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兵器工業第二0九所創建于1958年,經過近50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軍民結合、科研生產經營一體化的綜合型研究所。 建所以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二0九所在文化建設上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先后被授予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在科研生產上實現了產品研制擴展到陸海空等多兵種的歷史性跨越,近10年來,經濟效益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遞增,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多次受到國務院、中央軍委和集團公司的獎勵和表彰,我所領導也先后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承前啟后
把文化建設作為企業發展之魂
我所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史證明,文化是企業之魂。我們從一個從事同位素應用、磁學研究等小所發展成為激光制導、光電應用等系統研制為主的國家重點研究所,首要的原因是文化推動和文化發展,在長期的科研生產實踐中凝聚和積淀了獨具特色的“西物文化”。傳承文化,發展創新,正確處理好經濟和文化的關系,是提高我所生存和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我所黨政領導班子多年來追求的最高目標。
當1964年世界上第一支釔鋁石榴石激光晶體在美國誕生,第二年我所科研人員在一無經費、二無資料、三無設備的情況下,發揚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生長了我國第一支釔鋁石榴石,以后又連續創下國內激光史上的“五個第一”。這種敢為人先、科技報國的精神,幾十年來一直激勵著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使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創造出今天的業績。正是由于這種不平凡的創業和發展歷程,鑄就了我所“團結創新、求實高效”的企業精神;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形成了“完善自我,服務社會”的企業理念,發揚國防戰線“兩彈一星”艱苦創業精神,企業的價值觀、質量觀、安全觀、人才觀、榮辱觀等逐漸扎根于全所職工心中,落實在具體行為里。黨政一班人充分認識到,這些優秀的文化理念,是幾十年來我們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創造輝煌的根本保證,也是在新世紀新形勢下,把我所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光電應用技術研究所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
基于這樣的認識,1998年,以所長蘭戈、黨委書記張萍為代表的新一屆班子上任以來,系統總結了歷史的經驗,進一步提煉出我所企業文化的內涵,明確了企業的發展目標和企業理念,提出了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處理好當前和長遠、軍品和民品、經濟和文化的關系,把文化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高目標”的戰略方針。以此為突破口,確立了文化建設的具體思路并組織實施,歸結起來就是:加強領導,建立機構;總結繼承,提煉特色;組織學習,強化培訓;形成制度,強力推行;以人為本,不斷創新。
所長蘭戈除制定規劃所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外,還身體力行,總結提煉企業理念和精神,倡導建立“學習型”組織和“創新型團隊”,親自動手設計所旗所徽、為所歌作詞,經常帶頭為所報撰寫文章。最近幾年,企業文化建設年年都列為所里行政和黨委的年度方針目標。2005年的方針目標是:“科研要創新,民品要產值,生產要規模,文化要推進,抓住機遇,跨越發展,為‘十一五’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
在所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下,2000年7月成立了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制定了企業文化建設年度計劃和具體實施辦法,明確了黨委工作部負責日常工作; 2006年又對企業文化的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配備了專職干部;制定下發了《2006—2010年企業文化建設實施綱要》;2007年又編印了我所《企業文化手冊》,進一步確立和規范了包括企業理念、企業精神、企業目標、軍民品發展戰略、人才理念、管理理念、質量方針、環境建設、企業標識、所歌等20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多年如一日不斷宣傳推行,取得明顯的效果。
發展創新
創造適合自身的特色文化
我所固然有50年積淀下來的文化,創造出“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為國分憂、科技報國”的文化特色,從而創造了中國激光史上輝煌。但進入新時期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軍民品市場的變化,從體制到機制,從人的思想觀念到各項管理工作,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以至影響所里的持續發展和規模發展,需要不斷總結提高,發展創新,使之符合時代精神。
