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蘇新平一直堅持賞牡丹、畫牡丹、寫牡丹,用牡丹之高格,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與牡丹融和一體。他在手持教鞭之余,對于繪畫藝術的追求癡情不改,尤其在國畫牡丹注重繼承與創新,在汲取前輩畫家經驗基礎上,博采眾長,大膽探索創新,以形寫神,以神寫形,形神兼顧,表現出牡丹的內在美、素質美,使其每一束枝干、每一片花葉都深深鐫刻下中國悠久文化的烙印。

別人畫牡丹多重花、葉,卻有意避開枝干,使牡丹多少缺失了些許力度與骨感。而蘇新平的畫風樸實凝重,這一點尤其體現在他把枝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畫中老干粗壯蒼勁,雄壯有力,枝權不蔓不妖,雖歷經風霜雪雨和苦寒烈暑,卻依然艷麗如故,畫出了牡丹的自然美,精神美,又給人以不負年華的熏陶和信心力量。
觀蘇新平的意筆牡丹,呈現出熱烈、奔放、灑脫、精深、渾厚的特點,比之工筆牡丹表現的更充分更強烈更耐人尋味,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妙境。他將傳統畫法與寫生、形與神、工筆與寫意有機結合,習古人而不固于固執,開合有度,收放自如、造型優美、章法考究、渾厚凝重、意境高遠,施筆,用墨、著色純熟老道,展露了其不俗的藝術才華和富于形象思維的想象力。其實,這跟蘇新平對畫筆對象的觀察理解是分不開的。每年的花期蘇新平都要到洛陽、荷澤、柏鄉等牡丹之鄉,在花前坐下良久,靜靜地和她對視,進行心靈交流、精神溝通,汲取新的營養和靈性。因為牡丹花期的短暫,蘇新平生怕錯過花期,早早就計劃好觀察牡丹地,做好大量的案頭工作,把各地牡丹的文化內質理解透徹,把牡丹最美最動人的時刻留在心里,做到創作時成竹在胸落筆有聲。
“閱盡大干春世界,牡丹終古是花王”。在這牡丹花的藝術中,人們把美變成了永恒的精神,蘇新平經歷了藝術的坎坷與痛苦之后,在中國繁榮強盛的今天,牡丹繪畫也帶他真正進入了藝術殿堂的錦繡年華,畫技和藝術修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先后獲得河北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太行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畫河北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院特聘高級畫師,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等多項社會榮譽和多項獎項,難能可貴的是,蘇新平依舊沒有放棄對藝術的探索與創新精神,仍在嘗試著多種牡丹繪畫的新技法新境界,也讓人越來越相信他的牡丹畫會畫藝更精、筆意更神、畫品更高。
編輯 梁 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