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不良資產是我國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1999年起,國家成立了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國內專門處置不良資產的專業化公司,肩負著化解不良資產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歷史重任。七年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創新手段探索專業化道路,積極推動國企重組和解困、積極探索化解金融風險的新模式,維護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并提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任務計劃。實踐證明,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集中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成功探索。在完成了階段性政策性處置任務后,對資產管理公司引入市場機制,實施商業化轉型成為必然的發展方向。

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有關問題,本刊對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濟南辦事處總經理胡建忠博士進行了專訪。胡建忠總經理在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先后任經營部總經理、濟南辦事處總經理,親自操作不良資產處置經典案例幾十起,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研究成果《不良資產分類管理辦法》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
《》:胡建忠總經理,您在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工作了近十年,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請介紹一下作為專門處置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的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自成立以來主要成績。
胡建忠: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以來,消化了四大國有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對我國金融事業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覺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成功股改與上市奠定了基礎。1999年,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從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剝離收購了約1.4萬億元不良資產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9.7個百分點,資產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起始于2003年的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不良貸款二次剝離是其財務重組的核心之一。為配合工行、中行、建行股改,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又于2003年、2004年、2005年采用競標方式先后受讓和委托處置不良貸款1.2萬億元,為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和發行上市奠定了基礎。
為國企改制、改革奠定了基礎。資產管理公司先后對500多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了債轉股,累計對轉股企業停息約800億元,使企業負債率下降了20~30個百分點,經營狀況得到明顯好轉,促使一批企業實現了扭虧為盈。資產公司實施債轉股還推動了國有企業改制,實現了股權結構的多元化,改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為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促進了不良資產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成立七年來,資產管理公司按照國家賦予的職能,全面運用了債權追嘗、債務重組、債轉股、拍賣、分包、訴訟、上市推薦、證券承銷等手段,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積累了豐富的處置經驗。積極拓展了金融新領域,培養和凝聚了一批熟悉投資銀行業務、精通財會法律評估等業務的高級專業人才。同時,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引進具有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優勢的國內外戰略投資者盤活國有企業,并進一步推動了評估咨詢中介市場、拍賣市場、產權市場的大力發展,豐富了金融市場品種,培育了我國的金融不良資產市場。
對國家政策性破產等政策推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七年來,資產公司通過執行政策性破產和國家對軍工、森工、監獄、礦山等行業及三峽庫區的傾斜政策,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完成對特困國有企業的職工安置、特定行業的企業結構調整及國家特大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做出了積極貢獻。
資產公司七年來的處置效率明顯。根據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06年底,四家資產公司累計回收現金2110億元,現金回收率為18%。由于我國資產公司前期處置的主要是1995年以前的“一逾兩呆”的最差貸款,80%缺乏有效擔保或抵押,能從這些“硬骨頭”中啃出這樣成績,應該說已相當不容易了。至2006年底,四家資產管理公司都順利完成了國家核定的資產處置和現金回收任務,圓滿完成了國家賦予的化解金融風險、實現國有企業脫困和最大限度降低資產處置損失的目標任務。而且從處置成本上看,美國RTC當時的平均年度成本為20億美元,占其所收購資產總額的0.43%。我國四家資產公司的費用總額平均每年約20億元人民幣,僅占所收購不良資產總額的0.14%。
從監管部門及社會各方反應看,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處置速度較快,資產回收率不算低,成本和處置損失得到有效控制,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對經濟和金融建設的貢獻是巨大的。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完成主要的不良資產處置任務情況下面臨轉型的問題,您能概括地介紹一下資產管理公司在這方面的進展,以及為今后的轉型所做的準備。
胡建忠:經過近10年的不良資產領域的工作,我認為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自成立以來,在經營運作不良資產的過程中,在借鑒國際通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創新摸索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特色的經營處置模式典范,開拓了新業務領域,更重要的是培養、積累了大量的人才,為轉型做好儲備。
為創新處置方式,資產公司大量探索和使用了債轉股、資產證券化、企業重組、推薦上市等投資銀行手段。按照有關標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了推薦IPO以及上市公司增發、被特別處理上市公司的重組與恢復上市等證券業務,不僅促進了資本市場發展,也為資產公司自身積累了較豐富的證券業務經驗,還培養了一支熟悉投資銀行運作的專業化隊伍。
開展了財務顧問、投資咨詢等業務。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均利用自身在資產處置與經營過程形成了專業技術和經驗,為政府、大型企業、外企等提供債務重組方案設計、投資項目咨詢服務、招商引資指導等專業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空白。
資產管理公司通過托管“問題”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形成了有特色的核心技術,既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做出了貢獻,也為資產公司全面介入證券、信托、保險、金融租賃、基金等行業提供了良好契機。通過投資收購或發起設立等方式,擁有了商業銀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賃等金融企業股權,拓展資產公司的金融業務品種,鍛煉培養了熟悉多種金融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對金融各行業的逐步滲入,為資產管理公司的全面轉型奠定了扎實基礎。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問題,監管部門也在積極的討論制定方案,您認為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方向和可能的模式是什么?
