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農村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通過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完善農村的教育環境,積累農村人力資本等途徑,來有效開發利用農村人力資源,以此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使農民真正富起來。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農民增收;農民素質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人力資源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一類資源,它開發的潛力是巨大的,而且是可再生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及以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為代表的人力資源要素計量分析方法,揭示了人力資源開發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認為人力資源的質量存量差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收益差別異常懸殊的主要原因。所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源開發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現階段國內外有許多經濟學家、HR管理人員都在研究怎樣才能有效地開發人力資源,以推動經濟增長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現在一提到人力資源,人們往往會想到企業,想到企業如何配置人員,如何實現企業目標,其實,人力資源最豐富、最需要開發的是農村。
農民一直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主體,但是總體、來看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依然緩慢,大部分農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農民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大部分農民的思想陳舊、科學知識匱乏等原因導致農民整體素質不高,隨著市場化、產業化、網絡化的到來,農民的市場競爭力不強,所以無論從事什么樣行業的農民增加收入都十分困難,隨著城鄉差距的越來越大,相對來說農民變得越來越貧困。
解決農民問題,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但是現階段許多經濟學家一談到增加農民收入往往是從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小城鎮建設等方面人手,很少有人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人手。筆者認為,農村之所以貧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農村大量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而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一、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居世界前列。有近2/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也就是說農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力資源,是否能充分地開發利用起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收入的增加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據最新統計,我國農村總人口約為9.34億,現存勞動力為4.82億,約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70%。在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農村新增勞動力為15323.73萬人,年均增長2.28%。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若能充分有效地開發出來將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雖然我國農村人力資源有數量巨大、增長快的特點,但其素質普遍低,卻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一)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在我國農村“兩基”教育目標,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還沒有實現,到2006年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是:文盲半文盲勞動力占7.4%,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87.8%,初高中程度的勞動力占59%。大中專以上程度的勞動力僅占2.5%,在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也僅占13.6%。這同世界發達國家農民教育水平相比還相差甚遠,如美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11年,日本農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雖然近幾年農村的文盲半文盲比率與前些年相比已有所下降,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的整體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他們仍是我國一個“知識貧困”的群體。
(二)農民的科技素質整體水平低
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素質低,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不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等原因,導致很多新技術、新品種不能在農村大范圍推廣或推廣緩慢,農業技術優勢得不到充分地發揮,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帶來效益。此外,我國農村技術推廣人員及農業技術人員匱乏。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共有3.4萬個鄉鎮,平均每個鄉鎮有農業技術人員約為0.6人,全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才有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會有一名。
(三)農民個人教育投資力度小,主動性差
由于多年來農村經濟發展一直緩慢,城鄉間的收入逐漸加大,農民致富的欲望很強烈,但是他們并沒有看到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效益,忽略了知識的重要性而偏重于體力勞動。在農村中輟學率始終居高不下,大部分農民認為上學就是浪費時間,完全不懂得教育也是一種投資,是會帶來長遠效益的。
(四)農業人力資本浪費嚴重
人力資本是由于通過投資形成凝結在人身體內的知識、技能、健康等所構成能夠物化于商品和服務,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效應,并以此獲得收益的價值。人力資本的積累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帶動農民收入增加有著積極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國以前對農村地IXT作不夠重視,農村的建設資金投入不到位,導致農村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工作條件太差,農業技術人員地位低,得不到重視,使得農業科技人員大量流失,下不去,留不住。建國以來農業院校培養了大約130萬大中專畢業生,有80多萬人離開了農業,只有40多萬人留在農業系統,而正在農業第一線從事農業技術的只有15萬人,人力資源的浪費十分驚人。
二、當前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直接限制了農民收入增加
隨著農業生產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和農民經營范圍的日益拓展,農村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差異成為農民收入差異的主要因素。表1是農業部對不同區域的農民文化程度及農民人均收入進行的調查,其結果進一步說明了我國農民現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對其收入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響,農民素質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必然越多。
(二)嚴重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是以發展鄉鎮企業為載體,采取“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就地轉移方式。但進人90年代以后,由于鄉鎮企業技術進步,資本密集度迅速提高,使其自身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下降,而且農民自身素質也已經無法滿足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同時。隨著城市下崗職工的不斷增加,農業大量剩余勞動力擁向城市從事非農工作的機會也在不斷減少,即便低素質的農民進入城市,他們也只能從事傳統的、低級的、簡單的、收入很低的勞動,嚴重限制其收入長期穩定增長。
(三)影響農業科技推廣的深度及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由于我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對新科技、新成果吸納和應用能力差,思想觀念過于守舊,心理素質脆弱,不輕易,甚至不敢接受新技術,所以造成了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成果和農機裝備無法應用推廣。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取得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但轉化率只有30%~40%,這就意味著我國只有1/3的科技成果能應用于生產實踐。
此外,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知識現存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隨著農村新興產業和特色經濟作物的發展,原有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緩慢,不能有效地指導農民掌握優良品種的栽培要點及對氣候的適應性的把握等等;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帶來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但由于技術人員對現代設施的使用指導不當,挫傷了農民采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更嚴重的是,由于某些地區缺少技術推廣人員,使得有些農民竟沒有識別種子或化肥真假的基本能力,常常遭受欺騙,造成慘重的損失。
(四)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由于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政府指導、控制不到位,農民只追求經濟效益,盲目墾荒,導致農業自然資源超前消耗,進一步加劇了農業資源的破壞。例如2000年,在廣東一帶興起了吃“發草”,這種野生植物是生長在內蒙地區的大草原上,有許多農民見其利潤很高,便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采挖,使得大量的草場被破壞,導致了沙塵天氣。此外,由于某些農民只知道化肥、農藥等的使用會使作物良好生長,在沒有掌握其使用知識及技術的情況下就盲目的使用,造成我國化肥及農藥利用率低,土壤肥力下降,效力逐年減小,使農業投入產出間出現異常“倍比關系”,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便對農業失去信心,甚至又有不少地區出現大片耕地荒蕪和低效率利用。
(五)阻礙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農民收入增加出現了停止或減少現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前進緩慢。據資料顯示,我國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140元,比2006年增加553元,這相對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差距依然很大。2007年,黑龍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53元,雖然比上年增加501元,同比增長14%,但這點增長距離我國的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三、有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對策
(一)開發人力資源重在素質教育
(1)進一步強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開展農村人力資源的職業技術教育及成人教育;(3)加強對農村科技人員的培訓;(4)做好勞務輸出的培訓,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5)繼續實行“綠色證書”工程,對從業農民實行技術許可證制度;(6)重視農村婦女的教育。
(二)改善農村教育環境,加大教育投資力度
(1)大力加強教育投資;(2)改善農村教育環境,確保受教育機會平等。
(三)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加強農村人力資本投資
(四)政府要有計劃的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避免盲目性。
通過以上途徑進一步實施農村發展計劃,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