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社會認知理論在創業研究領域應用新趨勢及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對創業自我效能形成的認知因素及與創業行為的關聯機制進行分析。提出了綜合研究模型,提出沿著新創企業起源和發展歷程中企業文化形成的脈絡來考察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期企業家認知及創業行為的影響的研究思路,以及未來的研究趨勢、研究重點與分析要點,為進一步深入到領導與學習過程,探索在此過程中企業家的認知發展,以及對創業績效的影響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創業自我效能;創業認知;創業行為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西方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將認知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的理論及觀點引入創業研究,Shane,Bar-on,Krueger等著名創業學者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視。創業研究領域主流期刊“Joureal of BusinessVenturing(企業創業)”和“Ens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創業理論與實踐)”分別在2002、2004、2007年圍繞創業認知研究進行了專門討論。在2007年發表的“2007創業認知研究的中心問題”一文中,包括Mitchel,Busenitz,Bird等七位著名學者一同呼吁加強該方面的研究,促進創業研究領域“thinking—doing”的鏈接。
在創業研究領域,早期的特質研究試圖分離出成功創業者的共同特質和動機因素,通過對創業者人格、態度與人口統計學特征來考察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特質差別,在解釋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時只能獲得有限的結論。自1961到1990年,有關創業者特質的研究影響日趨勢微。但20世紀末隨著一批心理學研究背景的學者崛起,通過構建更加切合的模型,開發出新的研究工具,發展和引入更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拓展到創業者能力、動機、認知與行為研究領域,將傳統的創業者特質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創業者個人特質并不能充分解釋領導過程和領導行為,創業是在不停運作的關系中展開的。Baum和Locke的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我效能、目標和愿景是新企業建立和發展的三個核心動力因素。這三個核心要素以自我效能為前提和基礎,與創業者領導及認知密切相關。
創業是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個關鍵概念。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除外資作用之外,本土企業家創業及發展的能力非常值得關注和總結。因此,基于中國文化的認知心理,深入探討其創業認知模式形成、發展規律以及對領導、學習的影響,從創業環境、企業家創業認知及其行為的互動關系中來考慮人的認知發展與行為表現,對理解企業家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二、自我效能理論在創業領域的研究
(一)社會認知理論及自我效能概念
三元交互決定論和自我效能理論是班杜拉(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思想。三元交互決定論從環境、人的認知及其行為的互動關系中來考慮人的認知發展與行為表現,行為是由互動的環境和認知因素決定的,但人的心理預期或信念——自我效能卻起著主導作用。對于自我效能的概念,Stajkovic和Luthans在1998年針對組織行為領域給出的更廣泛、實用性更強的定義:“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確切的信念(或自信),這種能力使自己在某個背景下為了成功地完成某項特定任務,能夠調動起必須的動機、認知資源與一系列行動。”自我效能具有三個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綜合了來自行動者本人、特定任務和他人等各種信息的基礎上而產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動機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種動力結構,會根據新的經驗和信息不斷地變化。
自我效能來源于四個方面:直接經驗、替代經驗、社會勸導和身心狀態。關于自我效能在實際領域的應用,班杜拉認為,由于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其自我效能是不同的。任何時候討論自我效能,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聯系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對組織行為的動力過程以及管理和領導績效具有重要意義,Stajkovic和Luthans的元分析(114個研究,21616名被試),發現自我效能和工作績效的加權平均相關系數達0.38,而且非常顯著;轉換后顯示自我效能可以使績效提高28%。
(二)創業自我效能及研究進展
