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3年以來,我國總體上“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日益明晰,農業扶持補貼政策日趨完善,構建了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體系。基于江西省312戶種糧農戶的問卷調查,分析了農戶對農業補貼扶持政策的認知特征及農業補貼扶持政策對種糧農戶生產經營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農業補貼政策;認知特征;種糧農戶;生產經營行為
中圖分類號:F127;7307.11 文獻標識碼:B
一、樣本的選擇及調查內容
2003年以來,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國家財政就重點在“少取”和“多予”上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促進農民增收。從2004年開始,我國探索創新了糧食直補制度,將原來補貼在流通環節的糧食風險基金拿出一部分,直接補貼種糧農民。截止2007年,我國的種糧扶持補貼政策已達5種之多,包括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為了了解種糧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的認知特征以及農業補貼對種糧農戶生產經營行為的影響,筆者設計了“農業補貼政策調研”問卷調查表,對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區、高安市、鄱陽縣、余干縣、吉水縣、瑞昌市、臨川市等7個糧食主產縣(區)一般農戶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且有效問卷312份,回收且有效率達89.1%。本調查重在了解國家實行農業補貼扶持政策后,種糧農戶的家庭生產經營情況,種糧農戶家庭近年來所得補貼,種糧農戶對農業補貼扶持政策的認知特征、滿意度和種糧意愿等信息,故問卷根據這些要求設計了四部分共34項問題。第一部分是種糧農戶的基本情況,包括種糧農戶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家庭勞動力、承包耕地面積、水稻種植面積;第二部分是種糧農戶所得農業補貼,主要是包括2006年與2007年農業補貼標準及農戶家庭得到的農業補貼資金等項目;第三部分是種糧農戶家庭生產經營情況,包括水稻種植類型、糧食種植面積變化及其原因、家庭年純收入及來自糧食的收入所占比重等項目;第四部分是種糧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的認知特征,包括了解到的農業補貼扶持政策、補貼方式、對補貼標準的滿意度、糧食補貼對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沒有糧食補貼對家庭糧食種植面積的影響、農村補貼對提高種糧機械化水平的作用、農資綜合直接補貼對穩定種糧收益的作用、對糧食生產最擔心的變化等項目。
二、農戶對政策的認知特征及對其生產經營行為的影響分析
(一)被調查種糧農戶的基本情況
1 被調查種糧農戶戶主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如表1所示。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種糧農戶戶主年齡在46歲以上的占62.8%,而45歲及以下的只占37.2%,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占82.7%,高中及以上的僅占17.3%。
2 被調查種糧農戶家庭勞動力緊缺,承包耕地較少。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每家平均人口4人,家庭平均勞動力只有2人,并且多數都是兩個勞動力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承包0~5畝耕地的為157戶,占總數的50.3%;承包6~16畝耕地的為133戶,占總數的42.6%;承包16畝以上的為22戶,僅占總數的7.1%。
(二)被調查種糧農戶家庭的生產經營情況
1 被調查種糧農戶種植水稻的類型主要以雙季稻為主,也不乏種植一季中稻或單季晚稻的農戶。江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并且江西糧食主產區普遍為平原、丘陵、山區地形,因此種植的水稻以雙季稻為主,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種植雙季稻的為256戶,種植雙季兼單季為19戶,也就是說會種雙季稻的農戶占總戶數的88.1%,種植一季中稻或單季晚稻為37戶,占總數的11.9%。
2 與2006年相比,2007年種糧農戶的糧食種植面積普遍不變。如表2示。
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與2006年相比,2007年糧食種植面積保持不變的為241戶,占絕大多數。當進一步問及糧食種植面積增加或減少的原因時,多數人增加種植面積的原因為“糧食價格上漲”,絕大多數人減少種植面積的原因為“勞動力緊缺”。
3 2006年種糧農戶家庭純收入中來自糧食收入的比重普遍偏低。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農戶家庭純收入來自糧食收入的比例占50%及以下的有192戶,占總戶數的61.5%,其中有11戶沒有糧食收入的家庭,農戶家庭純收入來自糧食收入的比例占51%~89%的為67戶,占總戶數的21.5%,農戶家庭純收入來自糧食收入的比例占90%及以上的為53戶,僅占總戶數的17.0%。
(三)被調查種糧農戶對糧食補貼扶持政策的認知特征
1 種糧農戶對國家實施的農業補貼扶持政策普遍不太了解。截止2007年,我國的種糧扶持補貼政策包括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5種。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對這些政策只了解2種及以下的達176戶,占總戶數的56.4%,其中還有23戶1種都不了解,了解3 4種的為76戶,占24.4%,5種全了解的為60戶,僅占19.2%。
