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績效研究有助于評判及改善供應鏈運營組織能力、提高供應鏈競爭力。在成本、創新、流程、資產管理效率、合作密切性、客戶滿意度六個角度的供應鏈績效測評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利用復合DEA方法對供應鏈績效進行了實證測評。測評結果給出了各供應鏈的績效排名,并從輸入指標、輸出指標兩個角度給出了各供應鏈優勢指標及弱勢指標,為各供應鏈提供了詳盡的運作建議。
關鍵詞:復合DEA;供應鏈;績效指標;績效測評
中圖分類號:F224.9
文獻標識碼:A
績效常被作為企業策略目標達成度的評估準則,是企業計劃與控制的有機組成部分。供應鏈績效測評有利于評判供應鏈運作效果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是否健康快速的發展;并有利于各供應鏈節點企業提前組織以及合理安排采購、生產、銷售等業務活動,提升企業競爭力。早在1985年,A.T.Keamey顧問就指出,進行綜合績效評價的公司,可提高總體生產率15%-22%。因此,建立科學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探索科學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復合DEA方法概述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特別適用于具有多個投入以及多個產出的復雜系統。DEA模型中,最基本的兩個模型是C2R模型和C2GS2模型。后來又出現了根據不同的需要而不斷改進的各種復合DEA測評方法性。其中,Andersen和Petersen所提出了解決決策單元過少的一種復合DEA測評方法,過程如下:
其中θ是有效性系數,xij是決策單元j(j=1,2,…,n)的第i個輸入,yrj是決策單元j的第r個輸出。類似地,xi0、yi0是當前被測評單元的輸入和輸出。復合DEA方法可以提取的信息有以下兩方面:
1.某一輸入指標對決策單元影響的信息獲取方法。Di表示JD中去掉第i個輸入評價指標后的指標體系,可得到θ(D)及θ(Di)。定義:
Si(f)=(θj(D)-θj(Di))/θj(Di),j=1,2,…,n
考慮j0決策單元j0滿足:Sρ(i)=max(Sj(i)),f=1,2,…,n
對這樣的j0在利用第i個輸入評價指標方面相對于其它決策單元(DMU)具有優勢,因為加入第i個輸入評價指標后j0的有效性系數的相對增加量最大。
2.對某一決策單元無效性的診斷。當在D指標下某一決策單元j0非DEA有效,即θj0(D)<1,計算如下指標:
Si=(θj0(D)-θj0(Di))/θj0(Di)i=1,2,…,r
若已求得S1,S2,…,Sτ,則取i0,使:Si0=min(S1,S2,…,Sτ)
指標i0是對決策單元j0無效性影響大的指標,可能由于該指標對應的輸入過大,或利用率太低。
二、現行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及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關于供應鏈績效的評價,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方面:RajatBhagwat等人確立了客戶滿意度、生產能力、交貨能力以及財務狀況四個方面的指標;Severine Blanc等人從各參與方的滿意度、戰略、商務流程、運作能力及回報五個方面研究供應鏈績效;Lummus等人從供應鏈的內容角度人手,認為供應鏈績效的考核指標包括供應、轉換、交運、需求管理;Roger認為顧客服務質量是評價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最重要手段,從外在績效、可靠性、響應速度、員工能力、服務態度、可信性、安全性、可接近性、溝通能力、理解顧客能力10個方面進行評價。美國供應鏈協會推薦的供應鏈績效關鍵評價指標包括:交貨的可靠性、供應鏈的響應性、柔性、成本和資產管理效率等五個方面;徐賢浩等人提出了基于供應鏈業務流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馬士華等人、劉烜等人、宋偉等人都是結合供應鏈運作的特點與平衡記分法,從客戶角度、供應鏈內部流程角度、未來發展性角度和財務價值角度4個方面構造了評價指標體系;聶茂林等人從顧客滿意度角度分析供應鏈整體、內部及核心企業的績效。
(二)現行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供應鏈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指標體系缺乏系統性,注重供應鏈內部績效的評價,忽略了供應鏈整體績效。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不僅反應供應鏈上某一節點企業的運營情況,更反映供應鏈整體運營狀況以及上下游節點企業之間的供需合作關系、協調能力等。已有的文獻研究大多集中在供應鏈內部績效的研究,對供應鏈整體績效,或者說節點企業間的緊密度、協調性的研究甚少。
2.忽略了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創新和學習能力。創新和學習能力作為企業發展改革、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能力,應成為衡量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一個重要指標。
