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工業改革30年的回顧與思考

2008-12-31 00:00:00周叔蓮
企業文明 2008年9期

作者簡介:

周叔蓮 男 1929年7月出生于江蘇溧陽縣。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年7月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以后在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1979年轉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曾任該所所長(1985年—1993年),《中國工業經濟》雜志主編(1988年-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6年-1996年),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經濟學科規劃組成員(1986年-2002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經濟研究》等報刊發表400多篇論文,著有《論經濟管理》、《中國式社會主義經濟探索》、《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主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周叔蓮經濟理論文選》(上、下卷)等著作30多部。曾獲1984年、1986年、1990年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著作獎,1984年、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論文、優秀著作獎,1988年《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理論討論會》優秀論文獎,199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1995年香港理工大學授予“杰出中國訪問學人”稱號和獎勵。

什么是工業化、如何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個問題,我們過去不是完全清楚的,因而工業發展戰略上有過很多失誤,犯過很大錯誤。經過30年的工業改革和發展,我們逐步調整工業發展戰略,走上了適合中國國情和符合世界潮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本文探討三個問題:

中國工業改革30年的歷史階段

如何劃分30年工業改革的歷史階段,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的同志根據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劃分階段,有的同志根據工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劃分階段,這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認為,也許根據轉變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即調整工業發展戰略來劃分階段,可以更好一點說明中國工業改革30年的歷史進程。

建國以后,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照抄蘇聯的。其主要特征是:1.在工業中國有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不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存在。2.實行計劃經濟,限制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作用。3.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和服務業。4.實行“趕超戰略”,追求速度,忽視效益。5.重視基本建設,忽視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增長方式粗放。6.政企不分,企業是政府機構的附屬物,沒有自主權,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7.重積累、輕消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8.由于帝國主義封鎖,對外開放程度極低。這些特征也就是傳統社會主義工業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傳統的工業戰略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它的缺陷和弊端很多。由于1958年以后極“左”路線的影響,特別是“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后果,重大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國民經濟瀕于破產,實質上發生了經濟危機。粉碎“四人幫”后經過撥亂反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傳統的工業發展戰略就到了非轉變不可,同時也有條件轉變的時候了。不過轉變也是非常艱難曲折的。下面分四個階段簡要說明工業改革30年的進程:

調整工業發展戰略的啟動階段(1978~1984年)。為了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議,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李先念在報告中提出,要用3年時間,堅決地逐步地把多方面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基本上調整過來,積極穩妥地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和經濟管理體制,繼續整頓好現有企業,大大提高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他著重指出:要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搞上去,調整好農業和工業的關系;加快輕紡工業的發展;立足于現有企業,大搞挖潛革新改造;擴大企業自主權,并且把企業經營好壞和職工的物質利益結合起來。這些都是對傳統工業發展戰略內容的調整。1981年召開的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是調整工業發展戰略的又一次重要會議,趙紫陽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了3年來貫徹“八字”方針的情況,提出“今后經濟建設的方針,是要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左’的指導思想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從我國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黨的十二大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指導思想。鄧小平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胡耀邦在報告中指出: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的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從戰略指導思想上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錯誤思想。十二大要求“六五”計劃期間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八字”方針。執行“六五”計劃取得了好成績,尤其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壓縮了基本建設規模,職工生活有了較大改善,在調整傳統工業發展戰略上開了一個好頭。

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84年~1992年)。從世界各國的歷史看,凡是工業發展順利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個好的制度,特別是好的經濟體制。在現階段能夠保證我國工業化順利實現的體制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前一階段,雖然在改革經濟體制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改革要服從于調整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而且當時仍堅持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采取的對企業擴權讓利、經濟責任制、利改稅等措施都未能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因此,工業改革仍是初步的,經濟體制中妨礙生產力發展的種種弊端還未從根本上消除?!傲濉庇媱澋耐瓿蔀槿娓母锕I管理體制創造了條件。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指出,改革經濟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稕Q定》認為,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稕Q定》提出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適當分開的“兩權分離”理論,這一階段根據這一理論,大中型企業主要搞承包。1987年底,全國預算內企業承包面達78%,大中型企業達80%。企業承包給企業落實了一些經營自主權,對工業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企業仍隸屬于政府,政企不能分開,企業不能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且和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的要求相矛盾,其缺陷日益暴露。改革所有制結構是工業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一階段集體經濟、個體經濟、“三資企業”有了發展,私營經濟仍不合法。十三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但直到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發展的必要性,才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稕Q定》還提出建立合理價格體系、實行政企分開、認真貫徹按勞分配、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針,這些對工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也是工業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但《決定》提出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計劃經濟的框框,例如:只承認國有企業有經營權,不承認國有企業作為法人應該有法人財產權,認為勞動力不是商品,土地、礦山、銀行、鐵路等一切國有企業和資源也都不是商品。不過,商品經濟實質上是市場經濟,所以這個階段是我國工業和國民經濟中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