2 種糧農戶對目前種糧直接補貼的標準滿意度較高,但糧食補貼的有無對種糧農戶的種糧面積增減影響不大。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當被問及認為目前種糧直接補貼標準時,選擇滿意或比較滿意的為246戶,占總數的78.8%,選擇不滿意的為66戶,占總數的21.2%。但進一步問及如果沒有糧食補貼,您家種植糧食的面積時,選擇不變的為230戶,占總數的73.7%,選擇減少的為74戶,僅占總數的23.7%,甚至還有8戶選擇增加。
3 種糧農戶對某些農業補貼政策的作用效果評價不高。如種糧農戶對糧食補貼對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購買農機具補貼對提高種糧機械化水平的作用及農資綜合直接補貼對穩定種糧收益的作用多數都認為不大。如表3所示。
表3的統計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有64.1%的農戶認為糧食補貼對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不大;有51.6%的農戶認為購買農機具補貼對提高種糧機械化水平的作用不大;有57.8%的農戶認為農資綜合直接補貼對穩定種糧收益的作用不大。
4 種糧農戶在種植糧食的過程中最擔心的事情首先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其次是糧食價格下跌,對農業補貼政策會變的擔心卻比較少。在被調查的312戶種糧農戶中,當被問及在種植糧食過程中最擔心的事情時,選擇擔心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的為178戶,占總數的57.7%;選擇擔心糧食價格下跌的為92戶,占總數的29.5%;選擇擔心補貼政策會變的為42戶,占總數的13.5%。
三、結論及建議
農業補貼扶持政策主要是國家政府希望通過財政轉移性支出達到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目的。因此,今后仍應加大對財政“三農”的支持力度,并把提高直接補貼農民的比重作為今后財政農業支出調整的主要方向。而當前我國實施的各項農業扶持補貼政策主要目的是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穩定并提高糧食產量。政策實施之后的效果如何,有沒有達到實施農業補貼扶持政策所定的目的,通過對所做調查的統計分析,筆者得出如下結論:農業補貼扶持政策給種糧農民一種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強烈信號,但各項政策對農民的具體生產經營行為影響不大,沒有消除種糧農民對種植糧食的各種擔心。要使我國的農業補貼扶持政策達到預訂的目的,僅僅強調農業補貼扶持政策本身的實施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對所做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筆者提出的供有關部門參考的建議是:
(一)高度重視農村青壯年及高素質勞動力緊缺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勞動力緊缺不僅僅體現為農村勞動力絕對數量的緊缺(如被調查的樣本中平均每戶只有2個勞動力),而且還表現為農村青壯年及高素質勞動力的緊缺。在被調查的農戶中戶主年齡在46歲以上的占62.8%,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7.3%。當然,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勞動力緊缺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因此,一方面,要重視城鎮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的在現有農村勞動力上做文章,抓緊實施新型農民培訓,以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抓緊實施農業機械化生產,以降低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
(二)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制度的完善及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農戶承包的土地很少,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戶的土地只種一季中稻或單季晚稻,這就免不了有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的因素存在及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的現象發生,各地政府應該在不改變土地所有制性質的基礎上,積極償試既能調動農民積極性又有利于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的土地流轉制度。見于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特殊思想感情,建議各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一種主要以生產項目為導向的土地流轉制度(雷海章,2007),也可以采取季節性的土地流轉制度。
(三)高度重視加大農業補貼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保證補貼及時到位