3.現行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數據要來源于財務結果,在時間上比較遲緩,不能反映供應鏈動態的運營情況,并且一些指標會導致企業只注重短期利益,不利于企業的持續提高和創新,從而損害企業的長遠發展潛力。
4.側重對事件結果的事后評價,不能對供應鏈的業務流程進行實時地評價和分析,使得企業不能及時地發現經營過程中的偏差,應采取切實有效的補救措施。
5.定性描述過多,定量研究不足。大多數文獻只提供了供應鏈績效測評的指標體系,并沒有實施有效的定量研究。即使存在定量研究,但比較各條供應鏈間的優勢和差距,并提供發揮優勢和縮小差距的方法,甚少文章對此進行研究。
三、供應鏈績效測評系統構建的原則及指標的確立
(一)新型供應鏈績效測評系統構建的原則
為了彌補傳統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缺陷,更有效地對供應鏈績效實施評價,在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內部與外部評價結合。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應不僅反映單個企業的績效,更應反映企業外部合作方面的供應鏈整體運營的績效狀況。
2.實時數據與財務數據相結合。實時數據動態而快速,財務數據準確而全面,兩者相互結合,能有效地加強績效管理前饋性,提前控制風險、安排生產并事后合理總結。
3.指標應分出評價層次,突出重點。在每一層次的指標選取中應突出重點,要能對供應鏈關鍵績效指標進行重點分析。
4.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二)新型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前人已有成果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供應鏈績效測評的原則,筆者建立了面向供應鏈內部績效和面向供應鏈外部績效的指標體系。其中,內部績效包括節點企業內部、節點企業間績效指標,外部績效包括客戶績效。節點企業內部績效指標、節點企業間績效指標以及客戶績效指標的細分指標的內容及數據計算方法如表1所示:
四、復合DEA對供應鏈績效測評的實證研究
仔細研究發現,供應鏈績效測評指標體系中不僅包括了成本、研發投入等投入性指標,也包括產品質量合格率、準時交貨率等輸出性指標。筆者將供應鏈績效測評的輸入指標設為:產品生產成本1j,(萬元),運營成本x2j(萬元),退貨處理成本x3j(萬元),客戶響應時間x4j(天),生產柔性x5j(天),研發投入x6j(萬元),可供應存貨天數%,,(天);輸出指標設為:準時交貨率y1j(%),智力資本比率y2j(%),產品質量合格率y3j(%),成本利潤率y4j(%),產銷率y5j(%),供應鏈的密切度y6j(%)。傳統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如:比較分析法、標桿法、平衡記分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區間線性規劃方法等無法有效地對多輸入、多輸出的指標體系進行準確的評價和研究。
在實證研究過程中,文章選擇了某地區同一行業的6條供應鏈,用DMUi(i=1,…,6)表示,各指標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本模型具有7個輸入和6個輸出。一般認為,決策單元的數目應當為輸入和輸出之和的兩倍,那么,決策單元合適的數量應該為24—28個。而本算例只有6個決策單元,顯然較少。根據復合DEA方法,計算得到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在得出對應不同輸入輸出指標的測評結果后,應用復合DEA方法分析某一指標的選擇對供應鏈優劣的影響。所以,筆者將該模型做進一步擴展,將輸出指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也進行了分析,結果見表4。

表4可以得出以下測評結果:
1.從原始DEA測評結果上看,DMU5的得分是1.71,DMU1的得分是1.51,DMU2得分是1.43,DMU4得分為1.37,DMU5的得分為1.35,DMU3得分1.10,分列一至六名。的供應鏈績效處于6條供應鏈的第一位,優于供應鏈1、2、3、4、5。
2.從輸入指標看,x5j對DMU1的貢獻最大,x4j次之;x5j、x6j、x7j,對DMU2貢獻最大;x5j對DMU3的貢獻最大;x6j對DMU4的貢獻最大;x1j、x2j對DMU5的貢獻最大;x2j,對DMU6的貢獻最大。
3.從輸出指標看,y1j(準時交貨率)的選擇對于DMU1最有利;y5j的選擇對DMU2最有利,y4j的選擇對DMU3最有利;y2j的選擇對DMU4最有利,y1j的選擇對DMU5有利;y4j的選擇對DMU6最有利。
對于貢獻最大的指標,企業應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其優勢影響;對于弱勢指標,應積極找出經營決策過程中癥結所在,并虛心借鑒其他企業經營該指標的成功經驗,增加本企業的供應鏈績效。
五、結論
筆者利用復合DEA方法對新建的供應鏈績效指標進行測評并實證研究,找出了各供應鏈的優勢指標和劣勢指標,對于優勢指標,企業可以加大投資力度,以擴大其優勢影響,對于劣勢指標,企業可以借鑒其他企業經營該指標的成功經驗,使其發揮更大的功效。各供應鏈的優劣勢指標的確立可以幫助企業制定行之有效的投資和經營策略。
(責任編輯:呂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