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商業銀行有三性: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其中流動性是核心,流動性出現問題要全力解決,否則很快就會波及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問題。我們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即便是一些成長性很好的銀行,一旦流動性出現問題,融不到資金,最后也難以逃脫被關閉的命運。
就2007年商業銀行流動性情況看,總體上是比較寬松的,但也會出現階段性緊張的局面,這首先和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有關。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較為活躍,反映到資金的流動上,尤其在新股申購階段,經常有1萬億~2萬億元的資金在各個銀行和資本市場間流動,給各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增加了難度。其次是資本市場繁榮帶動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各商業銀行對理財業務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資金在各銀行間流動,導致了商業銀行流動性的不穩定性。除了市場方面的因素,政策面的因素也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產生很大影響。比如十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壓力。

2008年,從緊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目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上調至17.5%。對于從緊的政策,盡管商業銀行在年初時已經有所預期,流動性管理問題成為各行反復強調的重點,但是對央行貨幣政策具體的操作仍然無法準確預估。流動性管理的實質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能不能平衡的問題。從資產業務看,商業銀行一般性存款的17.5%用于上繳法定存款準備金,加上大概2%左右的超額準備金率,商業銀行用于存繳準備金的資金比例大概在20%左右。貸款方面,如果包括貼現,大部分商業銀行的存貸比都要超過80%。負債業務方面,由于保險等金融性機構的存款穩定性較差,再加上證券市場IPO所導致的短期資金流動問題,商業銀行的資金管理難度很大,這導致目前市場上各家銀行都積極拉存款,彼此競爭非常激烈。同時,由于一些監管統計口徑的變化,也讓一些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面臨壓力。比如說在存貸比的計算上,以往作為分子的貸款是不包括貼現的,現在監管要求存貸比的計算要包括貼現,這一計算口徑的變化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超過75%這一監管指標,接下來很可能就要面臨監管部門的處罰。存款統計方面,來自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是不計入存貸比分母的,但是就資金的使用性質而言,金融企業定期存款跟企業存款并無差異。因此,在存貸比的統計上,我們希望人民銀行把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含進來,這樣存貸比反映的情況才是真實的。
從2007年年底到現在,雖說商業銀行總體上流動性比較寬裕,但是面對的流動性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現在商業銀行普遍感覺18%~20%的法定準備金率將是商業銀行承受的臨界值,超過這個臨界值,不排除一些銀行將出現流動性風險。提高準備金率在流動性比較充裕的環境下對商業銀行收益的影響并不大,由于利差在擴大,商業銀行的收益可以得到保證。關鍵是在商業銀行對流動性壓力的承受力已經趨于極限的情況下,倘若未來還要進一步調高,一旦某一銀行流動性風險暴露,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在這種狀況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是非常值得擔憂的。此外,在流動性期限結構上,不少商業銀行存在短錢長用的問題,通過流動性缺口獲得一定的利潤,但如果說大的市場因素發生變化,比如活期存款被提走,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概率提高,這將給商業銀行的資金面造成較大的緊張狀況。
針對目前比較嚴峻的環境,各個銀行都做了一些應對工作。比如中信銀行加強了資產負債的精細化管理,開發、運用管理信息系統實施全行的流動性組合和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分析、監測不同期限的資金缺口,對全行資金流動進行動態預測。在對分行的管理上,兼顧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對分行表內外資產負債結構進行規劃和調控,促進分行提高資金頭寸管理能力。還有就是完善流動性壓力測試和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提高銀行應對極端市場環境的能力,防范由于客戶行為、資金清算系統故障等因素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總行計劃財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