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包含豐富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尤其是以儒家倫理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是現代商業企業的魂魄,現代商業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須繼承傳統倫理文化的精髓,加強商業道德建設。
關鍵詞:傳統倫理;企業文化;商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F715 文獻標識碼:B
一、我國傳統倫理思想與文化對現代經濟、社會的推進作用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人類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一種內在動力。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還可以起到使一個民族凝聚和團結起來的作用。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優秀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潛在力量是巨大的,這種優秀文化包括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旦與商品經濟相結合,就能夠轉化、生成一種積極的生產力。
中國傳統倫理與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始終貫穿著中國從古到今的社會實踐,涉及到行政、經濟、軍事、文化、家庭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有著深刻的聯系,要把古代優秀的文化與我國企業倫理建設與管理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諧、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關注,眾多的學者通過調查與研究發現,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源于企業文化建設。在日本商業界與管理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就是高層管理者幾乎人人學習中國的傳統倫理與文化,從《論語》、《周易》和《孫子兵法》等書中汲取思想與管理的智慧??梢哉f,日本和許多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與中國傳統倫理與文化有很深的淵源。
中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構筑與發展初級階段。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以粗放型方式增長;二是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健全,市場處于從“無序”到“有序”的紊亂階段;三是人員素質偏低,管理水平與生產效率不高;四是“以力角逐”到“以德角逐”的過度階段,傳統倫理及文化秩序被打亂,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倫理體系還處于初見端倪的起始階段。我們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一旦走出其初始階段,那種單純以物質刺激為手段,忽視倫理與文化的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模式就會被逐步淘汰。尤其是隨著世界經濟逐步從傳統的市場經濟時代進入到以知識、技術和文化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社會總需求和個人總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質范疇來涵蓋,人們的倫理與文化消費的比重卻越來越大。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與文化在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中國的商業模式必然是東西方文化撞擊、交融、滲透、升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學習西方的管理、技術、制度與文化,促進商業企業實施組織化、科學化管理,又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及倫理思想的精髓和營養,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根深蒂固。至今影響著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東西倫理與文化的交融與升華,需要繼承與揚棄,也需要借鑒與創新。
二、我國傳統倫理與文化中的商業倫理精神分析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安邦治國、經世濟民理論的基礎。中國傳統的商業倫理思想及精神主要表現為:
(一)以義生利與生財有道
儒家重視社會財富的創造與增殖,在物質生產與商業活動中,強調以義生利。對此孔子認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儒家并不反對社會生產,但要“以義生利”、“義,利之本也。”墨家也重視“以義生利”和“義利統一”,提出“義,利也”。呂不韋也強調以義生利,提出:“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古代所謂的“生財有道”,是指人們的生產行為應守各自等級名份,不能越級。具體表現為:一是社會各等級應嚴守各自“生財”之路。如“仕者不穡,田者不漁”,“為君者不可與民爭利,為仕者不可兼利農工商業”。二是各行各業應嚴格社會分工。在《周禮》中,儒家提出“以九職任萬民”的思想,“九職”是:“一日三農,生九谷;二日園圃,毓草木;三日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日藪牧,養蕃鳥獸;五日百工,飭化百工;六日商賈,阜通貨賄;七日嬪婦,化治絲;八日臣妾,聚斂收財;九日閑民,無常識,轉移執事”。三是每一種職業必須遵守職業道德。儒家認為恪守職業道德的“生財”活動都具有道德合理性??傊?,無論是務農、做工,還是經商,都要堅持“生財有道”的職業道德。
(二)講求誠實守信與勤勞敬業
我國古代的交換倫理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誡信”不僅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規范,也是商業倫理規范之一。古人對“誠信”的內涵與思想進行了深入地挖掘。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薄吨杏埂芬仓赋觯骸拔ㄌ煜轮琳\,為能經倫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宋代著名儒者周敦頤認為:“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孔子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強調了“信”的重要性。在經商實踐中,中國古代商人非常重視信譽,如晉商的“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生意無訣竅,信譽第一條”就道出了這一思想。中國人非常重視勤勞敬業。勤勞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左傳》);“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國語》)孔子也說:“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民間對聯:“勤為搖錢樹,儉為聚寶盆”也通俗地指出了勤儉的重要性。另外,我國古代商人能吃苦耐勞、艱辛創業。中國大地上所產生的晉商、徽商都能吃苦耐勞,也非常精明強干。晉商諺語“山西人,大褥套,發財回家畫房置地養老小?!本头从沉松倘说钠D辛。
(三)藏富于民與均遍不偏