胡建忠:資產管理公司目前到了一個轉型關鍵時期,轉型總體方向是金融控股公司,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資產管理公司進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改革,成本最低,可行性最大。按照加入
WTO
協議的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領域已全面對外資開放,實行金融業綜合經營是大勢所趨。從我國國情和金融體系的特點,混業經營應該采用以金融控股公司對商業銀行、證券、保險機構進行控股的模式,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控股公司,有幾種途經:發起設立、外資進入形成或由已有金融機構轉型。發起設立可保證新公司從開始就規范運作,但在成立前就要完成法規制度的配套,所需成本高、周期長;單純由外資進入來形成,不利于我國的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顯然也不可行;有效的辦法是對現有金融機構放寬業務準入。這種模式在起初階段也以國有控股較好。國有銀行資產業務量大,監管難度及試驗風險大。而從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發展看,一直都事實上涉及了多種金融業務,具備了構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雛形,無需大的投入,只需在有條件進行股份制改革基礎上引入投資者,再放寬其業務準入條件即可操作。國家對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采取“先行先試”的政策。
可以說,以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金融控股公司進行混業經營試驗,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經濟可行的方案。
根據各家公司特點,分別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雖然同為資產管理公司,但四家公司在先天資源和業務拓展情況等方面仍各不相同。國家有關部門為四家公司制定改革方案的總體原則也是一司一策。四家公司應根據自身特點,在轉型過程中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分別成為以商業銀行、證券、金融租賃、產業投資或保險類為主體的控股集團,逐步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金融控股公司。
“3+1”模式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均有周期性,金融不良資產的形成是經濟發展所內生決定的。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和發展時期,其特有的國情決定了金融不良資產會在一定規模內長期存在。同時,我國目前金融改革仍未全部到位,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體系的改革仍需要解決政策性不良資產的處置問題。同時,進一步的金融救助等也需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因此,中國的國情需要一家政策性的金融資產公司。按“3+1”模式,即對三家資產管理公司實施商業化轉型,同時還須保留一家政策性資產管理公司,用于收購消化國有金融體系和非國有金融企業中的政策性不良資產,承擔存款保險職能,是目前一種可行的選擇。
《》:您談談如果選擇“3+1”的模式政策法規層面有哪些不匹配的方面?
胡建忠:在政策法規方面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有:(1)《商業銀行法》等監管法規的不健全,資產管理公司開展業務,在控股公司層面缺少統一的監管;(2)四個資產管理公司存在同業競爭,資源浪費現象存在,需要國家的調控指導;(3)缺少技術層面的配套法規,如現有的資產評估等方法無法適應不良資產的估值需求。在技術層面,需要有一套類似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行業標準的法規。總之,資產管理公司轉型是個復雜的課題,需要各方的努力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