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我國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而推出的一項新的舉措,它是我國繼改革開放后建立的第二批經濟特區。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省經濟中心,有條件也有實力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基本規劃目標應確定為城鄉統籌型與外聯開放型城市,這樣一個“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長久大計,將對區域的發展產生內生性的推動力,而且,這種發展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關鍵詞:哈爾濱;城鄉統籌;外聯開放;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B
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現狀與發展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推出的一項新的舉措。它是我國改革開放繼深圳等第一批經濟特區后建立的第二批經濟特區,亦即“新特區”。
國家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新思維、新思想、新路徑、新模式和新道路,通過選擇一批有特點和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綜合配套改革,以期為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經驗和思路。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應對特殊的經濟發展環境做出的現實選擇,它的提出必將對未來改革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的核心在于“綜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變多年形成的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觀,要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鄉關系、土地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推進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到目前為止,國家已經批準建立了6個具有不同特色和探索目的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5年6月批準的上海浦東新區是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浦東試驗區著重探討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希望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它方面改革結合起來,探索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點,從浦東新區政府職能轉變、央行二總部設在浦東等具體事件上都有所體現。
2006年5月設立的天津濱海新區,探討的則是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推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2007年6月批準的重慶和成都(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則是為了探索改變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希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使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在各個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平等的權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
200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又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洲、湘潭(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名稱圍繞“兩型社會”,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希望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實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新特區”不同于老特區,其區別主要有:第一,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不同。老特區是在當年計劃經濟背景下設立的、有著為改革計劃經濟體制探索道路的目的;“新特區”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的背景下設立的,其目的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建立特區的任務和手段不同。老特區的任務主要是解決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問題,引進外資是發展的重要手段;“新特區”的任務是綜合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體制矛盾,制度創新是其發展的重要手段。第三,特區的地域和模式不同。老特區的區位選擇主要是著眼于沿海地區的優先發展,形成可資借鑒的地區發展模式;“新特區”著眼點在于從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出發,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從已批準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立的先后順序,不難看出,試驗區的設立正在從圍繞經濟發展向更看重和諧社會建設轉變。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快速發展,將有更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會應運而生。
二、建立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總體設想
(一)哈爾濱的自然概況
“哈爾濱”源于女真語“哈爾溫”,意為“天鵝”。自金代以來,人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哈爾濱是中國黑龍江省省會,是我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 0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2.4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72.8萬人,轄8區10縣(市),總人口980.4萬人,4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66萬人。全市已發現的礦種為63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5種。
