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美國紐約,一天,我在樓下看到了被丟棄在路邊的一臺電腦顯示器和掃描儀,顯示器上有一張字條。我問孫女,紙上寫了什么?孫女翻譯給我聽:“拿走我!我是免費的!”字條上是女婿的“書法”,字條是他寫的,電腦自然是他扔的。雖然我覺得這很“敗家”,但本著“誰出錢誰做主”的原則,我不會過問這類“該不該買,該不該扔”的事情。除了電腦主機里的文件還沒有清除、不能扔以外,這些設備基本上還算是“配套”扔的。
中午,女婿把這些設備放在路邊后,我們就全家外出了。晚上回來,發現只有掃描儀被人拿走了。由于擔心晚上下雨把它們淋壞,女婿又把它們搬回車庫,至今還放在那里。如果哪位朋友想要,請說一聲。不過,要是郵費比它們的市場價格還貴,就只好作罷。
老美真是沒有什么不敢買(沒錢就刷卡),沒有什么不敢扔的。看見鄰居花錢租了垃圾車一車一車地扔東西,我們只能是“小巫見大巫”,扔得小氣,扔得慚愧。
難怪紐約市長在報紙上呼吁大家“盡量修好繼續用”,不要“制造太多的垃圾”。當然,我們在批評美國人浪費的同時,不能不正視美國修理費用的昂貴。我們家的一口日本產的電飯鍋壞了,廠家承諾“終身保修”,但條件是,要把鍋寄到舊金山去修。這可是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漫漫長路啊,光來回的郵費就要四五十美元,相比之下,買新鍋更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