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來了,中國終于等來了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這一天。從赫拉神廟到萬里長城,從奧林匹亞山到珠穆朗瑪峰,第29屆北京奧運會將和平的祝福、友誼的佳話和進步的頌歌,獻給全世界,獻給全人類。
無論是從ABC開始學習英語的出租車司機,還是刻苦演練的奧運禮儀小姐,無論是講文明、講禮貌的小學生,還是曬日冒雨在道路兩旁辛勤工作的環衛工人,無論是過關斬將終于贏得一席之地的奧運會志愿者,還是使出渾身解數、施展“百般武藝”想為奧運做貢獻的贊助商,熱切期盼奧運會的中國人都懂得一個道理——北京奧運會是中國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為了奧林匹克體育盛事在華夏大地上的第一次落戶,中國人可謂“一呼百應”!
“火熱”到“冷靜”北京其實能更好
奧運會一天天臨近,直至點燃圣火,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明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實現了一次偉大的交匯。從當初一天天計算倒計時牌上的數字,到真正迎來奧運會在北京盛大開幕,這座古都從漫長籌備期的火熱,似乎慢慢變得“冷靜”了許多。
“鳥巢”、“水立方”周邊濃郁的奧運氛圍自然不必多言,幾次外出,發現整個北京城都隨著奧運的到來變化著,好像一瞬間什么都“干凈”了。路面上依然會堵車,但已堵得不如往常那樣“惡性”,單雙號限行及奧運專用車道的作用的確立竿見影,常年癱瘓的交通,在這一措施下,由表面的“汽車化”真正進入管理意義上的“現代化”;鮮花簇擁的景觀擺設,更換一新的地鐵標牌,95%以上不符合規劃并存在安全隱患的戶外廣告牌匾,轉眼間從人們視線中消失,修了又修的問題道路,隨著奧運會大旗一揮,立馬平坦變通途;城八區117條主要大街上的6000棟建筑物外墻被粉刷一新:180多條老胡同修舊如新,廢物箱、街牌、報刊亭等1 2種“城市家具”被規范……
雖然并非人人都能深刻理解奧林匹克這場體育賽事究竟給北京帶來了什么,但隨之而來的變化卻讓每一位北京市民有目共睹。煥發出全新生命力的國子監街、什剎海、故宮、長城,前門大街修繕一新的青白石路、樣式古老的鐺鐺車,由老北京小吃和雜耍變作照明器材矗立在大街兩側的大紅糖葫蘆、撥浪鼓、黃銅鳥籠,一大批集中體現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建筑和設施,共同煥發出北京的古都風韻和別樣人文氣息。
北京城如此優美的狀態,大部分是種種迎奧措施的結果。從2007年2月1 1日開始,北京啟動了“排隊推動日”活動,讓人們更加注重社會秩序;2008年5月1日起,北京市中小學校、體育館、公共汽車等10類公共場所全面禁止吸煙:要求公共場所冷氣不能低于26度,為了響應環保,整治沿街商戶的違章建筑及隨意堆放的雜物,更好地維護市容,對居民的身份檢查,地鐵設立安檢,車輛全面管控,是為了保障安全……
這些措施讓老百姓從中得利,可也著實感到困惑:為何此情此境,奧運來了才能出現呢?當隨著奧林匹克圣火的熄滅,這藍天白云、和諧的氛圍、干凈的環境,是不是也會隨之消失?現在沒人能給出答案,可無論怎樣,這些措施終于證明了這一點:北京其實能夠更加有秩序,能夠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生活環境更加美麗宜人。
和諧奮進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上半年,從年初南方不少省份突降一場場大雪,到西藏暴力事件,再到四川汶川遭遇8級毀滅性地震,接二連三的“意想不到”,突然將興沖沖籌備奧運的中國人從火熱拉入嚴寒,人們的心情一下跌入谷底。國際社會從觀望中國如何將這屆奧運會辦出特色,轉而兼顧看她如何面對災難。我們在這種矛盾起伏的心情里讓自己做出更深入、更理智、更冷靜的思考。
在北京奧運會整個籌辦期間,一項項閃爍著科技亮點的工程和項目,不時呈現在人們面前。為許多人所熟悉的精美場館建筑“鳥巢”和“水立方”,前者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結構體育場,后者則是國際上首創的空心多面體結構和目前規模最大的ETFE膜結構建筑,這其中高新科技含量之豐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奧運圣火傳遞過程中,“火炬在珠峰極端環境下燃燒”這一大難題的突破,無疑也顯示了中國科技人員的高度智慧和所擁有的先進技術手段。有人說,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夕,中國人已在科學技術的競技場上率先拿到了“金牌”。中國在盡一切可能地展示現代化,力爭不辜負那句“科技奧運”的理念,向全世界證明自己并不落后于其他強勢的發達國家。
奧運會給人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盛大的開幕式、精彩激烈的比賽、現代化的體育場館、光芒四射的冠軍得主?這些都沒錯,但是,世界可能會更長久地記住這里的人民。正像那句話所說:“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北京奧運會最能打動人的應該是中國人,是中國人的友好形象。摘去那層被人為賦予的耀眼光環,奧林匹克其實就是一個每四年都會舉辦一次的國際運動會。北京舉辦奧運會,不僅要通過現代化的體育設施和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奉獻給全世界一場競技體育的視覺盛宴,更要通過這個舞臺集中展示13億中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素養,讓世界看到一個泱泱大國團結奮進的姿態,一個古老民族寬廣開放的氣度,一個和諧社會健康文明的風尚。
奧運會重在完滿
北京最近真的“安靜”許多,也“干凈”許多,更刻意“妝扮”了許多。人員進出管理嚴格了,車分單雙號了,許多花兒也都被擺出來迎接奧運賓客。走在街上,覺得人們就像原本玩慣的孩子經過一番家居大掃除,個個都乖乖地坐著發愣,那點原汁原味,稍微有點少、或許有點淡了。為了給全世界人民一個良好的奧運環境,的確是要改變,不過,適可而止或許也是該注意了。北京應有一股豪邁奔放的氣質,率直而能言善道,在平凡生活的親切中透露出它皇家都城的文化信息。
假如為了整治環境的目的突然矯枉過正,或一下子把這個城市的原有性情改得太厲害,就會造成很大的性格磨損,有點像突然把整個臉譜洗得干干凈凈、并認為要穿上西裝才能見人。突然間處處“嚴格整治”起來,一些老百姓或許就會有種茫然不解,是否必須如此肅穆,如此工整,如此處處戒備,才是一種待客態度?沒有了北京原本的生活氣息,抹去了胡同里走街串巷的感覺,改變得也許還是有些牽強。
讓奧運助力全民素質提高