首先,當前種糧農戶對國家的農業補貼扶持政策還不是十分了解,說明一方面,農戶了解政策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基層干部的政策宣傳工作沒有到位。這就需要各地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會議、宣傳欄等媒介,對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購置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扶持政策進行有力的宣傳,使農戶對扶持政策的目的、意義、補貼對象、補貼方法、補貼標準、計算方法等有清楚的認識,讓農業補貼政策深入民心。最后,要保證補貼確實發放到農戶。有些地方的農戶沒有得到任何補貼,反而補給了未種植糧食的轉包戶,個別地方國家的補貼款被封存、挪用甚至不知去向,說明這些地方的相關官員對扶持政策理解不準確、實施不到位,需要加強指導和監管。再次,要適當調整補貼時間,保證補貼及時到位。在筆者走訪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地方需在6、7月份才能將補貼陸續發放到位,導致農戶無法根據補貼的情況安排當年的農業生產。建議在來年的春播之前,就將各項補貼兌付給農戶,為其當年的農業生產決策提供依據。
(四)高度重視提高農業補貼扶持政策效應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種糧農戶對糧食補貼對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購買農機具補貼對提高種糧機械化水平的作用及農資綜合直接補貼對穩定種糧收益的作用多數都認為不大。可見,一些農業補貼扶持政策的實施效應不佳。要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效應,一是進一步加大補貼規模;二是在補貼政策出臺之前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論證;三是補貼政策實施之后要進行政策實施效應的評價,對一些不大科學合理的補貼政策,實施效應不佳的政策要及時做出調整;四是建議在穩定原有補貼額度的基礎上,改新增的補貼資金為獎勵資金,重點獎勵那些農業補貼政策效應較好的地方。
(五)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穩定及糧食價格的穩定和提高
通過對調查統計數據的分析,筆者發現種糧農戶在種植糧食的過程中最擔心的情況包括糧食價格下跌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而種糧農戶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最主要的原因也糧食價格上漲,可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穩定及糧食價格穩定和提高的重要性。要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一要根據市場經濟要求,深化農資價格改革,取消對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各種補貼等政策優惠。二要完善化肥、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調控機制,通過市場準入機制強化生產經營者的市場責任和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管理,建立主要農業生產資料淡季商業儲備制度,保證農資的正常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三要強化農資成本監審工作,縮小農資價格變化與成本變化的差異,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四要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農資經營中的牟取暴利及價格欺詐行為。五要建立健全農資價格監管網絡,在縣、鄉、村三級設立專門農資監管人員,各環節全程對農資的購、銷價格進行監管。
要穩定和提高糧食價格,(1)要充分認識到糧食價格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把糧食價格視同為一般的商品價格。(2)要改革中國的糧食以及整個農產品的貿易體制,使其不能夠成為個別企業的牟利體制,而是要成為一個能夠促進我國糧食價格穩定、農產品價格穩定的機制。(3)要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4)要增加糧食及農產品的生產,規范和限制糧食的其它用途。(5)要鼓勵支持對糧食的深加工,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與價值鏈。
(六)高度重視思考“未來中國將由誰來種地”這樣一個緊迫而現實的問題
前已述及,農村勞動力不僅絕對數量緊缺,青壯年及高素質勞動力更是緊缺,這一矛盾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還會進一步加劇,而購買農機具補貼對提高種糧機械化水平的作用又不大(有57.8%的農戶這樣認為),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中國將由誰來種地”這個問題。因此,國家政府應大力支持、鼓勵、引導農業的專業化耕作,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應大力支持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農業耕作服務公司。而筆者在調查訪談的過程中,也發現有的地方有一些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收割、耕地、播種等服務組織,政府在實施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時應向這些組織傾斜,順勢鼓勵,支持,引導他們發展壯大,使其具有一定的規模,以有利于解決“未來中國將由誰來種地”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