一是堅持不懈地進行機制和體制的改革,打破舊的科研體制,建立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和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不遺余力地倡導團結協作、共同拼搏的精神,特別是讓企業的愿景、企業的目標、企業的經營戰略、企業的使命等深入人心,從而進一步使全所職工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二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思想進行提煉和升華。堅持以企業理念和企業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并把文化建設滲透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建立企業文化工作檢查考核辦法,把軟指標變成硬指標,把檢查考核結果與各單位評選先進、職工崗位工資掛鉤。
三是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各自功能及內在聯系,確立了“以黨的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以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幾方面工作有機結合,互相滲透互為作用”的指導思想,在黨政班子的領導下,把幾個方面的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做到“三個同時”,較好地解決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存在的工作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四是以人為本,循序漸進,利用各種機會,強力推進文化建設。比如:我們利用黨員換屆選舉大會的時機,向全所黨員和職工提出 “新時期實現新跨越,為建設一個新二○九所而奮斗”的號召;2003年利用搬遷新科研綜合大樓的契機,又提出“打造新環境,塑造新形象”的目標,重新規劃設計了所區工作環境,使職工精神面貌、整個所區環境煥然一新。
五是在硬件建設上加大投入,為搞好生產現場整頓和環境美化工程,2002年投入100余萬元對所區進行改造和整頓;2003年又投入200多萬元全部更新了辦公設施,設計制作了產品展廳、櫥窗和企業標識等;2006年,又投入10余萬元,改善職工家屬區環境;在新建的光電園區,一切都按照規劃進行新的設計和施工,造就濃郁的文化氛圍。
六是把文化建設溶入企業各項管理工作之中,如:近年我所開展“軍工質量體系論證”、“國防科研武器裝備保密資格論證”、“創‘五好一準確’優秀班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廉政文化、安全文化、質量文化建設”等工作,都把文化建設融入其中,注重文化的培養,納入檢查考核。
七是利用各種載體,潛移默化,培育企業文化氛圍。如:廣泛開展的各種讀書、征文、文娛、體育活動,舉辦各種主題的知識競賽、崗位練兵、技術比賽、合理化建議,制定職工行為規范;設計印發了《企業文化手則》、《員工手冊》等;對新入所的職工進行所史、法律、道德、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培訓教育,全力推進文化建設。近幾年,我們在中層以上干部中開展讀書活動,學習了《致加西亞的一封信》、《細節決定成敗》、《沒有任何借口》、《執行》等書,并開展了廣泛的討論,收到干部讀書心得文章80余篇在《西物之聲》發表,進行了評獎并結集出版;從2006年7月起,又組織專人進行《二0九所所志》、職工回憶錄《歲月如歌》、畫冊《西物風采》、《西物藝苑》等的編撰工作,使所里優秀的文化能得以傳承和創新。
八是推進人才工程建設,我們除了抓好自己的碩士、博士點培養人才外,還與南京理工大學、成都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姻,共同培養高層次人才。每年全所300余名高級科技、管理人員必須結合自己的專業,寫出專題的《西物報告》工作論文;每年3月,組織開展“學術月”活動,為此,所獲成都市人才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持之以恒
兩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近年來,我們堅持“對待歷史,要善于繼承和提高;面向未來,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以精神凝聚為基礎,以理念創新為核心,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行為規范為表征,從精神、物化、非物化三個層面體系化推進;在具體方法上,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堅持領導層與職工全員參與相結合,堅持兵器總體文化與西物個性文化相結合,堅持總體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堅持鑄魂與塑形相結合”的企業文化建設基本原則。
多年如一日地抓好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了所里持續穩定的發展。這幾年,我所軍品研究都能緊接軍方需求,預研方向明確;承擔的國家重點型號項目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多數已定型裝備部隊;積極搶占軍品市場的進取精神受到國防科工委和總裝備部的重視和支持。在民品開發方面,我們著眼于用發展來消化和解決歷史問題,在對原民品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時,創造性地策劃實施了下屬公司和上市公司、民營公司和國有單位、軍工科技與地方經濟合作合資,在蒲江地區合資建設了國內最大的激光材料生產基地,在成都雙流地區建設了激光元器件生產園區,現已投產取得良好效益。
1998年以來,9年間所內經濟效益翻了3番,職工人均年收入從1997年的1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5萬元左右,有的科技骨干近10萬元,固定資產從1998年至今已增加了3倍多,職工的生活福利條件已大大得到改善。如今所內隊伍穩定,凝聚力吸引力大大增強,每年畢業的博士生、碩士生和重點院校本科生爭著來所工作,所里從過去的人才流失改變為人才不斷回歸,全所呈現出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