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旅游組織及相關機構和旅游學者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范圍較廣,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研究成果。總結和提煉國內外旅游組織和學者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領域、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從中找出其研究成果的特點,對于了解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研究趨勢和動態,明確研究的方向和任務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動態;述評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源泉,越來越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許多國家將旅游業作為本國的支柱產業。隨著一些旅游大國或強國國內旅游投資市場的飽和,許多旅游業經營主體和投資機構逐步將投資重點轉移到國際市場,使得旅游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各國要想保持本國旅游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實現其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必須了解本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狀況,不斷地培育和提升本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動態
(一)國外研究動態
1.國外相關組織和機構對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
開展對旅游競爭力研究的相關組織或機構主要有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和世界經濟論壇等。世界旅游組織(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通過其每年發布的“旅游統計年鑒”提供歷年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游客到達數、入境過夜人數、旅游收入等方面的詳細數據以及排名情況。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通過其發布的旅行和旅游產業競爭力指示器,提供200多個國家的數據庫,給出價格、開放性、技術、基礎設施、人文旅游、環境、社會發展和人力資源等8大指標體系的相對值,并以綠色、橙色和紅色分別表示高于平均值、平均值和低于平均值,為該國政府提供可信的和專業的統計資料來幫助其進行政策的制定以及為企業提供投資決策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2007年3月1日首次公布了《2007年旅游業競爭力報告》,對全球124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業綜合競爭力進行了排名,對旅游業競爭力評價所依據的指標包括旅游政策及規定、環境管理、治安情況、衛生情況、對旅游業的重視程度、空中及地面交通設施、旅游基礎設施、信息技術設施、價格競爭力、人力資本、旅游觀念以及自然和文化資源。
2.國外學者對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
由于旅游業的發展階段不同、旅游業國際競爭的內涵不一樣,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主題也有差異。國外學者對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起步較早,其研究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外學者對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研究起源較早,G.Deasy和P.Griess是最早從“旅游資源”方面研究旅游業競爭力的學者,他們運用旅游無差異曲線對美國賓夕法尼亞兩個互相存在競爭的景點進行研究,發現旅游景點和客源地之間是資源指向性的。N.LeiPer認為決定一個旅游系統發展狀況的四個因素是:客源地區域、目的地區域、旅行路徑和旅游產業本身。P.D.10ed認為收入水平、相對價格水平、相對匯率、旅游目的地的特殊事件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旅游需求的主要因子,其中相對價格差異是首要因子。Cram Pon在1991年提出引力模型,認為某時段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游量與客源地人口規模、財富或旅游嗜好的量度及目的吸引力或接待力成正比,與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離成反比。J.R.Brent Ritchie在1993年提出目的地旅游競爭力影響因素的Calgar模型,使影響因素的分析得到很大程度的擴展,Calgary模型將影響目的地旅游競爭力的要素分為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組織、目的地信息、目的地效率5個方面。Z.H.Liu提出旅游系統環境由內部環境、運作環境和宏觀環境三個圈層組成,這為旅游業競爭力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C.Gunn則提出旅游功能系統概念,認為作為一個動態系統,旅游系統應由旅游吸引物、服務與施、交通、信息與引導和旅游者五個部分組成。Geoffrey I.Crouch和J.R.Brent Ritchie從社會福利和社會繁榮及旅游發展的目的角度出發,構建了可持續的目的地旅游競爭力概念模型。Salah s H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將影響目的地競爭力的因素分為2個層次,構建了可持續發展下的旅游目的地市場競爭力決定因素圖。Buhalis,Dr.Dimitrios認為,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還應當包括當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保證該目的地獲得長期優勢并使各利益相關者公平地獲得回報的能力。Tanja M對J.R.Brent Ritchie的Calgary模型的分析,認為該模型沒有考慮環境質量因素,而環境質量也應是影響目的地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目的地環境質量的適當管理能夠提高目的地競爭力。Enright M J和Newton J認為目的地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不僅要包括與目的地競爭力直接有關的要素,還要包括影響旅游企業和與生產旅游產品有關的相關企業競爭力的因素。