哈爾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快捷,位居亞太經濟發展區腹地,是溝通東北亞、歐洲和太平洋的交通樞紐,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
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第二大國際航空港,太平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360萬人次,可辦理110多個國家的客貨聯運業務;可供國內外各種大型客機晝夜起落;目前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候機樓,機場設施也是國內一流的。
哈爾濱是東北地區僅次于沈陽的第二大鐵路樞紐,京哈、濱綏、濱州、濱北、拉濱等五大鐵路在此接軌。不僅有可以通向其它省市的國內鐵路線,而且也有連通俄羅斯的國際鐵路線,是東北地區的鐵路樞紐之一,同樣也是東北亞地區國際鐵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哈爾濱公路交通體系中有12條公路向外輻射,主要有102、301、202、221等國道和其他一些省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八千多公里,還有數十條長途公交線路,通往省內各重要城鎮和省外各鄰近城市。
哈爾濱位于松花江的中游地區,依托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等較為良好的水運航線,哈爾濱港是我國八大內河港口之一,亦是東北部最大的內河港口,現在已經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黑龍江航運中心,而且隨著改革開放,哈爾濱現在和國內部分港口以及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實現了互航,由以前的內河水運,拓展到了海洋上的航運,其中對俄羅斯已經開通了多條旅游航線。
(二)構建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條件
1.哈爾濱在建設中的哈大齊工業走廊中的重要作用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規劃建設是黑龍江省著眼于為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而構筑的區域性平臺,其在實質上就是黑龍江城市群的構建,是以哈爾濱為龍頭,以大慶,齊齊哈爾為區域骨干,包括沿線經濟區域,通過開發重度鹽堿地,依托現有工業基礎,產業優勢和科技資源,著力吸引海內外資本、技術,建設多種產業相互協調配套,新體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態化,結構合理,高速增長的產業高地和經濟密集地區。并使其成為黑龍江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和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先行區。
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的工業中心,其具有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正在建設的哈大齊工業走廊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帶。哈爾濱是工業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中心,大慶則是以石油開采和石油冶煉為中心的工業城市,齊齊哈爾是典型的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因此,各個城市各有優勢和特點,促進了各自城市的發展。在這條走廊的建設上,哈爾濱獨占鰲頭,無論是從經濟總量還是從工業產值,無論是從資源占有量還是從人均GDP,哈爾濱都是誰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省的經濟中心,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必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2.哈爾濱的區位優勢
哈爾濱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工業經濟重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830億元人民幣(2006年數據)。
哈爾濱在東北地區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其位于松遼平原東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牧業基礎雄厚,為哈爾濱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哈大、濱州、濱綏等5條鐵路匯聚于此,松花江穿城而過,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是東北第二大航空港,開通了眾多的國內國際航線。
3.哈爾濱的工業基礎優勢
哈爾濱工業基礎雄厚。作為東北老工業重心,其重工業在東北地區十分發達,著名的哈飛集團落戶于此。此外,聞名海內外的三大動力也建在此地。哈爾濱航空航天工業和醫藥業在全國也十分有名,聞名遐邇的工大集團和哈藥集團便誕生在此地。目前,江北工業新區、平房工業新區、群力新區、太平空港經濟區和香坊工業新區五個大型工業區“盤踞”在哈爾濱的東西南北和腹地。
4.哈爾濱的人力資源優勢
哈爾濱的文化教育非常發達。包括全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十幾所高等院校坐落于此,擁有許多國內外著名的學科和專業。這里的英才為哈爾濱過去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今后哈爾濱社會經濟發展重要的人力資源。
哈爾濱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重心,同樣也面對了改革開放后,經濟衰退的境地,許多企業破產,大量工人下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在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下,許多問題積重難返,產生了極貧積弱的問題。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的號角吹響后,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對原有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哈爾濱的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這為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提供了先期基礎條件。從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和東部地區已經走了一條從粗放到集約、先發展再治理的路。而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哈大齊工業走廊基礎雄厚,能源資源豐富,“一步到位”和“跨越式發展”更有意義。此時,更應抓住機遇,實施跨越式發展。
(三)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基本規劃
1.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基本規劃目標
