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羅成驤老人時,他正用“火筆”在木板上臨摹著一幅字。羅老雖不善言談,但卻十分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著“火筆藝術”。
“火筆畫”又稱“烙畫”、“烙花”,古稱“火針刺繡”,是古代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起始于西漢,興盛于東漢,鼎盛于明清,發展于現代。據考證,2000年前的東漢光武帝劉秀下詔指定烙畫為朝廷貢品,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烙畫的記載。1984年浙江美院院長嚴少教授把烙畫定為火筆畫,成為中國國畫院的新畫種。
烙畫就是利用電烙鐵的熱度,用巧妙的手法和熟練的技巧將木板面燙糊,畫面自然產生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以前僅限于在木竹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竹板、葫蘆等,而現代的烙畫藝術大膽的采用宣紙絲綢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藝術的表現形式。
從小受父親的影響,羅成驤六歲起就開始學習國畫,直到現在,已是白發老人的他仍在潛心研究。在1990年2月22日,為名稱“一種畫筆”的“火筆”申請了專利。現在羅老手持著“火筆”在木板、硬紙、布料、絲綢,甚至是薄薄的宣紙上創作出山水花鳥,這些作品在各種藝術展覽上展出,還被世界各國收藏。他創作的一幅長9米、高3米的巨幅烙畫《松壽朝陽》,氣勢恢宏,令人贊嘆。而羅老為芬蘭總統克里斯托夫創作的絲綢火筆畫《萬里長城》更是極具文化品味,還被總統夫人要求掛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談到火筆畫的傳承,羅老臉上帶著一絲無奈。羅老說:“學習火筆畫的人不少,但很多都是為了賺錢,因此都只是學了一些膚淺的東西,而后又因為沒有賺錢,也就放棄了。人都是要活到老學到老,我一直都在學習。”
但現在的確是生活的低谷,每月房租和水電的費用就達到了七、八千元,如果不是朋友的幫助,羅老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到現在他已經欠了三千多元的債。但出于對藝術的熱愛,羅老并沒有放棄,他期待著有一天,能有更多的人熱愛火筆藝術。在春節的時候,羅老在崇文門新世界門口做了十多天的宣傳。這位老人在凜冽的寒風中,用他對藝術火一樣的熱情感染著每一個人。

羅老有一位日本徒弟,其實這個徒弟也只是跟羅老學了一個多月,但由于日本當地政府的支持,他的徒弟在東京現已小有名氣。而在國內,火筆藝術并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一位臺灣同胞從網上看到火筆藝術,被它深深吸引,因此想到來京城百工坊看一看,下了飛機搭上出租車,而幾乎熟知北京每一個大街小巷的司機師傅卻不知道“百工坊”在哪里。這位臺灣人只得打開電腦,查到具體地址,才如愿以償地到了“百工坊”,見識了火筆藝術。火筆藝術的魅力讓這位臺灣人震撼,當即買了羅老的不少作品,說要帶回去給家人和朋友們都看一看。
羅老說:“烙畫是一種風格高雅的藝術欣賞品,希望能在社會的關注下,它會更加發揚光大。”
編輯 拜 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