第二,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關于旅游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國外學者多采用案例分析法。Haahti A J通過指標的選擇測量了芬蘭的旅游產業競爭力,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該國的競爭地位。Pearce D G.將馬來西亞沙撈越地區與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的著名旅游目的地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沙撈越當時所具有的競爭優勢。Metin K,Mike R利用1998年到土耳其旅游的英國游客的問卷調查結果,對土耳其在不同季節的競爭對手以及在不同的屬性上所處的競爭地位進行了實證分析。Qu-hl,Lil,Gilder Kei Tat Chu等人使用方差分析法,對香港作為東南亞地區國際會議旅游目的地的競爭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Dwyer L,Forsyth P,Rao P以澳大利亞作為參考國家,通過旅游產品和服務價格指數的構造,對國際上19個旅游目的地的價格競爭力進行了比較與分析。
第三,對提升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策略的研究。提升旅游目的地競爭力也是國外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Ahmed Z,Krohn U,et al認為美國的國際旅游競爭力自1982年以來出現下降的趨勢,對政府應當采取的政策措施進行了探討。Lyck L.利用波特的國家競爭力模型和Hamal G和Prabalad C K的動態分析方法提出了增強丹麥旅游業持續競爭力的戰略措施。
(二)國內研究動態
我國學者對于旅游業競爭力的研究開始時間晚,研究內容則側重于旅游業競爭力影響因素、旅游業競爭力的量化和實證研究以及對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和分析等。
1.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研究
黎潔,趙西萍根據波特的“鉆石模型”提出了國際旅游競爭力的六大影響因素和4個演進階段,總結了不同階段的特征,對于我國全面認識區域旅游競爭力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張明清,劉超借鑒比較優勢理論和國際競爭優勢理論對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基礎進行初步探討,并分析了我國旅游產業所面臨的競爭態勢。左冰應用波特的國家競爭力鉆石模型分析了影響我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認為我國迫切需要從資源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提出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優勢戰略觀,對我國區域旅游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繆婧晶,王勁松運用外部性、公共產品、信息不對稱等經濟理論,分析了政府干預與旅游資源開發、人力資本積累、基礎設施建設及信息供給的關系。李紅從分析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之間的密切聯系人手,提出中國旅游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部優勢包括企業素質、經營優勢、管理優勢、產品優勢和網絡優勢。黃秀娟,黃福才等利用主成分回歸方法(PCR),對區域旅游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定量研究。區域旅游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8個定量因素和1個定性因素。以中國31個省級區域的橫截面數據為樣本,利用主成分回歸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個影響因素的相對貢獻率。得出當前影響我國各區域旅游國際競爭力的五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可進入性、旅游企業競爭能力、旅游資源、經濟環境、基礎設施的結論。
2.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和實證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對旅游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定量和實證研究。盧瑋從促進旅游業經營理念創新、經營戰略創新和營銷創新等方面提出加入WTO后提高我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的對策。馮學鋼,賴坤利用國際權威機構的有關指標和數據,運用德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對中國旅游業發展環境競爭力進行量化評價,并通過與世界主要入境旅游接待排名前10位(2001年)國家之間的比較,診斷制約中國旅游業發展環境中的薄弱環節,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發展環境競爭力的對策與建議。朱應皋、萬緒才利用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實證研究了國際上11個旅游強國的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根據評價結果將11個國家聚為四類,美國國際旅游競爭力最強,位居I類;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次之,位居Ⅱ類,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強;德國、中國、英國位居Ⅲ類,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較強;加拿大、墨西哥、奧地利、希臘居第Ⅳ類,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朱應皋、萬緒才提出的旅游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該模型將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分解為旅游資源與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其它方面3個部分,每一部分又分解為3個層級,對旅游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具有開創性意義。趙書華,李輝利用比較優勢指數對全球旅游服務貿易最強的9個國家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墨西哥、中國、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西班牙在旅游服務貿易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最強,其次是法國和意大利,中國在旅游服務貿易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存在著優勢,但極其微弱。
