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的畫在拍賣會上屢創新高,他的名字很快飆進了全球當代最著名的畫家之列,創下了活著的亞洲畫家的拍賣最高紀錄,并登上了英國藝術雜志《ArtRe-view》公布全球當代藝術界100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榜。
2007年3月,紐約蘇富比拍賣行第三次大規模進行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張曉剛顯然是他們的生意招牌,共有10幅左右的畫作拍賣,總估價高達500萬美元。至今,他已有18幅作品的拍賣價超過500萬元人民幣,一幅拍賣價1900多萬元的《天安門》則創下了他的個人紀錄。
從2006年開始,張曉剛的畫在拍賣會上屢創新高,他的名字很快飆進了全球當代最著名的畫家之列,創下了活著的亞洲畫家的拍賣最高紀錄,并登上了英國藝術雜志《ArtRe-view》公布全球當代藝術界100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榜。

拍賣場上的財富指數通常會把人晃暈。張曉剛的工作室里,最多同時接待過5撥記者。這個少年時害羞沉默的畫家,現在可以流水作業般,從容應付那些內容相仿的提問。幸好,張曉剛仍然不失自省。他自嘲道:“可能我會越來越有名,那是不是以后我畫什么都不重要了,主要是簽名?”
“我永遠時尚不起來”
從張曉剛最出名的作品看,他似乎更偏愛表現過去的事物。他這樣解釋,“不是我不關心當下,而是我喜歡比較有距離地去體驗一些感覺。所以,我愿意回到過去,去看一些主題。我關注的東西跟人性有關系。我就本能地下意識地回到過去的題材,從歷史的角度去尋找感覺。當然,不是我要去表達歷史,而是借歷史來反觀生活。我永遠時尚不起來,我老是對時間感興趣,看起來我像是表達過去,實際上我是在表達時間這一概念。像我這兩年畫的《失憶與記憶》,實際上就是現在的感覺。正因為社會變得太快,給人造成心理上的種種問題,我感受到了這一點。”
他的許多作品充滿了思考,有些讓人豁然開朗,有些確實讓人困惑。靈感在創造中是否很重要?他說,“靈感這個詞有點太閃光的感覺,我愿意用一種體驗來說明問題:就是通過長期的內心的體驗尋找到生活的感覺,把這種感覺用一種比較綜合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這種方式會顯得比較曖昧,但是沒關系,藝術家不是社會學家,他不用對社會生活提出一個方案,也不用去找問題的根源,只是表達感覺而已。另外,靈感是那種很激情的藝術家看重的東西,我是比較慢的那種,我是內心獨白式的藝術家,是屬于自言自語的人。我不是那種火花式的藝術家,我靠時間和累積,像熬中藥一樣,只有時間和火候到了,味道才能出來。”
“可以一文不值,也可以是無價之寶”
蘇富比今年4月9日舉行了“任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珍藏”拍賣會,最受矚目的張曉剛《血緣:大家庭三號》,以4700多萬元成交,打破畫家作品拍賣的個人紀錄。
他的作品為什么這么熱?許多評論家都無法從藝術上解釋這一點。有人甚至在市場的追捧中喪失了判斷力。比如有人說,這是他自己在炒作,有人說他刻意討好西方。在今天,要去理解這一事實是很困難的。理解似乎總是某種“即將到來”的東西——因為在下一個拍賣季,紳士畢加索都可以受到冷遇。
張曉剛自己是這樣看的,“藝術市場的拍賣是一個二級三級市場,它已經過好多人的手了,反正就是翻來覆去,越翻越高,中間到底還有什么奧妙,我也不太懂。我覺得藝術家也不要弄得太懂。另外,他參照的體系也不太一樣,藝術品可以一文不值,也可以是無價之寶,到今天大家都比較愿意用一個相對具體的數字去衡量一個藝術品的價值,也算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吧。所以,很難說它為什么就值這么多錢,別的藝術為什么就不值錢。我覺得這是一個市場標準,而不是一個學術標準,它肯定會影響到學術,但還不能代表學術。”
張曉剛
1958年生于云南,198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現居北京,職業畫家。
鏈接
張曉剛作品拍出1254.4萬天價
“情系災區傾情奉獻”中國當代藝術家為地震災區捐獻作品義拍納入了保利2008春拍的場次體系,于5月29日20時在北京昆侖飯店進行拍賣。103位藝術家為本次義拍捐獻了精心創作的作品,拍賣現場氣氛非常活躍,藝術家們大多未對捐贈作品設置底價,但是收藏家們積極競價,使拍賣從20時一直延續到凌晨,張曉剛《父親與女兒》拍出1254.4萬元天價,為全場最高。
根據張曉剛的介紹,災難發生前,他正在創作一幅題為《父親與女兒》的作品,地震發生后,他身處成都的女兒也在街頭露宿了數晚,張曉剛親身體會了災區人民的骨肉親情分離之苦,趕在5月23日完成了這幅作品,畫面上張曉剛標志性的血緣線在這個時刻顯得分外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