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總結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理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運用哈堪森和斯涅何塔的網絡模型,分析并證明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都具備網絡的基本形態。以“網絡”作為耦合界面,構建產業集群與產業鏈關系的耦合模型。
關鍵詞:產業集群;產業鏈;耦合模型
中圖分類號:F091 文獻標識碼:A
波特曾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產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彼此相關的產業集群。世界經濟是由所謂的產業集群主導的經濟,它們創造著全球很大一部分財富。而同時產業鏈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新型組織模式,成為2l世紀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組織形式。產業鏈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經濟研究視角,一經提出便受到理論界、企業界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那么,產業集群與產業鏈又是一個什么關系呢?筆者擬對二者關系建立一個分析框架。
一、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理論的發展趨勢
最早的產業集群研究應追溯到二十世紀初,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和德國經濟學家韋伯(Weber)所提出的產業區位論和工業區位理論。后來,隨著產業集群在世界范圍內的蓬勃發展,國內外學者從經濟地理、產業經濟、區域經濟、技術創新、經濟社會學、制度經濟、競爭戰略等不同視角對產業集群進行剖析,可以歸納為六大理論流派,即外部經濟論、增長極論、交易費用論、彈性專精論、技術創新論以及社會經濟網絡論。從其發展歷程來看,這六大產業集群理論體系在時間上呈現出集群整體區域——集群企業——集群網絡的研究軌跡,可歸納為三大中心對象范疇:區域中心范疇、企業中心范疇和網絡中心范疇。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對象經歷了從區域——企業——網絡的發展趨勢。
產業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后期古典主流經濟學家的研究,不過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從宏觀的角度討論勞動分工、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而對于“基于分工的迂回生產經濟”的理論研究則是最近一個世紀的事。我國對產業鏈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國外價值鏈、供應鏈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回顧價值鏈、供應鏈、知識鏈理論的發展,知識經濟、全球化、專業化分工、集聚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使理論分析的重心發生了變化。第一,分析層次從微觀到中觀或宏觀。隨著企業戰略逐漸上升到產業和區域層面,幾種理論分析的重點也從最初的企業內部擴展到產業的價值鏈、供應鏈和知識鏈。第二,分析結構從鏈條到網絡。
二、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都是網絡組織
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都具備網絡的基本形態。網絡是各種行為主體之間在交換、傳遞資源活動過程中發生聯系時建立的各種關系總和,這些關系可以是發生在市場交易或知識、技術等創造過程中的正式關系,也可以是基于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信任結成的非正式關系。哈堪森(Hakansson)和斯涅何塔(Sneho,ta)提出了影響網絡組織結構的三個基本變量:活動(Activity)、行為主體(Actor)、資源(Resources)以及所構成的網絡關系,網絡模式。
筆者借鑒這一模型工具,給出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網絡屬性的分析框架:
1 行為主體層面:行為主體包括從個人到集團公司等不同層次,行為主體之間相互聯系,形成行為主體紐帶(Actors Bonds),行為主體的目的是增強對網絡的控制。
產業集群是由生產者、消費者、供應商、政府部門、中介機構等多種主體所組成的一個網絡體系,是一種超越企業的網絡組織。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存在生產、市場、技術、采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關聯,同時又存在基于聲譽、友誼、相互依存和利他行為的競合關系,因此產業集群是擁有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自學習屬性的網絡組織。產業集群網絡關系有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兩種。正式的網絡關系表現為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各種合同形成的關系,是產業集群行為主體在設計、技術開發、生產、營銷等價值活動中選擇性地與產業集群內其他行為主體所結成的較長期的穩定關系。非正式的網絡關系是產業集群行為主體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基于共同的經歷、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彼此信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關系Ⅲ。
產業鏈的行為主體主要是企業,這些企業位于相同或不同的產業鏈環上,企業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形成由價值鏈、供應鏈、知識鏈這三個維度有機組合、鏈接的鏈網式結構模式。企業之間在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產品銷售上構成了相互鏈接的供應鏈,在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上構成了相互協作的價值鏈,在信息、技術和知識傳遞、交流、共享過程中構成了相互作用的知識鏈。產業鏈行為主體紐帶強調的是企業之間的產業關聯,而不強調關聯企業地理位置的分布,在整條產業鏈上,有的企業之間地理臨近,有的則地理分散。
