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去玩,朋友一路都在跟我說一本書《我用一生去尋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學》#65377;同車一詩人,大不以為然,問:難道比托爾斯泰寫得還好?
朋友臉紅#65377;
后來,我花了一下午看完,覺得那位朋友大不必臉紅#65377;托爾斯泰是文學泰斗,如果用望遠鏡作比喻的話,文學泰斗相當于天文望遠鏡,他們能拉近你和星空的距離,但如果兩軍對壘,天文望遠鏡還不如一副500倍的軍事望遠鏡好使#65377;潘石屹的書,是很好的生活望遠鏡,尤其對于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65377;
回憶自己青春歲月,不是也常常感到困惑#65380;委屈#65380;憤怒:我不過是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怎么會變成這樣?我錯了嗎?錯在哪兒了?
那個時候我不知道有一種智慧叫“生活智慧”,這種智慧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受到嚴重輕視,被當做“世故”#65380;“圓滑”#65380;“會來事兒”#65377;仿佛一個人越不懂得待人接物,就越說明他正直單純#65377;就像潘石屹書里說的那樣——“性情中人這個詞語,是送給很多自我主義者的高帽子#65377;比如一個人喝醉酒與人打架,本來就是錯誤的,卻冠以性情中人就給免罪了#65377;很多毛病都被性情中人這個詞語給開脫了#65377;”
啊,我曾那么“性情中人”!一言不合拔腳就走,話不投機起身告辭#65377;現在想想,那樣做雖然沒什么錯,但使我失去了很多快樂和一些本來可以發展為一生財富的友誼#65377;
“如果說我在為人處世上有什么經驗的話……那就是我珍惜每一次與人相見的機會,每一個人身上都藏有我學習與合作的機會,重要的是我能否將其開發出來#65377;”
“一個關系達成,必然有事發生#65377;這件事情結束了,人際關系卻變化了……經過幾輪事件后,你可能會形成一個小圈子#65377;”
這些話之前從來沒人對我說過#65377;我父母是老一輩知識分子,他們總在教育我做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但是卻從來不告訴我“方法”#65377;以至我誤以為,為了保全道德,只有選擇孤獨和不被理解#65377;而后來我逐漸知道,大多時候不必如此,假如擁有足夠的“生活智慧”#65377;
我很少讀企業家的書,總覺得他們的生活與我無關,但是讀潘石屹的書不同,讀他的書,甚至沒感覺是在讀書,像是在聽他講話,他講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自己的挫折,兒子#65380;妻子#65380;父親,曾經恨過的人……他慢慢地講,邊講邊順口說出些感悟,看似沒有主題,但假如聽進去了,你能體會到其中的“生活智慧”#65377;
這是一個溝通的年代,雖然缺乏“生活智慧”,日子也一樣過,但你可能會感到苦悶,常常抱怨:“我不能成功是因為我不夠黑不夠壞不夠阿諛奉承#65377;”而假如你懂得“生活智慧”,你會知道,夠黑夠壞夠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多數都死于默默無聞郁郁不得志,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黑如何壞如何阿諛奉承,而是如何“播下幸福的種子在別人心田”#65380;“先幸福后成功”#65380;“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