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近些年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匯。無論是黨和國家最高級別的報告、文件,還是各級黨委、各級地方政府、各行業、企業、事業、部門領導,都反復強調自主創新,大聲呼喚原始創新。
什么是創新?創新的內涵和動力是什么?創新的途徑有哪些?這些問題恐怕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大概多數大談創新的領導也很少考慮。
創新是包括一切從無到有的創造。它既可以是一個以技術為內涵的創新——譬如某項新發明,某個新產品;也可以是一個非技術內涵的創新——譬如某種方法、某種觀點或學說。這是廣義上的創新。從狹義上講,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引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它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原料創新和管理創新。狹義創新能夠促進企業生產力的提高、經濟效益的增長,因此,它更多地體現是與現代科學技術相關聯的直接的企業行為。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通常所說的技術創新屬于狹義創新。由于技術創新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現在的企業領導者更關注的是以技術為內涵的狹義創新。
技術是一個很寬泛的名詞,專指人類發明的產品和人工制品;它可以表示制造某產品所需的知識體系,還可以表示技術知識的產生過程以及技術的開發過程。技術既是發展人類文明的強大動力,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事業,它不僅包括研究、設計和技巧,還涉及財政、制造、管理、營銷和維修等;技術與語言、宗教、社會準則、商業和藝術一樣,是人類文化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技術被創造并付諸使用,它給人類活動帶來巨大的變化,最終影響到人類的社會建構,嵌入人類的文明活動之中,成為了人類文明、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是人腦的產物,從思維科學的角度看,人腦的思維方式包括三種,第一種是邏輯思維,第二種是形象思維,第三種是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的所謂創造思維。人們真正的創造性源泉來自于創造性思維。由于人從一生下來,就要學習和接受各種知識與技能,這些后天通過教育得到的知識與技能對人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古代創造了四大發明,那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但是自四大發明之后,中國在世界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再也沒有那樣的輝煌。我這里無意否定中國的教育方式和傳統文化,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西方無論在科學還是技術領域的確走在了世界科技的前頭。從國內外有關教育研究部門對中國留學生的情況分析上看,中國的學生聰明有余,創造力和想象力不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狀況呢?我認為是思維方式培養問題,也就是教育問題,但是歸根到底,它應該屬于文化的問題。
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企業,長期受計劃經濟的束縛,就如同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形成了思維慣性,從管理者到科技人員都在很大程度上迷信國外技術,仿制、跟蹤、不敢輕易否定前人,缺乏自信。說到底這也是文化的問題。
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中央提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首先要從建立創新文化入手的道理。
文化對人們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倫理、藝術、道德、法律、觀念、習俗,以及一個社會成員在其生活或工作的環境中間所能學習到和感受到的一切能力和習慣;文化是通過歷史記載、依靠文字、語言或其他方式傳承,并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充實、發展和豐富的集合產物。文化建設的本質就是對前面所述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高度總結、積累、沉淀、繼承、發展和弘揚。
企業文化的核心是為了創造價值,實現贏利,一切有產品經營活動和具有營利目的的組織,都可以歸為企業的范疇。企業在給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獲得利潤,得到發展,所以,贏利是企業文化的精髓。或許多數企業并沒有專門提出它們的文化建設目標,也沒有對它們的文化進行文字描述,但是,只要它存在,就必定有一種“文化”在無形中引領這個企業的運行與發展。一個沒有 “文化”的企業,是不會富有生命力的。有了先進的企業文化,企業員工和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力就能有效發揮,企業的效益就能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步伐持續穩定地增長。
正是因為創新具有文化的基本內涵,先進文化是建立創新環境的基礎。所以,只有把創新的問題提高到文化的層次,才算是到達了創新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們必須從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入手,來為企業培育良好的創新環境,營造適宜的創新氛圍。
先進的企業文化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1.先進的管理制度和以人為本、效益優先的經營理念;
2.科學、人性化的考核辦法和分配、獎勵方式;
3.良好的用人機制和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
4.領導者要有敏銳的市場目光和寬廣的胸懷,允許失敗、鼓勵創新,不過分計較當前利益,對企業有長遠的戰略發展謀劃;職工要有健康向上、勤于學習、思想活躍、敢于否定、團結協作、以企業為榮的精神境界。
企業如果做到這些,就具備了良好的創新環境和適宜的創新氛圍,企業也因此具有了自主創新的先決條件。
在這個前提之下,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創新方法和創新工具,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流行的創新方法很多,其中,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是受到普遍認可的一種方法。
TRIZ是前蘇聯發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創立的。他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潛心研究這套理論,領導數十家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的隊伍,通過對數十萬件高水平發明專利所作的長期分析、歸納、總結等研究工作,發現了人類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新背后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提出了有關發明創新問題的基本理論。這套理論體系是以辯證法、系統論和認識論為哲學指導,以自然科學、系統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為支撐,以技術系統進化法則為理論基礎,以技術系統和技術過程、系統進化中產生的矛盾(問題)、解決矛盾所用的資源、技術系統的進化方向(理想化)為四大基本概念,包括了解決工程矛盾問題和復雜發明問題所需要的各種分析方法、解題工具和算法流程。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這一方法學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果和巨大的經濟效益。1990年以前,該方法處于嚴格的保密狀態。蘇聯解體后,開始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美國、韓國、日本和歐洲應用較廣,研究也較深入。可以這樣簡單地概括TRIZ的要點:
1.創新有方法,有規律,不是以往人們理解的“靈機一動”、“靈光一現”、偶然決定的事情;
2.TRIZ理論展示的一套知識系統,給出了一種系統化的創新問題的解決辦法(解決方案矩陣),它揭示了發明和創新可以依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而不是大海撈針,盲目摸索;
3. 創新有原理,有工具,普通人掌握了以后可以像發明家一樣進行創新實踐。西方媒體把TRIZ稱為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的點金術,這聽起來似乎很玄。科技部正在醞釀出臺相關的文件,同時組織力量開展宣傳、推廣和深入研究;國家發改委和工業與信息化部等部委已經選了幾個省、市作為試點,開展TRIZ理論與方法的普及和應用;中國科協也在積極推廣這種創新方法。建議大家去了解一下。我個人認為,TRIZ比較適合在國防工業特別是兵器工業企業中推廣和應用。
創新的最大障礙是思維慣性,是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們的企業要想有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必須要敢于否定,打破常規,勇于實踐;還要甘于寂寞,允許失敗,鍥而不舍。廣大科技人員要培育這樣的基本文化素養,樹立這樣的膽識和意識;領導者更要具備這樣的文化認識水平,具備這樣的胸懷和氣魄;企業要建立起適合這種文化氛圍和創新要求的體制機制。這樣,先進的企業文化就形成了,企業就能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使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成為支撐企業良性發展、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增加企業利潤的不竭動力。
(作者系中國兵工科協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