傳統倫理思想倡導藏富于民,民富則國強。孔子倡導“仁政”和愛民。他認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泵献右蔡岢觯骸叭锰煜乱惨匀驶涫煜乱惨圆蝗?,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等。墨家也認為,“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惫苤賱t倡導“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道家認為,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值得注意的是“平均主義”也是傳統倫理的重要思想??鬃诱f:“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墨家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管仲則提出:“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保兰覄t主張“損有余而利不足”等。值得注意的是,平均主義分配思想是與生產力水平低下相適應的分配思想與分配方式。它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分配是不相適應的。
(四)重本抑末與反對競爭
“重本抑末”的主張是由法家代表人物商秧最早提出來的。法家“重本抑末”的思想依據主要有:一是從人性上看,人們好逸惡勞,追逐名利;二是工商業有利可圖,投機取巧,自然產生奸商。三是農民愚昧、淳樸,便于統治。對此商秧認為:“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呂不韋也提出:“故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后,其產后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競爭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也是商業行為的本質屬性。競爭對繁榮市場、刺激消費、促進生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國古代倫理思想中,雖然認識到了競爭的客觀存在,但基本持反對態度。呂不韋提倡“義氣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墨家認為“人與人不相愛必相賊”,“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钡兰乙卜磳Ω偁?,老子倡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儒家也反對競爭,提倡“和為貴”,“與人為善”,“爭則亂,亂則窮”,“爭者禍也”,“爭之則失,讓之則止”等。
(五)崇尚節儉與反對浪費。
古今中外倫理評價的核心問題是節儉和奢侈的善惡問題。中國古代提倡用倫理引導消費:消費要符合禮制和道德,并崇尚節儉,反對奢侈和浪費。《左傳》認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孔子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荀子則認為:“務本節用財無極”,“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墨子說:“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老子說:“今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見索抱樸,少私寡欲”。
三、傳統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現代商業道德的構建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我們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币匀寮覀惱硭枷肱c文化為主流的傳統文化在兩千多的歷史時空中對我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商業道德的建設仍需要從傳統倫理思想與文化中吸收精神營養。
(一)正確認識道義與功利,樹立現代“義利觀”
我國傳統倫理與文化中強調“以義生利”,“見利思義”和“重義輕利”等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義輕利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它規范人們的一切行為準則都要以“義”為最高標準,人們必須重義輕利、見利思義,做到“義然后取”。求利是商業企業的目標之一,獲利是商業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保障。然而。一味地、瘋狂地,失去“道義”地追逐“利”,對企業、對客戶、對國家都是“一損俱損的”的。儒家文化傳到日本后,日本人把義和利巧妙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利義兩全論”,“道德經濟合一論”的觀點,這對日本經濟發展、商業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今中外,商業道德最重要的就是講信譽,講貨真價實,講買賣公平。但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所出現的商品假冒偽劣、企業囤積居奇、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哄抬物價及誠信缺失等現象實質是“道德建設”與“經濟發展”失衡的表現。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企業比我們還重視商業道德建設。其道德建設理論之一“道義論”與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倡導的“義利”理論是非常相似??梢哉f,正確的義利觀是商業道德的靈魂。
(二)弘揚勤儉創業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勤儉創業發憤圖強的精神對現代商業企業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的“節用”、“薄斂”、“富民”、“博施”、“使民以時”等思想,養成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奮發圖強的民族品格。這些品格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仍有重要作用。當今,一個商業不僅要積極地推行成本管理,堅持節儉,而且要引導節儉的消費方式。奢侈和浪費雖然能一時地刺激消費,拉動生產,但對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不是福,可能是禍。商業企業的發展不是簡單地追求企業致富,而是滿足客戶對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需求。這是“共富”。只有“共富”才能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目前,我國不少商業企業已經或正在淪為“損人利己”、“鋪張浪費”、“巧取豪奪”、“唯利是圖”的“奸商”境地。商業企業要發展,必須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發憤圖強”的民族精神,決不能有了點“錢”,就“比富”、“斗富”,追求“奢侈”,貪圖“享樂”。如果這樣,只能是自毀長城。
(三)尊禮守法建立和諧的商業秩序
儒家倫理思想與文化中的“禮”,其義“理”也,“禮”是社會秩序、國家秩序、經濟秩序、家庭秩序之“理”。儒家的“尊禮守禮”思想實質是保持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經濟繁榮、家庭和睦的法則??鬃拥摹熬?、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禮思想對保持封建社會穩定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尤其新中國成立后,“君臣”的政治體制已經徹底覆沒。但在處理行政上下級關系、企業內外關系和家庭關系中,“禮”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儒家的“禮制”在當今市場經濟及商業發展中,有可以借鑒的精髓,也存在較大的消極因素。因此,商業企業營銷道德建設既要吸收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也要克服消極因素。儒家文化非常重視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實質是“禮”的體現,是保持社會和諧有序的基本價值準則。這五倫在現代商業企業改革與發展中仍有積極意義。中國的文化核心是“家”文化,“五倫”與現代商業企業仍有結合的必要和作用。如果商業企業中人與人的關系能像家庭一樣和睦,企業領導與下屬講“忠誠”和“關懷”,職工之間講“誠信”和“關愛”,企業與客戶之間講“仁義”和“信譽”,這就會形成企業運行與發展潤滑劑,增強凝聚力,減少人為的阻力,從而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產生積極的激勵與約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