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罕見的雪災,能源機制的失效同樣是加重能源供應危機的重要原因。
中國中部和南方五十多年以來最嚴酷的冬季造成了中國近年來范圍最廣的一次能源供應危機,現在,中國正在逐漸恢復。自然的力量可以將人類最穩固的建設與系統摧毀于無形,在這次雪災中,中國的各項能源系統已經充分發揮了作用,但仍然對外部打擊缺乏有效的抵御機制。引起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現行的能源政策。
在過去的一年中,人們有充分的理由加強了對電力部門供電能力的信心。連續五年大規模的投入使得國家發電量翻了一番,從350兆瓦飛升到將近700兆瓦,此外,電的傳輸和分配網絡也在大力建設之中。正如對從煤礦向發電站運煤的鐵路設施投資一樣,國家對大型煤礦的投資力度一直很大,因為90%的新發電站是通過煤發電的。
但是隱藏在這些可喜的趨勢之下的,卻是令人擔憂的一些長期和近期隱患。熱電供應是一個復雜的鏈條,包括煤礦企業、運輸公司(鐵路、公路和水路)、發電站、高壓輸電公司和終端用戶。而鏈條的強度受制于最弱的環節。任何一環中的能力不足,都會削弱該系統供電的能力。這和任何的供應鏈一樣,但是尤其適用于電力產業,因為電能無法大規模存儲。
數年來,中國煤炭的供需關系日趨緊張。在1990年代后期,中國國內煤炭的生產量超過了消費能力,煤的凈出口從1995年的2700萬噸上升到2001年的近9000萬噸。中國成為了主要的煤出口國,而大量的煤涌向國際市場導致了世界價格的下跌。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能源需求開始急速上升,這個轉變扭轉了煤大量出口的趨勢,2007年的煤凈出口量只有200萬噸。事實上,在這一年的某幾個月中,中國的煤甚至需要依賴進口。突然的供應減少可以歸結為新增燃煤電站拉動煤炭需求,以及建設新煤礦所需的時間差。近期關閉小煤窯的政策更加劇了這一趨勢,盡管政府官員否認關閉小煤窯是造成煤礦供應短缺的原因之一。
煤供應長期短缺。此外,2007年夏季干旱,水量儲備不足造成的水力發電不足。因此到了2007年秋季事實就很明顯:中國很可能面對一個電力不足的艱難的冬季。
價格管制加劇了這一嚴峻形勢。在世界范圍內,能源價格(煤、石油、天然氣)在2007年全年持續上升。在中國,煤、原油和天然氣的價格都緊跟國際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通貨膨脹。為了控制通貨膨脹,中國政府轉而求助于其較為熟悉的計劃管制模式,即控制價格。那么他們能控制什么的價格呢?能源、食品和水。在中國,終端用戶的能源價格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而關于節能和提高效率的新政策應該會促使這些價格上升。然而,政府感到有責任和壓力控制價格上漲的幅度,以抑制通貨膨脹和保證社會公平。
在供應鏈條的另一端,煤的價格在持續攀升,而發電站只能夠將上漲價格的其中一部分傳遞給購買電力的高壓輸電公司。這帶來的結果是,發電站沒有任何激勵機制發展新的產能。加之這些發電站和政府對煤礦工業施加壓力,使得其以低于市場水平的價格向發電站出售煤,因此也削弱了煤炭行業發展新產能的積極性。
因此,中國政府陷入了一個艱難的兩難境地。它并不愿意大規模提高能源價格,因為這會加深通貨膨脹的程度,并且增加貧困人群的經濟負擔。然而推遲將價格上漲因素傳遞到能源用戶,將扭曲經濟信號,浪費社會資源。與此同時,政府已經將所有這些國有的能源公司進行了商業化轉型,但是絕大多數股份還是掌握在中央或地方國家機關的手中。因此這些公司期待盈利,而且政府控制這些公司行為的能力已經急劇減少了。中國和全世界的電視觀眾都目睹了號召能源行業工人們增加產出的畫面。10年或者15年之前,這也許沒必要,幾個電話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但是現在,似乎“控制”或者經濟上的激勵機制都不奏效,政府手中只剩下了“勸說”這個工具。
事實上,中國能源行業被困于計劃和市場的夾縫中,而政府保留的管理手段已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