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的、歷史的、社會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國民族地區市場建設和貿易發展相對較為落后,如何改變這一局面,統籌城鄉協調和區域協調發展,是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之一。王兆峰教授和張海燕副教授的《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創新建設與民族貿易發展研究》一書,可以說在這方面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該書是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和湖南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重點基地學術研究成果,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在2007年6月出版。該書對新時期民族地區貿易發展思路等提出了重要觀點。該書研究成果不僅在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研究理論上具有創新意義,而且在實踐上將有助于貫徹中央“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地區“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該書有如下突出特點:
一、選題意義重大,立意深遠
本書是在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下,從民族地區視角切入,以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與民族貿易為具體研究對象。民族地區整體上比東部發達地區要落后,而在民族地區又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城鄉差距,所以解決民族地區的“三農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在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建設與民族貿易發展問題,是目前民族地區農民和農業經營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繁榮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發展民族貿易,首先就是要大力建設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增加農產品競爭力。其次就是要優化民族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民族貿易,進而提高農產品經營者利潤,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差距。因此,本書選題契合了中央在新時期的“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和民族政策,該項研究成果為各級政府和有關機構研究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并且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選題意義重大。
二、問題導向明顯,切重要害
該書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究,切重要害。一項好的研究往往是從發現一個好的問題開始。明白了前人已經做了哪些研究,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然后在這個問題的導向下尋求解決方案,這是我所主張的做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王兆峰教授這本專著的研究思路與我所倡導的思路相吻合。該書分別從國內外有關農產品市場研究、民族貿易研究、新農村理論研究等角度做了文獻綜述。目前從宏觀層面論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獻較多,但從市場角度論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獻就不多見。總結出來的問題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解決農民既增產又增收的問題,就必須大力建設農產品市場,推進商貿流通,引導農民走上市場,以市場引導生產,優化資源配置。實際上就是在民族地區如何創新性建設農產品市場,發展民族貿易這個問題,該書以此問題為導向行文,邏輯層次清晰,層層遞進,做了深入淺出的論述。
三、理論創新突出,方法科學
當前國內外在農村商品市場和商品流通問題上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民族貿易研究成果較為少見,特別是將民族地區商品市場建設與民族貿易結合起來研究的文獻就更為少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可能,當然也充滿了挑戰。王兆峰教授的專著理論創新是比較突出的。研究內容涉及到的民族地區農村市場體系重構與創新民族貿易發展,這些內容在現在的與此相關的傳統區域經濟理論、發展經濟學理論、產業集群理論、生態系統經濟理論中都較為缺乏,該書作者的研究成果,為這些現有理論從特定的角度增添了新的內容,使這些理論的涉及面進一步增加,使這些理論涉及的研究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科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有助于構建系統的城鄉市場協調發展理論。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綜合運用AHP、主成分分析、空間經濟學模型以及制度經濟學等多種研究方法來研究民族地區貿易問題,特別是市場分析的新研究方法的應用為本書增色不少。
四、實踐指導性強,有利決策
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指導社會實踐,王兆峰教授的專著對于在民族地區進行農產品市場創新建設和發展民族貿易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實用性很強。該書目標中附有各章節圖表數據目錄,便于查詢,資料性很強,為不同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該書從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分析切入,提出了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體系重構與創新設計,以及具體的城鄉商品市場集群建設、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建設、城鄉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農產品品牌建設等思路,建議與對策具有可行性,能夠為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和可供參考借鑒的具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