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糟糕職業導師的方法:做一個“壞學生”。
在中國這樣講究禮儀的國度里,尊師重教尤為重要。特別是經過唐代文學大師韓愈的妙筆闡釋之后,所有人的成功似乎都可以歸因于其導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導師并不僅僅出現在學校,任何領域內的新人都需要資深業內人士的指導,而“精神導師”一詞更使這一角色帶上幾分玄妙的色彩。
然而,即使真的擁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的為師胸懷,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勝任導師一職。實際上,糟糕的師生關系比無人指導更可怕。
對職業導師最常見的抱怨莫過于“他們其實一點幫助都沒有提供”。比如,當市場營銷部的新職員遇到困難向前輩求教時,卻往往得到“這與關系有關”等毫無實質內容或模棱兩可的答案。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初來乍到就被“師傅”指派任務,然后束手無策地看著對方拍拍自己肩膀,“信任”地說一聲:“一切交給你了!”便揚長而去。
但是,遇上過分“好為人師”的人也同樣令人煩惱。當工作總結的一個微小細節都會引發導師的長篇大論,或者要求學生匯報所有舉動時,后者難免會產生逃離其“羽翼”的想法。因為成年人確實難以接受被動地按照他人想法來“重塑”自己。
很多情況下,導師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學生卻終日無所事事,這種缺乏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當然不是良性健康的。與此相反的是,以未來的事業成就為誘餌,讓學生整天做大量與專業無關的瑣碎事情,顯然也不是可取之道。甚至,將自己過去的成功作為唯一信條和建議來源的人也不是合格的導師。
如果說,壞導師的種類繁多難以總結,而把握好放任不管與無謂干涉、大包大攬與過分壓榨間的適當尺度對一個僅因為多幾年從業經驗就成為“導師”的人來說,會是比較苛刻的要求,那么對“學生”給予起碼的尊重、秉持基本的客觀公正則是任何一個導師都應當做到的。當你的導師連這些必要條件都無法達到時,那么他無疑就是“壞導師”,而你也不應該再無所作為地聽任情況發展。
與導師“分手”
結束一段關系永遠都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這段關系對雙方都弊大于利,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當然,關系結束并不等于關系破裂,后者通常是任何人都不愿意見到的情景,而對關乎彼此前程的師徒關系來說,更是如此。
漸行漸遠,讓關系止于不知不覺中是一個讓雙方都不會受到傷害的好辦法。比如,在每次求教都得不到滿意答復后,就減少向其提問的次數。不過,如果覺得這份關系雖然無謂卻還是值得保存的話,可能就需要處理得更技巧一點,也許可以在不降低“求教”頻率的情況下,適當改變內容。
借助他人的力量也是好選擇。比如通過暗中斡旋,讓這段關系的結束看起來像是領導決定,而不是學生個人意志。當然,你也可以為導師介紹更適合共處的徒弟。無論如何,在與導師分手的過程中,應當多將問題指向自己而不是對方。這種分手如同與強大的權威決裂,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不必要卻難以擺脫的麻煩。
最后,將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完全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是危險的。多給自己找幾個導師是明智的,正如韓愈提醒的“圣人無常師”。你也許會覺得如此對待導師有點過分,畢竟“一同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之根深蒂固超出人們想象。但如果你這樣做并不會給對方造成影響,卻可能成為你的莫大契機,那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