3.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和分析的研究
對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也是我國學者研究較多的一個領域。王瑩從我國旅游者人均消費、國際旅游收入構成和來華旅游入境人數構成等方面對我國國際旅游業的競爭力進行分析。楊森林,郭魯芳,王瑩等人運用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對我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研究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應從目前的旅游競爭實力、旅游競爭潛力、未來旅游競爭的發展力等方面進行多相測度。其中競爭實力的測度指標有接待國際游客人數及排位、旅游創匯及排位、國際旅游市場占有率、旅游消費者綜合滿意度;潛力指標包括旅游競爭資源的籌供能力、質量潛力、成本潛力;發展力指標有市場營銷能力、創新能力等。黎潔,趙西萍直接從波特的競爭模型出發,認為國際旅游競爭力的評價指標應包括國際旅游收入與接待人數、國際旅游市場占有率、國際旅游產品銷售結構與旅游組織形式3個方面。郭魯芳用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對我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旅游業雖具有某些優勢,但現有的國際競爭力較弱,研究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應具有多相瀏度。曾益成,馮云艷從我國旅游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促進旅游業發展對策等方面研究和探討提升我國旅游業競爭力的策略。史春云,張捷,朱傳耿、周章,楊旸等利用2004年世界旅行與旅游委員會競爭力指示器所提供的207個國家,包括價格、開放性、技術、基礎設施、人文旅游、社會、環境和人力資源8項指標的數據,計算各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指數,進一步分析國際旅游競爭力的基本格局,并對我國在國際旅游競爭格局中的地位、主要優勢與劣勢進行深入剖析。吳翌琳從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出發,結合瑞士洛桑國際發展管理學院(IMD)國際競爭力理論,建立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該指標體系對世界各國的旅游競爭力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對中國在各個方面的排名和狀況進行分析。
二、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動態分析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學者率先開展對旅游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此后國際旅游及其他相關機構和國內學者也陸續參與到這一研究領域,研究成果不斷出現。這些機構和學者關于旅游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果多以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相關專著較少。國內外旅游及其他相關機構和學者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呈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研究重點多集中在目的地旅游競爭力和區域旅游競爭力方面,把旅游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的比較少;關于旅游競爭力研究的相關文獻中,對于競爭力的研究對象說法不一,如“旅游競爭力”、“旅游國際競爭力”、“國際旅游競爭力”、“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等,但是文獻中對于旅游競爭力是從國家、產業還是產品的角度進行研究,大多沒有明確界定或者存在界定范圍不清等現象。
第二,競爭力評價體系的設立和評價指標的選取多側重于旅游供給和旅游環境等方面的指標,而針對旅游客源地如旅游需求方面的評價指標很少。旅游需求規模和需求狀況也是影響一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一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評價,必須考慮到一國作為旅游客源地即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研究方法上,學者們較多采用案例比較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
第三,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影響因素及評價體系等理論都是借鑒一般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旅游產業與其它產業相比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如旅游業的綜合性和依托性決定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商業服務、金融、郵電、園林等各有關部門和行業的通力合作與協調發展,這些部門和行業按照傳統的產業劃分標準,又分別屬于若干獨立的行業。因此,對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既要考慮到產業自身的影響因素,又要考慮到關聯產業的影響因素。
三、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未來研究展望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旅游和旅游業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也將更加深入:關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將會繼續,研究范圍也會有所擴展,如關于旅游目的地環境狀況和旅游產品的質量對于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研究;此外,氣候變化與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旅游可持續發展和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等都將成為今后旅游相關機構和旅游學者們共同關注的目標。
(責任編輯:呂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