2 資源層面:資源主要包括參差的、相互依賴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行為主體控制資源形成資源紐帶(Resources Ties)。
產業集群中行為主體利用關系紐帶,共享包括基礎設施、金融資產、人力資源、社會資本等在內的各種資源,通過專業化分工、地理集中、根植性等特性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產業鏈中,自然資源經歷產業鏈的不同產業環節,形態被改變成消費者所需要的最終產品或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附加價值增多,知識含量增加。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基本都包括物質、人力、技術、知識、信息等資源,網絡基于信任關系和資源共享來協調管理。
3 活動層面:活動包括轉化活動、交易活動,活動的周期以及交易鏈,行為主體進行各種活動形成活動聯結(Activity Links)。
產業集群的活動主要指產業集群內部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與影響,從而形成生產網絡、交易網絡、技術網絡、社會網絡等。產業鏈是產品鏈、價值鏈和知識鏈相互纏繞形成的投入產出結構,是相互依存的活動構成的一個系統,包括圍繞某一最終產品形成的投入產出網絡、生產網絡、交易網絡,圍繞知識鏈產生的技術網絡、知識網絡,但整條鏈條并不強調社會網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一樣都是介于層級和市場之間的網絡組織,網絡組織的實質是控制需要一定資源的行為主體在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網絡關系。
第二,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都注重主體間的正式關系,除此之外,產業集群還注重主體間的非正式關系以及企業同政府、機構之間的關系。
第三,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不同的是,產業鏈是一種沒有地域限制的網絡組織,產業集群是有著地域限制的地方根植性的網絡組織。
三、產業集群與產業鏈耦合模型
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研究都出現了網絡化趨勢,這兩個研究方向最終聚焦在同一個平臺——網絡組織上。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這兩個網絡組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網絡”作為耦合界面,形成更高級的功能系統——基于產業鏈關系的產業集群,耦合模型。如模型所示,產業集群與產業鏈“合而不同”,產業鏈關注各鏈環的上下游關系,這種關聯關系是組成產業集群最為重要的功能單元;產業集群關注的是企業分布的空間位置和聚集程度,是組建和延伸產業鏈的空間載體。這兩個不同成為產業集群與產業鏈系統耦合的切入點。
(一)產業鏈是產業集群中的主導關系
根據英國學者戴維(David Newlands)區分的產業集群研究主流理論,發現這些理論都側重于生產過程的不同環節。而這些環節的關聯、整合就構成了產業鏈,這樣就為我們研究產業集群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從產業鏈視角研究產業集群實質上是產業鏈的產業特性在產業集群中的體現。正如波特指出的“產業集群是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企業以及機構在地理上的聚集體,集群包括一系列相關的產業和其他一些與競爭有關的實體,如零部件、機器設備和服務的供應商、專業性基礎設施的供應商等。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銷售渠道和客戶,橫向擴展到互補產品的制造商和在技術、技能上相關或有著共同投入品的企業。另外,許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機構,如大學、標準化機構、智庫、職業培訓機構以及商會等,這些機構提供專門化的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這說明產業集群是基于價值鏈的企業聚集。正是由于產業集群地域臨近和產業關聯性,以及集群企業具有彈性專精和信任合作的特點,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不僅在單鏈式供應鏈內部各企業相互合作,而且不同單鏈的企業存在著跨鏈間競爭和協調。這說明產業集群還是基于供應鏈的企業聚集。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內主體之間不是雜亂無章的集聚,而是以產業鏈關系作為主導關系。
(二)產業集群是產業鏈空間分布的有效載體
產業鏈的空間分布具有“大區域離散小區域集聚”的特性,產業集群是產業鏈中的集聚體。大量的集群間、集群與區域外經濟行為主體的生產、貿易、技術、信息、文化交流,跨越國家和區域的邊界,把基于同一產業的不同區域的產業集群整合起來,就形成了全球產業鏈,這也是區域協作和全球產業分工的必然結果。
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之間存在著這種必然的內在聯系。產業集群的升級正是沿著全球產業價值鏈從低附加值、非戰略環節向高附加值、戰略性環節攀升。產業集群在升級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相似的階梯式發展路線: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的升級。如發展中國家外向型產業集群就遵循了這樣的規律,一開始從接單產品組裝OEA(Original Equipment Assembling)到接單加工生產OEM(Orin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然后到設計生產加工ODM(Ons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最后轉向自有品牌生產加工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伴隨著這種階梯式的升級過程,產業集群創造和留住的價值量逐漸增多。
可見,產業集群作為產業鏈的空間載體,集群內部各企業及經濟組織之間存在產業鏈關系,內部運行符合產業鏈的特征和要求。所以,產業鏈的構建、優化和管理是產業集群的有效管理方式,為產業集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