關于自我效能的應用,也許影響最大(至少是潛在的影響最大)而又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的就是領導領域的自我效能。盡管多年來關于領導的研究已經確認了領導自信心的重要性,但迄今還很少有人在領導研究領域嘗試去測量和研究自我效能理論和研究中的觀點。創業的核心是領導和變革,創業過程則綜合體現了領導的各個方面:發起變革、打造、核心團隊愿景構思傳播與實現、非正式網絡營造、組織文化培養等。由于創業者面臨的環境和任務領域的特殊性,自我效能被認為是導致創業意向的重要前提。自我效能是揭示關鍵創業活動的重要概念。而創業自我效能(ESE)作為一個獨立概念的提出應歸功于Roters大學Chao c.Chen等人在1998年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開發了五點李克特式“創業自我效能量表”,包括五類功能項目:營銷、創新、管理、風險承擔和資金控制,能夠有效區分創業者和非創業管理者,其研究得到了眾多學者如Battm和Locke、Markman和Baron的一致肯定。在Chen等人研究的基礎上,De Noble等人對ESE模型進行了拓展,加入了企業家在創業時的一組需求變量,包括:發展新產品或市場機會、營造創新環境、與投資者建立關系、明確核心目標(purposes)、打造核心團隊。Illinois大學Hao Zhao等人的研究進而揭示了創業自我效能作為可行正規學習、創業經驗、風險傾向、性別四類因素與創業意向的中介變量。而Forbes的研究證明了決策過程對創業自我效能水平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指出創業自我效能增強了企業績效。此外,Dmovsek和Glas、Luthans和Lbrayeva分別就創業自我效能在東歐、中亞經濟轉型國家進行了驗證和探索性研究,其結論支持了在先前西方國家情景下的研究。總之,社會認知理論和實踐證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創業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創業者個體自我效能差異的影響。
三、創業自我效能形成的認知因素及對創業行為影響
(一)目標和愿景導向思維
Bird(1988)模型提出創業者兩種分析思維:理性分析思維和直觀整體思維,分別導向目標和愿景。在Boyd和Vozikis(1994)的修正模型中,這兩種思維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結合文獻[4]的觀點:目標、愿景、自我效能是新企業建立和發展的三個核心要素。因此,有必要將三個要素加以整合。同時,創業者對兩種思維的使用受到認知結構和認知風格(個體表現出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響。
(二)認知風格與測量
Brigham等人的2007年的研究認為認知風格具有以下三個特性:(1)能夠通過心理測量手段進行測評;(2)具有時間穩定性;(3)是一個兩級的連續體;(4)認知風格在一定程度能夠對價值觀進行區分。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斯滕伯格(Steinberg)的認知風格理論:一個人根據任務和情景可以擁有多種認知風格,由于創業者面臨環境和任務的高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可以假定創業者在創業不同時期、面對不同任務具有不同的認知風格。文獻[25]認為,對認知風格的測量包括四類:感知、認知控制與加工、心理意象、個性,是聯結認知結構與行為的重要量度。而與思維模式相關的認知模式測量,一般指的是問題解決方式或決策風格,而且已經有若干關于決策風格成熟的模型和測量,這些模型要素通過與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個體態度和行為。
(三)基本信念與價值觀
Boyd和Vozikis(1994)的修正模型將基本信念作為兩種思維的源頭,影響態度和感知。Krueger(2007)一方面肯定了深層次的信念(Krueger定義為一種影響感知和決策的強力假設)和信念結構將決定創業者思維,同時他認為信念及信念結構的變化將影響創業者角色感知、決策行為以及認知發展。Krueger對于基本信念的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它不僅解釋了創業現象的由來,而且是增強(準)創業者創業認知的一種機制。這些思想與沙因文化論的基本觀點不謀而合,基本信念或假設按照沙因的觀點是組織文化的最深層次的部分,價值觀是組織文化的中間部分,是行為的重要認知決定因素,是了解他人態度和動機的基礎,同時也影響到對事的知覺和判斷、態度和行為。從根本上講,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態度和感知。
(四)從基本信念到行為的認知過程
Fishbein和Ajzen提出以下關系:Beliefs-AT-titudes-Intentions-Behavior,在后來Kim和Hunter(1993)的元分析得出了一致的結果,最近Krue-get(2007)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肯定。根據他們的觀點筆者將Boyd和Vozikis修正模型中“自我效能”和“態度和感知”的關系進行了調整,因為自我效能從本質上來說仍屬于一種信念。
(五)研究模型與分析要點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創業自我效能與企業家認知及創業行為關系影響的研究模型,該研究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分析要點和將要實現的研究目標:(1)將自我效能與認知模式結合,深入到行為過程層次;(2)將創業自我效能通過管理、領導行為與績效建立聯系;(3)從認知角度對文化形成和沙因文化層次模型進行詮釋。
四、研究趨勢展望
綜上所述,創業領域特質研究和認知研究的結合,將克服單一研究思路的不足,深入到創業過程最為關鍵的方面,揭示創業研究中最基本的“Why”的問題。而創業自我效能則是聯結特質研究和認知研究的關鍵概念和切入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將自我效能與認知模式結合,對創業意向和行為深入到過程層次的研究尚待深入;另一方面,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者認知模式是企業領導力、企業文化的源頭和關鍵影響因素,這方面的研究將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第二,創業期企業家的領導行為、決策、學習過程都反映了其認知特征,而它們之間的動態聯系和發展規律尚待進一步研究;現有從認知觀點出發的研究多是對創業者認知要素的歸納和靜態結構研究,而通過自我效能的引入,作為認知要素與行為的調節變量,并通過其與認知模式中元認知的聯系。使得研究者對創業者認知發展的研究成為可能。第三,班杜拉等人認為自我效能是績效的有效預測指標。眾多元分析發現在實驗情境和自然情境中,涉及不同能力的績效與自我效能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基于此,一些學者提出構建并驗證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績效的影響將是十分重要的(如文獻[16]、[20],并進行了初步嘗試,如文獻[20]、[22]。績效是行為直接作用的結果,因此這方面的探索需要深入到創業者領導與決策過程,尋找關鍵的中介變量。第四,基于自我效能和認知觀點,對中國文化背景下企業家創業活動及過程的特殊規律的實證研究將頗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