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史上最偉大的高爾夫球手給商界的教育:不斷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追求最完美的一擊。
這期的專欄文章與往常不同,我想講述一個關于追求完美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并非完美之人。事實上,我們的“英雄”性格內向,他不善言辭,拙于應酬,遠不是社交名流。他就是被人們奉為史上最偉大高爾夫球手的本·哈根。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商業世界中,他身上的特質正是贏家之所以區別于輸家的關鍵。
本·哈根1912年出生于美國德克薩斯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25歲時,哈根成為一名職業高爾夫選手,其職業生涯的開端可謂黯淡無光。但是,他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終于成為一位與眾不同的優秀球手。1940年至1959年間,哈根榮膺68個冠軍頭銜,在292項職業賽事中他有241項位列前十。
哈根還有一個特點廣為人知:在每一場比賽第一桿開球時,他都要花上比其他對手長得多的時間。哈根說,他那時是在腦海中勾勒整場比賽:每一次揮桿都要完美而精準,每一次擊球都是為進洞的小鳥球而設計。
哈根不是泰戈·伍茲。在職業生涯初期,因為巡回賽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旅行開支,哈根退出過好幾次比賽。當拿到平生第一個冠軍頭銜時,他已年屆三十。二戰后的1950年他重返賽場時,其球技已達個人巔峰,但一次交通事故卻險些要了他的命。他的復出之路困難而充滿艱辛,當所有人都認定他會因事故而臥床不起無法參賽時,哈根卻贏得了名人賽、美國公開賽,甚至還有英國公開賽的冠軍。
哈根的訓練習慣非常特別。《與哈根先生在一起的下午》一書的作者喬迪·瓦斯茨在十幾歲時做過哈根的球童,他回憶說,哈根可以將球從275碼開外直接擊入他的球袋之中。對哈根而言,訓練就是藝術。他的每一次擊球都幾近完美,帶著哈根式的果斷和流暢。用瓦斯茨的話來說,哈根“追求卓越,渴望勝利,訓練刻苦,精益求精,球技高超,有王者風范,分析力強,注重細節,已達到了力量與技巧的完美平衡”。
每當高爾夫球手向哈根求教進步秘訣時,他的回答總是一成不變:“擊球一萬次。”他認為,只要能打出四輪完美擊球,他就能贏得任何比賽的冠軍。事實上,對于比賽中的每種擊球情況,他都進行過上千次的練習。即便在今天的高爾夫職業球手看來,哈根當年的擊球仍然是“機械式的完美”。
身高五英尺八英寸、體重僅135磅的哈根的身體條件并不占優。但即便在1950年代的高爾夫器械條件限制下,他也能將球擊出320碼遠。這一成績就算和今天的頂尖球手相比也相差甚微。
如果哈根今日仍然建在的話,他對我們的建議將會是:
1 如果你的所學沒有超過其他對手,就不要滿足。
2 對過去的經驗教訓要了如指掌,但記住成功在于創新。
3 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控制每一步行動,不斷向目標靠近。
4 不斷練習,以求進步。
5 具備創新的要素:全面準備、堅定自信、充分了解。
6 將整個過程分解為不同的環節,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分析,追求具體的、確實的結果。
7 不要指望靠模仿別人獲得成功,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競爭。
馬丁·戴維斯在2032年出版了一本小集子:《哈根的秘密》。在書中,哈根的秘密——那種不可思議的創造力、表現力、持續力和集中力——被概括成為他在擊球時的非凡專注力,這種專注力可以令他排除一切外在干擾,準確無誤地擊出冠軍之球。同樣,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秘密”。拋開那些陳舊的條條框框,銳意創新,鼓勵他人提出不同見解并從中學習。同時,還要不停問自己:行動的動機是什么?內容是什么?地點是什么?時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