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目前出臺的一系列緊縮性政策,緩解通脹壓力是其主要的政策目標之一。解決當前的通脹問題是否僅僅靠收縮流動性就能實現?我的看法是中國要走出當下通貨膨脹的泥沼,辦法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放價格、減稅收、松信貸、穩匯率。

中國通脹的本質在于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的長期累積—經濟體價格體系系統性扭曲。所以,某種程度上講,本輪通脹是過去三十年被管制價格的全面反彈,帶有為從前高增長、低通脹的“奇跡”埋單的性質。通脹的顯性化和擴散化意味著既往的靠低要素價格高投入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難以為繼的盡頭,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確立的前提和核心在于整個價格體系的重構,即要從根本上糾正價格體系的系統性扭曲,切實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損失成本內在的價格形成機制。換句話說,只有當資源要素價格上漲能真正成為投資規模的“自動剎車器”之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才可以說初步得以確立。
當然,“放價格”可能會使企業面臨短期的痛苦調整。國內要素價格與國際價格的接軌,國內短期CPI和PPI可能較大幅度上漲。但是可以預期的是,這個過程不會很長,因為中國放松價格管制的直接效果,會導致全球商品市場價格開始向下回落,因為價格的放開,意味著商品市場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能源需求增長的預期要大幅向下修正。隨著中國因素的降溫,必然導致資金從商品市場撤離。當然,為了減小放開價格對企業和居民的沖擊,應盡可能熨平經濟的波動。政府必須在財政和貨幣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配合。
“松信貸”,為當下嚴厲的信貸規模控制松綁。在一個政府主導作用還很強的經濟體制中,信貸總量政策往往是一刀切的效果,導致信貸結構進一步扭曲。政府直接和間接相關的企業部門更容易或者更大份額地獲得信貸資源,而經濟中最有效率的私人部門,面臨兩方面的沉重壓力:一是要素成本高企,二是出現更加惡化的信貸緊縮,導致企業效益下滑,本質是勞動生產率開始下滑。所以貨幣當局必須把工作重心從緊縮信貸轉移到資金的有效配置上來,特別是積極支持私人投資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中,信貸需求的真正控制靠的是企業自主選擇,如果價格理順了,企業投資的利潤率正常化了,信貸的過熱需求自然就消失了。
“減稅收”,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減輕企業面對的成本上升的壓力,支持企業積極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來提升勞動生產率。這樣才能真正將成本上升的因素盡可能消化在企業內部,通脹才能真正得到抑制,不至于轉化為惡性的通貨膨脹。通過財政補貼和減稅手段,穩定通脹的預期,減輕百姓通脹的痛苦。
最后一點是“穩匯率”。更準確地講,是穩定匯率的預期。今年央行在貨幣政策空間已經非常狹小的情況下,仍然頻繁操作,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沖熱錢涌入。但是,貨幣當局應該回過頭來想一想,為什么在今年內外環境都很窘迫,中國經濟很可能出現拐點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反而加強,熱錢更大規模的加速涌入?
2007年8月份以來,中國人民幣加速升值的預期是那樣明確,甚至寫入了貨幣當局的政策執行報告(央行去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已經做好了理論背書,“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和各國的實踐均表明,本幣升值有利于抑制國內通貨膨脹”),如果中國的貨幣當局認定了名義匯率升值作為抑制通貨膨脹的武器的話,短期內進入中國套匯的利潤真是太豐厚了(結匯后躺在銀行的儲蓄賬戶上就有年率15%的收益),預期之明確幾乎毫無風險。
坦率地講,在國內勞動生產率進步拐點盡顯、通脹壓力釋放的情況下,在全球信用緊縮的背景下,人民幣升值壓力本該較去年大幅減輕的,但事情終究走向了反面,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貨幣當局的政策偏差。如果央行不盡快穩定匯率的預期,不但抑制不住通脹,相反只可能與流動性搏斗到彈盡糧絕。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