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2002年)。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矛盾和缺陷要求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轉變。1992年初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破除了對傳統計劃經濟的迷信,這種轉變就具有了必然性。同年黨的十四大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次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并規定企業擁有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充實和發展了“兩權分離”理論。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重要任務。這一階段工業改革就是按照以上要求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仍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務院就確定100家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各省市自治區也進行了試點,試點取得了經驗。但由于長期積累的歷史問題沒有解決,當時國有企業困難重重,全部國有工業企業有1/3明虧,1/3潛虧,僅有1/3贏利。1997年黨中央決定用3年時間幫助企業脫困,采取了多種措施,到2000年底,全國6599戶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減少到了4391戶,基本上完成了“三年脫困的目標”。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要求到20世紀末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過努力,國務院確定的和各地選擇的2700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的企業絕大部分按時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基本實現了改制任務。到2000年底,工業中也基本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工業改革還有許多艱巨任務有待完成,如大型國有企業的股份化公司制改革和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壟斷行業的管理和產權制度改革,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等等。1999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以及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又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規定和部署,新世紀工業改革按照這些部署繼續進行。

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階段(2002年~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標志著我國工業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進行工業改革就是為了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世紀之交我們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參加了WTO,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進入新世紀以后,工業結構、科技進步、地區關系、城鄉關系、資源環境等問題突出起來。在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深入研究當前科技發展趨勢和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說: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報告還提出了以下重要任務: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建設;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化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這些都是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關的。十六大以后新型工業化道路又有了新的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思想。這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總結5年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驗的基礎上,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新要求,并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任務。“十五”計劃時期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已取得明顯成績,正在遵循十六大、十七大的要求,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繼續努力前進。

中國工業改革30年的成績

30年來,我國工業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績,主要成績有:

工業中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改革以來,在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非國有和非公有經濟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根據金碚的計算,在工業總產值中,1978年國有企業占77.6%,集體企業占22.4%,其他經濟成分比重極小。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占31.2%,國內非國有企業占37.2%,“三資”工業企業占31.6%。(《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5期)另據有人計算,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收資本中,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收資本所占比重為61.2%,2006年為45.19%。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0個行業中,國家絕對控制、相對控制的行業共16個。(《財經科學》2008年6月)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仍起著主導作用。

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巨大進展。到2005年底,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國家重點企業中的2524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已有1942家改制為多元股東的股份制企業,改制面為76.9%,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到80%以上。中央企業中,寶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9家企業按照《公司法》轉制,開展董事會試點,改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央企業及所屬子企業的股份制公司制企業戶數比重,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03年以來,國有企業績效日益提高。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78萬億元,實現利潤1.1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1368億元,實現利潤7546億元。國有企業活力得到提高,國有資產得到保值增值,國有經濟得到壯大。

建立了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了改變政出多門、政資不分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黨的十六大明確了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方針,即在堅持國有資本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兩級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關。國務院國資委于2003年3月成立,到2004年6月,全國各省市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盡管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但新建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確實是有效地推進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和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發揮主導作用。

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五個經濟特區,大連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地區、膠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等多個沿海經濟開放區。90年代初實行了上海浦東新區和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流域一帶的開發開放,黑河等13個沿邊城鎮的對外開放,以及內陸省會和自治區首府的對外開放。到90年代上半期,我國已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地區—沿江開放地帶—內陸開放省會城市—沿邊開放口岸”的多層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和吸引外資的大國,2007年來國家外匯儲備1528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實施“走出去”戰略已邁出了堅實步伐。

工業持續高速增長。由于改革開放,我國工業持續高速增長。1978年~2005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745.2億元增長到87046.7億元,按可比價格年均增長11.3%,同期工業增加值增加了17.75倍。2007年,按現價計算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21381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107367億元,成為世界工業產值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越來越多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世界第一位或前幾位。

促進了工業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了我國工業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企業技術改造,我國工業從為國內市場提供消費者需要的商品,發展到很多產品可以供應國際市場。產業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自主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1991年~2006年,我國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從388億元上升到5757億元,年均增長19.7%,RD經費支出從1987年的74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3003億元,年均增長21.4%,超過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的增長速度。RD支出占GDP的比重從1987年的0.62%上升到2006年的1.42%。在科技開發中的科技人員也逐年遞增,從1987年到2006年,科技人員總數年均增長4%,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年均增長5.7%。30年來,我國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如大中型工業微電子控制設備占生產經營用設備原價的比重從1991年的6.1%提高到2006年的12.1%,提高近一倍。

