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緊的貨幣政策如何考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這個主題,我想講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今年下半年央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工具的猜想;二是從緊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們已經處于一個全球性通貨膨脹的時代,對中國而言,物價上漲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因此,緊縮貨幣政策在下半年將不會放松。問題是央行可能會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工具。我認為:
首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還有上升空間,但這一措施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商業銀行放貸沖動。自去年年初以來,央行頻繁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經到了17.5%,今后還有上升的空間,央行為何要頻繁采取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緊縮措施?這里有一個基本的原理,即央行通過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降低貨幣乘數,從而起到抑制信貸擴張的作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主要源于內外兩個方面:一個是銀行體系內部創造出來的,貸款的擴張將導致派生存款的增加,反過來又增強了銀行繼續增加貸款的能力。二是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外匯占款(基礎貨幣)的增加,也為銀行增加信貸提供了資金保障。
通過對這兩年央行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觀察,我們發現,央行主要采取發行央行票據來對沖外匯占款,并通過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約束商業銀行的貸款擴張。然而,由于外匯儲備屢創新高,央行因此而發行的央行票據規模也越來越大;同時,盡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但商業銀行貸款擴張的意愿并未消減。為什么商業銀行貸款擴張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持續提高缺乏敏感性。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上市銀行迫于經營業績的壓力,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越高,商業銀行低息資產就越多,那么商業銀行就更加愿意通過發放貸款來增加盈利,再加上這幾年商業銀行陸續上市,資本金充足也為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擴張提供了前提。當然,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如果把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考慮在內,那么凍結商業銀行近20%的可用資金,同時一些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已經超過75%的監管指標,那么商業銀行用于流動性管理的短期資產將低于5%,部分商業銀行的這種經營策略使銀行自身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風險。

其次,全年央行可能不會采取加息的措施。央行控制信貸擴張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從供給方入手,通過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抑制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另一個是從需求方入手,通過加息提高資金成本抑制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需求。目前,央行對采用加息的手段將慎之又慎:一是由于對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信貸額度控制,使信貸額度成為市場的稀缺資源,很多企業愿意支付高于法定貸款基準利率的溢價獲得銀行貸款,這樣即使央行不提高法定基準利率,實際貸款利率已經提高,從而抑制企業投資需求;二是基于對中美利差考慮,擔心單方面加息會導致熱錢更多地流入。因此,如果下半年美聯儲不采取加息行動,那么我國央行下半年采取加息的幾率將很小。
第三,人民幣匯率將繼續呈現升值趨勢。我國通貨膨脹壓力的形成部分是因為國際能源、糧食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導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因此人民幣升值對輸入型通貨膨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將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主動抑制外需來緩解通貨膨脹壓力。預計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全年升值幅度在8%~10%范圍之內,到2008年末相對應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水平在6.76~6.64元之間。
另外,央行將繼續對商業銀行信貸額度實行控制,盡管有人認為重新啟用信貸額度管理這種計劃手段是一種倒退,但從具體執行情況看,仍然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
那么,商業銀行又將如何應對從緊的貨幣政策而保持盈利能力的提高呢?我們先回顧一下2007年上市銀行業績增長是怎樣跑贏大市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2007年取消了銀行貸款額度計劃,導致銀行信貸的急劇擴張,貸款規模的增長必然帶來收益的增加;二是利差空間的擴大,2007年的連續六次加息使商業銀行利差空間普遍擴大,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使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增長迅速,使得活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平均超過40%以上,而活期存款的利率在幾次加息過程當中基本保持不變,這無疑又擴大了商業銀行的利差;三是資本市場的繁榮也使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迅速。
上述推動整個銀行業業績增長三個因素在今年已經發生了變化。首先,信貸額度控制使商業銀行通過規模擴張來增加盈利的可能性變小。其次,從目前看,雖然中間業務收入繼續保持較高增長,但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去年主要是基金代銷業務增長對盈利貢獻較大,而今年則轉向了公司業務的財務顧問費收入,其實也是一種利差收入,而且可持續性較差。第三,商業銀行利差空間能否繼續擴大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也是今年商業銀行業績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目前影響利差擴大的不利因素較多,一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持續上調,使商業銀行低息資產占比上升;二是由于資本市場深幅調整,居民儲蓄存款開始回流銀行而且定期存款占比開始回升。當然,如果央行下調活期存款利率的話,會有利于利差擴大。
對商業銀行來說,可以通過調整信貸資產的客戶結構、期限結構和品種結構的,實現利差擴大,提高全年的經營業績。
首先,調整客戶結構,增加基準貸款利率和基準上浮貸款利率的比重。2007年,央行先后6次上調法定存貸款利率。從各季度利率浮動區間貸款占比來看,第四季度國有商業銀行采取下浮利率貸款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了4.12個百分點,相反,股份制商業銀行則降低了下浮利率貸款的占比,基準利率貸款占比提高了5.24個百分點,上浮利率貸款占比也提高了0.32個百分點。這說明國有商業銀行的客戶結構以大中型優質客戶為主,而這些客戶的融資議價能力較強,通常是下浮到最低限。而股份制銀行以中小客戶為主,通??梢垣@得較高的風險溢價。因此,對中國銀行業來說,應該適當增加那些處于新興行業、有市場潛力、在某項產品具有壟斷優勢的中小企業客戶,適當向這些客戶進行信貸傾斜,這樣既可以獲得較高的貸款利率溢價,同時也為今后培養和儲備了優質的戰略性客戶。
其次,調整貸款期限結構,提高利率水平較高期限檔次的貸款比重。2006年以來金融機構各期限檔次貸款利率持續走高,但呈現出期限越長,利率提高幅度越窄的特征。這是因為在央行連續加息的過程中,長期貸款加息幅度小于中短期,同時5年期以上貸款主要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由于該品種可以享受基準利率下浮15%的優惠,致使商業銀行5年以上期限貸款利率較低。因此,在信貸規模增長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調整貸款期限結構,增加1~3年期貸款占比,不僅可以增加同等貸款額度下的盈利水平,又可以化解當前商業銀行自身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嚴重錯配的風險。
第三,調整貸款品種結構,增加盈利水平高的貸款。在公司業務領域,由于貼現和票據融資收益較低,成為商業銀行主動壓縮的授信品種。在個人按揭業務方面,由于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滯漲,部分地區房價已經出現“拐點”,個人住房按揭的市場需求也出現萎縮,因此,可以將全年個人貸款的額度切分給公司客戶,既可以維護與銀行重點客戶的關系,同時也可以避免因房地產市場調整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