舉辦奧運會是一個動員民眾、振奮民心、集結民氣的過程,市民人文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文明奧運由每個公民的文明組成。
在奧運硬件設施日益齊備的同時,更加不能忽視軟件。插隊加塞、隨地吐痰、“京罵”、“國罵”、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闖紅燈、機動車不避讓行人、開車隨意并線……,如此這些陋習雖然在奧運會前有所收斂,但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有人覺得,這都是一些生活小節,沒什么了不起,但人的文明素養,往往就能從這些細節中體現出來。特別是在奧運會期間,一個人一個小小的不文明行為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這些“小毛病”關鍵時刻很可能會出大問題,甚至影響奧運會的舉辦水平。奧運會不止是我們的,我們作為東道主,更加應該文明、友好、熱情、好客:奧運會同樣不止是國家的,更是大眾的、人民的,每個人都是奧運的參與者,每個人都是中國的一個縮影。
文明是一種幾千年的積淀,文明意識的建立,文化習慣的養成,文化風尚的形成,都需要時間,更加需要我們國人從自身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真正成為華夏民族久燃不熄的推動力。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把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融入到奧林匹克精神中去,并透過奧運會這個窗口呈現給世界,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更多地研究中國,讓世界各國感受到中國的發展以及和平崛起的偉大力量,讓全世界人民與我們一同分享奧運會的喜悅。
關注“后奧運時代”
所謂“后奧運時代”,是指一個國家在其某一座城市舉辦奧運會后,當地經濟往往要遭遇的低迷衰退狀態。據中國銀行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2屆奧運會中,包括韓國、西班牙等在內的9個國家奧運舉辦城市,其經濟均受困于“后奧運時代”,陷入經濟疲軟的泡沫中難以自拔。
奧運會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行,當無數人都陶醉在舉辦奧運會的興奮之中,當國人正借助奧運會熱火朝天地運作奧運經濟、力圖將其推向高潮并發揮到極致時,有不少人開始擔憂一個問題:它最終會走向何方7北京是否會如之前的一些城市那樣出現經濟泡沫?這一問題雖然有些苦澀,但卻值得我們火熱的頭腦暫時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
亞特蘭大奧運會和悉尼奧運會后,這兩個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疲軟。場館利用率低甚至閑置浪費,各類商品價格急劇下跌,服務業蕭條,旅游人數大量減少,導致經濟速度放慢等現象。但與這兩個城市相比,首都北京有著特殊的地位,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勝地,不論奧運前還是奧運后,這些都將成為長期支撐首都經濟的重要力量。這其中,最可能導致奧運經濟泡沫的當屬一直以來居高不下的房價,成為了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經過國家連續兩年的強力調控,上海等城市房價漲勢有所放慢,但北京房價飛漲的勢頭依然不減。
可以說,自從國際奧委會上任主席薩馬蘭奇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那天起,北京房價就開始了它的暗波涌動,炒作“奧運概念”成為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憑借“奧運概念”打造的商業樓盤和住宅地產不在少數。的確,借助舉辦奧運會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力發展奧運經濟,推動旅游業、服務業、城市交通及基礎設計建設更上一個臺階是明智之舉,于國家、地方政府及廣大百姓都很有利。但是,過度炒作房地產特別是居民住房,在讓開發商賺取高額利潤、地方政府受益、增加稅收的同時,卻使許多普通百姓背負上承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不但抑制了消費增長,更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使得很多適齡年輕人不能結婚、不敢結婚。
自2008年初,很多人就在猜測奧運會后的房價究竟是漲是跌?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喊聲中,漲、跌逐漸形成兩大陣營,均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架勢。奧運會后,房價的走向究竟如何無人知曉,但中央政府和有關部門適時的開始了調整措施。中國經濟正在發展,房地產只是經濟層面的一個縮影,我們相信在國家采取的有效措施下,國民經濟終將會健康、持續、良性的發展。
沒人能夠確切說出,為了舉辦這屆奧運會,中國究竟投了多少錢在里面。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體育場館、現代化設施、城市基礎建設、奧運會運營費用、旅館接待支出……,為了奧運會,北京開始跨越式發展,為了支持奧運會的勝利召開,許多資金都來為奧運添磚加瓦。對于北京奧運會的籌辦,應更多地將其視為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追逐一個結果。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歷史長河中,2008年奧運會只是百年奧運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奧運會對于奧林匹克運動和我國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應貫穿于籌辦的各個階段,而絕不僅僅是短短的16天比賽。從這個角度看,籌辦過程才是真正重要的契機。我們應該通過這個契機,讓更多人感受到“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的精神,從而讓這次奧運會給華夏文明注入新的活力,讓全民從奧運中受益。
編輯 梁 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