工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改革以來,工業結構的調整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取得了成績。取得成績的原因很多,但改革經濟體制是一個主要原因。80年代初主要是調整輕重工業比例關系嚴重失調,除采取了對輕紡工業“六個優先”的政策,國有企業擴權讓利和鄉鎮集體工業企業的發展也對輕工業加快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經濟過熱導致加工工業和基礎工業嚴重失衡,調整中城鄉集體工業企業、個體私營經濟、“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改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90年代末開始,重工業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資源環境問題凸顯,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變,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實現結構升級。由于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這次調整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非農業人口迅速增長,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僅1993年~1996年3年中,我國設立城市就由570個增加到666個,平均每年增加32個城市。1990年~1995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1.43~1.44個百分點,其中,1995年~1998年3年間,全國城鎮人口每年增加約2500萬人。1978年我國人口城市化率為17.9%,2000年為36.1%,2006年已升至43.9%。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改革開放促進工業和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人民也得到實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為343元,2002年為7703元,2007年為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為134元,2002年為2476元,2007年為4140元。反映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城市居民由1978年的57.5%下降為2006年的35.8%,農村居民由67.7%下降到43%。人口平均壽命明顯提高,1981年為67.77歲,2000年提高到71.4歲。

加快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工業化進程可以分為工業化前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三個階段。陳佳貴等同志在《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年-2005年)》中,構造了一個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0,則表示該國家或地區處于前工業階段;綜合指數為大于0小于33,則表示工業化處于初期;綜合指數大于33小于66,則表示處于工業化中期;綜合指數大于66小于99,則表示處于工業化后期;綜合指數大于99,則處于后工業化階段。根據他們的計算分析,我國1978年工業水平綜合指數為6.6,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前半階段。1995年綜合指數達到18,剛步入工業化初期的后半階段。2000年綜合指數為26,2002年為33,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5年綜合指數達到50,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笆濉睍r期中國工業化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年均增長接近5。這說明改革深化對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促進作用?,F在中國已經是工業大國,但是離開工業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以上概括遠不全面,例如工業改革還促進了工業地區布局的優化,工業企業組織結構的改進,工業企業管理的加強和創新,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論述。

深化對中國工業化問題的認識

30年工業改革也幫助我們提高了對中國工業化問題的認識。下面我談兩點體會。

什么是工業化。在什么是工業化問題上我們有過許多片面認識。工業改革過程促使我們不斷反思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例如,過去曾把工業化和發展工業等同起來,認為實現工業化就是發展工業。這種認識來自斯大林,斯大林認為工業總產值達到工農業總產值的70%就實現了工業化。工業化當然要發展工業,但不能把工業和發展工業等同起來,否則,就會導致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用損害農業的辦法發展工業,就會導致重視城市,輕視農村,造成城鄉差距擴大,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加劇。又如,過去曾把工業化道路看成只是農輕重的關系問題。為了糾正斯大林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錯誤,毛澤東同志提出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是工業化道路問題,認為我國經濟建設在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充分注意農業和輕工業。這是工業化理論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人們據此認為工業化道路就是“農輕重”關系問題,則又成了一種片面性。它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忽視發展服務業。改革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服務業在實現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又如,把工業化看成是主要發展大工業。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說:“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發展大工業”,是這種說法的一個來源。工業革命以后,由于大工業的發展,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大生產排斥小生產,有人甚至認為小生產會被大生產消滅。但后來的歷史表明,工業化過程中大生產不可能消滅中小企業,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大中小企業并存的,而且中小企業在數量上占優勢。如果把工業化看成就是發展大工業,就會忽視中小企業,影響工業化的順利發展。再如,把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完全對立起來。斯大林等把優先發展重工業說成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把優先發展輕工業說成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就是這種片面性的表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是有區別的,但是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原來經濟都比較落后,都面臨著工業化的任務,因此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也必然具有共同的規律性。如果把它們完全對立起來,就會否認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拒絕與研究和吸取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會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忽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轉變政府職能等工作。

什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有人把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限定在十六大報告中說的“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技術含量多、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我認為,十六大的這段話是在我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情況下說的,而要做到“技術含量多、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都要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條件。所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不能僅限于以上內容。根據工業化的含義和我國30年改革的經驗,我認為新型工業化道路至少要包括以下重要內容:

①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

②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

③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帶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⑤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加強東、中、西部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戰略。

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

⑦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化市場體系和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⑧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正確處理發展新興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⑨保障職工權利,增加職工收入,改善和提高職工的生活質量。

⑩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開發和節約多種自然資源。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把正確處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是完全正確的。這里把繁榮農村經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作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也是符合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的精神、符合工業化道路內涵的要求的。因為,中國工業化必然會遇到農業經濟、區域經濟、勞動經濟、居民收入等重大問題,而且必須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有體制保障,從而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所以,把以上這些方面都作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我認為是必要的和正確的。

(責任編輯:胡引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全裸无码专区|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色偷偷一区|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在线色综合|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韩国福利一区|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高清色本在线www|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产18页|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久草视频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久久91|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欧美a级在线| 91在线视频福利| 日本欧美午夜|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久久a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欧美a在线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成人亚洲天堂| 亚洲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99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第七页|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在线观看无码a∨|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