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金融的我來說,對于學軍博士的名字早就比較熟悉,看過他不少見諸于有關金融期刊的文章。一個直觀的感覺是:這些文章既來自于工作實踐,又閃耀著理性的光芒,讓人覺得過癮和解渴。前些年我協(xié)助王松奇教授主持《銀行家》雜志的編輯部時,就曾約于博士為我們撰稿。但幾次得到的答復是:“暫時沒有合適的”。我當時以為這只是托辭而已。
2006年8月28日,他在《金融時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根源:美元主導下的貨幣膨脹——兼議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結果引起了廣泛影響,為此王松奇教授特意囑咐我們赴深圳對他進行一次專訪。原來,這幾年他一直在思考著宏觀經濟問題,力圖有所創(chuàng)新。我看到之后,即與他聯(lián)系,既是祝賀,也有“怪罪”成份。不久我即到深圳與他進行了長談。隨后就有《于學軍:打造高水平的地方監(jiān)管當局》之文發(fā)表。在這篇文章里關于他對宏觀經濟的心路歷程和主要觀點并不是重點,似乎在這里有補充之必要。
思考經濟問題對于學軍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作為長期在人民銀行系統(tǒng)工作的干部,關注宏觀經濟似乎也是他的職業(yè)使然,所以在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擔任處長、副行長之職時,寫了許多與宏觀經濟和中央銀行相關的文章。銀監(jiān)會系統(tǒng)與人民銀行系統(tǒng)分家之后,他作為籌建中國銀監(jiān)會深圳銀監(jiān)局的負責人,在籌建工作千頭萬緒、建章建制耗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仍然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并忙里偷閑,不時寫出闡述宏觀經濟的精彩文章。
一般來說,研究宏觀經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模型法,通過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編制一套復雜的指標體系來判斷;一種是經驗法,即通過經驗數據和指標來判斷。前者可能很科學,但每當遇到疑難雜癥時,指標之間相互排棄,難以下結論;后者可能犯簡單經驗主義的錯誤,要么因為支撐經濟運行的背后機理發(fā)生變化,要么就是很難找到相同的情形。作為在經濟學理論上訓練有素、科班出身的于學軍來說,他有條件選擇上述任何一種模式,但他卻不是,而是從金融實踐中來進行理論思考。
中國經濟學界,當前最流行的趨勢可能就是浮躁了。有些媒體經濟學家是為了名利,通貨緊縮時大論緊縮,通貨膨脹時大談通脹,沒有自己長期的研究方向,什么問題熱就討論什么問題,為了吸引眼球,怎么標新立異就怎么說,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經濟管理部門的研究人員,雖有獨自觀點和獨立思考,可能因為屁股指揮腦袋的緣故,結果卻使自我有見地的觀點被湮沒掉了。更多的官場學者則將大量的精力用來揣摩高層的偏好,甚至人云亦云,趨炎附勢。
于學軍說他研究宏觀經濟問題是“業(yè)余愛好”,這種“業(yè)余”水平之高卻讓專業(yè)人士汗顏。當然他曾是專業(yè)隊員,受過專業(yè)訓練,但畢竟不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業(yè)。我覺得他的研究之所以取得成績首先是基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本人就是一個愛思考、愛探討學術性問題的人。如果說以前他的研究尚有工作需要因素的話,那么自擔任深圳銀監(jiān)局局長后仍然研究宏觀經濟問題,則不是為了評職稱,也不是為了出名(深圳銀監(jiān)局局長之職足夠有名),所以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少了很多世俗的功利色彩,沒有職稱壓力,沒有升遷顧慮,沒有經濟誘因,沒有部門利益因素,不急功近利,主要是因為興趣,這樣他的研究自然在比較寧靜和理性的狀態(tài)下進行。
他的成功因為堅持。堅持是成功的關鍵。干任何事情貴在堅持。經濟問題的研究更是如此。經濟問題既因為其不可能有效試驗和摸擬,也因為涉及到人的行為,因而就變得非常復雜。到目前為止,可以說經濟學仍然還不能稱為一門現代“科學”。因此,經濟問題的判斷,可能更多的是需要中醫(yī)的理論,需要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和辯證思維的理論來分析來解釋。這就更需要長期跟蹤和研究。于學軍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變遷,對此有切身的體會。當本輪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某種不同尋常的跡象時,他就能有研究的敏感和研究的沖動,他就要尋找各方面的資料來尋求合理的解釋,并找至解決辦法。相反,我們現在許多宏觀經濟學者拿著建立在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教科書,隨意下結論,結果總是一錯再錯。還有一些研究者,純粹是因為這個問題熱,這方面的文章好發(fā),或者某位領導同志關注,于是拿著現成的分析框架一套,膚淺得很,結果可想而知。
他的研究當然還基于其對現實經濟運行的理解。與許多高層和經院派的經濟學研究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主要基于對深圳經濟運行的理解。深圳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之一和中國外向型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深圳經濟的變動直接體現著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變化。他的工作經歷讓他看得更清楚。我們常說研究宏觀經濟要關注微觀基礎,也就是他常引用的一句話“從大處著眼,微小處入手”,負責宏觀經濟的官員和跟蹤宏觀經濟的學者不能老是拿著幾個數據揉來揉去,而應需要更多的微觀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尋求本質性特征。
于學軍博士的宏觀經濟研究并沒有止步于以往的理解。最近他又有新的思考。2007年11月,他將一篇新作《警惕資產泡沫型通貨膨脹》交給我,在這篇文章里他將其宏觀經濟觀點進一步升華,特別是對本輪通貨膨脹的特點及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也兌現了他對我們的承諾。
后來,他又將2003年以來關于宏觀經濟的文章連同最新的思考結集《貨幣視角——中國宏觀經濟解讀》于2008年5月出版。就在書得以出版之前的2008年年初,于博士被調任中國銀監(jiān)會江蘇銀監(jiān)局任局長,在做好監(jiān)管工作之余,繼續(xù)其宏觀經濟的思考,給我們提供了一篇近2萬字的長文,我們摘其要者冠名為《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式與力度》,放在本期發(fā)表。從此書和本期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于學軍博士宏觀經濟思考的動態(tài)一致性。
(本文原載《貨幣視角——中國宏觀經濟解讀》,本次刊登時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