而已,年薪多少?30萬#65377;工作地址?白宮#65377;這一切都只為在我豐富的人生履歷上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65377;”是的,理查德森不是個頂層候選人,他甚至不能給希拉里造成威脅#65377;但他那戲謔性的話語也略微透露出美國本土政治家對政治的一些認識:競選不是我的一切#65377;
貝·布托接受的教育完全是西方化的,在哈佛和牛津等歐美頂尖政治名校求學(xué),據(jù)說她甚至不會說自己的家鄉(xiāng)話信德語,但她的一生就和政治捆綁在了一起#65377;甚至對于婚姻也沒有太多熱情,僅僅因為未婚的穆斯林婦女不能獨自出訪國外而下嫁建筑大亨扎爾達里,這段基于相識相戀5天的婚姻也給她的政治生涯帶來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對比希拉里雖鬧得滿城風(fēng)雨但尚算般配的婚姻,貝·布托也許只能通過讀愛情小說黯然神傷了#65377;
美國大選在繼續(xù),布托家族也仍在為巴基斯坦大選做準(zhǔn)備#65377;可以想象,如果貝·布托不死,如果這兩位奇女子都在競選中失敗,等待貝·布托的很可能是再度流亡海外,而注定當(dāng)不成第一任美國女總統(tǒng)的希拉里也許會退出江湖,恬然地隱居#65377;
貝·布托絕對不會和她的丈夫離婚,希拉里說不定會就此休了她那風(fēng)流成性的比爾:“嘿,比爾,我忍你很久了,是說再見的時候了!”
兩個傳奇的女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也有著同樣的執(zhí)著和智慧,希拉里的故事還在繼續(xù),貝·布托的故事已經(jīng)畫上了句號#65377;
(選自《職場》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