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貨膨脹不僅僅是食品價格上漲這樣短期因素的結果,高增長、低通脹并存的美好局面可能將不再繼續(xù)
開欄的話:
英國外交大臣寇松說過“中國好比是一所大學,學者在這里永遠拿不到學位。”其含義與其說是一種贊美,不如說是外國人慨嘆認識中國之難。但在理解中國正在發(fā)生的“幾千年之大變局”時,來自外部的視角又必不可少,存在距離感的觀察往往能注意到深陷其中的人所忽略的信息。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能找到這樣一批國外學者,他們固然未必有“中國學”的學位,卻在這所大學求學已久,這使他們不但具備差異化的分析框架,對中國的實際了解也能使其觀點不至于僅僅是隔靴搔癢。
葛藝豪可以算得上他們中的一員,在長達15年里,他是駐中國大陸、臺灣和印度的金融記者和經濟分析員,為《經濟學家》、《遠東經濟評論》、《財富》和《連線》等多家知名媒體采寫關于中國經濟的報道,也為《金融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撰寫評論文章,并曾出任《中國經濟季刊》執(zhí)行主編,現(xiàn)為北京經濟咨詢公司龍洲經訊執(zhí)行行董事。
從本期開始,葛藝豪將以一個中國通的視野,提供他對于中國經濟和社會變遷的解讀。
與多數(shù)人所關注的不同,目前中國經濟政策的決策者們最頭痛的問題并非是他們能否不費力氣地將通貨膨脹保持在可控范圍,而是他們需要確定未來幾年的通貨膨脹率,以及與之相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
在過去近十年中,中國一直保持著非常少見的國內生產總值高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并行的局面。從1 998年至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2%,而年均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僅為0.7%。貨幣以及財政政策主要圍繞高增長目標,而且盡管能較易獲得貸款,加之外匯大量涌入,通貨膨脹卻沒有出現(xiàn)。
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遠沒有1993—1994年嚴重(當時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最高值接近25%,是目前通貨膨脹水平的5倍)。但是重要的是決策者需要認識到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經濟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結果使中國進入了通貨膨脹的一個新階段。為了維持未來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政府必須要建立一個新的、更高的和可以接受的通貨膨脹水平,以及與之協(xié)調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在未來幾年中,年均消費價格指數(shù)達到5%左右——比1998—2006年年均水平高出4個百分點之多。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可以保持在年均9%,與1998—2006年年均增長水平接近,但是也遠低于過去幾年11%—12%的年增長率。
目前關于中國通貨膨脹有兩種基本意見。一種學派堅持認為過去幾個月的高通貨膨脹率完全是由供給波動帶動小部分日常食品價格上漲的暫時現(xiàn)象,特別是豬肉、雞蛋以及食用油。一旦供給波動在通貨膨脹體系中結束,剩下“核心”或者非食品通貨膨脹率就會降至1%—2%。
另一種意見是堅持最近的高通貨膨脹率是失控的貨幣供應以及經濟過熱的結果。按照這個看法,除非貨幣政策強烈收緊,否則消費價格指數(shù)不會比目前水平下降多少,甚至有可能加速上漲。
這兩種意見都是不準確的。化幣供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通貨膨脹并不是簡單的貨幣激增問題。從1998—2006年,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年均增長0.7%的同時,M2(廣義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長為15.7%。2007年,通貨膨脹率接近5%,M2增長率也僅高為16.7%。
同時,那些認為目前的高通貨膨脹率如同2004年糧食價格上漲都只是暫時現(xiàn)象的人又過于樂觀了。堅持這種看法的人們忽略了工資和生產力當中的一個重要趨勢,即中國正在進入一個通貨膨脹率低于4%—5%即為例外而非規(guī)律的新時代。
要想了解工資,生產力以及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需要將目前的通貨膨脹與1990年代初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進行比較。從1994—1999年,消費價格指數(shù)持續(xù)高于批發(fā)和投入價格通貨膨脹。而從2000—2006年,消費價格指數(shù)又持續(xù)低于批發(fā)和投入價格通貨膨脹。這個變化如何解釋?