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基本規劃目標應確定為城鄉統籌型與外聯開放型城市。這樣一個“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長久大計,一旦有所成果,將對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內生性的推動力,而且,這種發展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哈爾濱作為老工業城市,城區規劃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均,工業布局雜亂。經濟體制改革后,許多廠礦企業紛紛倒閉,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同時,哈爾濱鄉村地區發展落后。由于沒有城市工業的輻射帶動,導致農村經濟落后,城鄉之間差距拉大。其主要癥結就在于:工業集中于城市且結構單一,城鄉無法實現互動,工業無法得到農業支持。農業仍然處于低端的生產方式,而工業又沒有反哺農業,農業產業鏈殘缺。從而從根本上加深了城鄉之間的經濟矛盾,產生了經濟發展的斷代,使得城市下崗人員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又無法到農村;而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由于缺乏基本的勞動技能也無法在城市找到工作,阻礙了人口流動和經濟循環,滋生了許多社會問題。所以,在試驗區首先要實現城鄉統籌、良性互動發展。
新階段,促進哈爾濱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離不開對外開放。哈爾濱本是內陸城市,不具有沿海沿邊城市對外開放的優勢條件。但是,這恰恰是要探索的一點。怎樣把內陸交通發達的城市與出海、出境大通道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哈爾濱作為黑龍江省省會,哈大線南下可直達大連港,濱綏、濱州線兩端直通俄羅斯。松花江穿城而過,可直達韃靼海峽。這種獨特區位優勢是任何一個城市也難以比擬的。因此,作為內陸城市同樣可以通過外聯的模式來發展外向型經濟,真正實現內外聯合、江海聯運的對外開放,這種外聯型的對外開放更體現了積極主動開放的意識。
2.建立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四項措施
(1)建立城市圈。雖然哈爾濱有哈大齊工業走廊作為依托,但是哈爾濱不位于其中心位置,輻射帶動效應難以真正發揮出來。而且,哈大齊工業走廊生產結構單一,均以重工業為主,產業結構不健全,也限制了哈爾濱在工業走廊中的優勢。因此,在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基礎上,哈爾濱應在今后著重建設其轄屬的周邊中小城市,逐步將這些中小城市建立為功能完善、服務專一的功能性城市。這樣,哈爾濱的輻射帶動作用會更加明顯。這些功能性城市主要以發展二、三產業為主,例如醫藥、冶金、食品、鮮切花工藝等產業。一方面以哈爾濱為依托,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當地剩余勞動力,減少對哈爾濱的就業壓力。同時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建立城市圈,可以使各個城市間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經濟互補,密切聯系,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活躍。
(2)增強哈大、濱綏、濱州鐵路線的運輸能力,提高對外開放能力。東北地區的鐵路線是一典型的“丁”字形,而哈爾濱恰位于丁字形的聯結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鐵路樞紐。近幾年來,政府加大了對鐵路建設的投資力度。
哈大、濱州、濱綏都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出境通道。因此,增能、擴建刻不容緩。哈大線作為出海通道已經全部改造為電氣化,可通行時速200公里的動力組,未來還要實現客貨專線,興建高速鐵路。整體上說,哈大線的作用將會完全發揮出來。而濱州、濱綏線的運輸能力還受到很大限制,兩條鐵路至今沒有電氣化,而且以客運為主,出口通道并不通暢,直接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哈爾濱作為東北第二大鐵路樞紐,內外聯運優勢沒有發揮出來,貨物出關困難,積壓時間長,總體運量不足,導致哈爾濱的物資流通速度慢,影響了對外貿易,限制了對外開放能力。
增強哈大、濱州、濱綏鐵路線的運輸能力可以直接帶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增強對外開放能力,實現三線帶一點,一點帶一圈的構想,使哈爾濱成為聯結國內外市場的物流中心和物資集散地。
(3)設立區域性銀行。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將會得到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同時,也會吸引海內外資金的注入。然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中,可看到許多地方拿不出錢,導致許多改造項目難以上馬或使用。因此,資金問題仍是經濟改革的瓶頸。
為實現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完善和發展,增資擴融,建立一所區域性銀行事在必行。通過建行形成依托城市、區域覆蓋、全國融資的金融支持網絡。同時,引進外國資本與外國先進的企業管理技術,帶動區域性銀行的升級。
在建立區域性銀行中,一方面要加強資金監管,避免無謂的資金流失,避免呆賬、壞賬;另一方面也要減少行政干預,不能使其成為權力產品,給社會帶來政治風險。
(4)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是中心任務。同樣,哈爾濱在建試驗區時,也要將這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適當壓縮重工業比重,擴大二、三產業,提高服務業水平。對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產業要壓縮、外遷,并通過技術改造努力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以上,可將這四項措施壓縮為八個字:“建圈、增能、設行、調整。”
三、結論
建立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是我國在新階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所采取的新舉措,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和經驗。哈爾濱作為我國重點建設的工業重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非常有意義的。通過建設哈爾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一是探索以工業為主的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如何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轉型;二是探索在二元經濟結構比較顯著的地區,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三是探索內陸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能力,在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的今天。實現和國際化的對接。
(責任編輯:張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