答案是勞動生產力。在1990年代初,大多數(shù)中國城鎮(zhèn)人口在國有企業(yè)工作,他們的工資不是由他們的生產力而是由社會習慣決定。當銀行增加了對國有企業(yè)的貸款,后者便自動提高了勞動者的工資。結果就是貨幣供應的增長快速傳導至需求的增加,進而產生工資價格不斷上升。
然而,從1998年起,成千上萬國有企業(yè)職工下崗。在之后的幾年間,私營經濟成為中國城鎮(zhèn)人口的大雇主。除非利潤增加,否則私營企業(yè)雇主不會無緣無故提高職工工資。換句話來說,工人們需要靠創(chuàng)造更高的生產力來得到更高的工資。
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世界銀行,經合組織以及其他機構的眾多研究證明,1998年后制造業(yè)勞動生產力年均增長達到20%,工資也在增長,但是速度稍慢,大約為每年10%—15%。
由于生產力增長高于工資,大多數(shù)制造業(yè)企業(yè)的單位勞動成本下降。這使得企業(yè)能在不為其產品漲價的前提下承擔更高的原材料成本以及獲得更多利潤。換句話說:經濟實現(xiàn)了快速增長(由于生產力增加)和極低的通貨膨脹。
問題的關鍵是當生產力增長快于工資增長,經濟的生產能力(供給)就會大于消費能力(需求),結果就是通貨膨脹率維持在極低且穩(wěn)定的水平。但是如果工資增長大于生產力增長,通貨膨脹就是必然的結果。
通貨膨脹數(shù)字表明工資和生產力之間的平衡關系開始被打破。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顯示,單位勞動成本在2001—2005年間年均降低1.1%,而最近兩年年均增加3.6%。意料之中,單位勞動成本逐漸提高導致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中制造業(yè)產品價格也逐漸呈現(xiàn)從通貨緊縮到通貨膨脹的趨勢。2002年底,這些產品的價格仍在降低,最高降幅達到3%,而到了2007年底,除了服裝之外,這些產品價格的年增長速度為2%—4%。
需要強調的是通貨膨脹壓力是緩慢且逐漸增加的。中國并沒有面對一種類似1988—1989年以及1993—1995年所遭遇的失控的通貨膨脹局面。所以在這種程度上說,樂觀是對的: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為8%—9%,而非4%—5%的原因是食品市場的短期供給因素,今年后期消費價格指數(shù)將會回落。
但是消費價格指數(shù)并不會回落太多——當然不會降低到所謂的“核心”通貨膨脹率。目前消費價格指數(shù)幾乎不可能落到底線以下,而這個底線是肯定會高于“核心”通貨膨脹數(shù)字——4%左右。
為什么會這樣?讓我們再次回到工資和生產力的問題。農村和城鎮(zhèn)人口收入在過去3年當中都有強勁的增長,一部分是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因為政府的政策促進了農村人口的收入增長以及增加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
此外,工資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在每一個經濟部分中都有不同,結果就是價格在這些部分的增長速度也有異。一個部門當中價格的增長取決于生產力的增長:生產力越高,通貨膨脹率越低。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研究顯示在制造業(yè),生產力增長率非常高。雖然我們缺乏更多其他部門的具體研究,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生產力水平在服務業(yè)要低一些,在農業(yè)部門更低。這意味著通貨膨脹在這兩個部門會更高。
我們預計即使食品市場供給問題即將結束,相較于其他商品和服務,農產品通貨膨脹仍將維持高位水平。到本年末,消費價格指數(shù)通貨膨脹整體水平將降至5%左右,但是很可能食品、服務以及制造業(yè)產品通貨膨脹分別達到10%、3%和1%。此外,即使制造業(yè)產品價格上漲緩慢,在過去5年中上漲的趨勢仍然十分明顯。由于農業(yè)生產力低下以及制造業(yè)持續(xù)上漲的單位勞動成本,在未來一段時間,消費價格指數(shù)幾乎不可能降至4%以下。高增長和低通脹的日子將一去不返。
對于政府來說有兩個基本的結論。一是對于短期的通貨膨脹毋需驚慌,因為農業(yè)價格的壓力減小以及其他部門價格壓力的增加都會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第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未來5—8年內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貨幣政策框架,因為高增長和低通脹的日子已經不再。這一框架應該依次包括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首先,政府需要在重點考慮工資和生產力趨勢的前提下明確一個新的“正常的”通貨膨脹率。從1998—2006年,這個比率為1%。在未來幾年,通貨膨脹率可能為4%6%。對于一個正在快速發(fā)展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數(shù)字:在1950—1960年代,日本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通貨膨脹率年均增長6%。
其次,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意見:究竟通貨膨脹有怎樣的趨勢即會產生危險信號。如果“正常的”通貨膨脹率在4%6%之間,之后偶然升至7%或者8%并無大礙。但是如果超過9%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貨幣收緊的警告。
最后,還需要決定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應該與“正常的”通貨膨脹率保持協(xié)調步伐。在過去的兩年中,經濟增長率比較高,超過11%。而在9%左右是可以接受的。未來一到兩年,由于出口增速已經開始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可能自然降至這一水平。如果情況如預計的一樣,政府就毋需做更多的貨幣緊縮工作。但是如果出口增速再次加快,政府可能就要做好剎車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