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花未燃
業界人士多方共談古裝大片出路。北京新影聯院線公司副總經理高軍說,古裝大片于華語電影,就好比珠峰大本營,只有邁過這個點,才有登頂的希望。著名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黃建新認為古裝大片是產業化的必然。 古裝大片的走紅還將持續,這是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的必然過程。
有影評人指出前兩年的大片的特征——這批中式大片不約而同地精心打造一種幾乎無所不用其極的超極限東方古典奇觀,簡稱超極限奇觀。超極限奇觀是說影片刻意追求抵達視聽覺上的極限的新奇、異質、飽滿、繁豐、豪華等強刺激,讓觀眾獲得超強度的感性體驗。從《英雄》中秦軍方陣的威嚴氣派和槍林箭雨、飄逸俠客的刀光劍影、美女與美景的五彩交錯,到《十面埋伏》中牡丹坊的豪華景觀和神奇的竹林埋伏,到《無極》里的超豪華動畫制作及《夜宴》里的宮廷奢華(如花瓣浴池),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的雕梁畫棟、流光溢彩,觀眾可以領受到仿佛艷麗得發暈、燦爛到恐怖的超極限視聽覺形式。可以斗膽地說,中國大陸百年電影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影片群能像這幾部大片這樣,集中全部美學智慧而把古典宮廷生活拍攝得如此金碧輝煌、花團錦簇、美艷無比。正是在打造中國電影的超極限奇觀這一特定意義上,如果將來的電影史家要為這批古裝大片評功擺好,當不致過分牽強,它們在中國電影的奇觀制造方面的貢獻應該不會被抹煞。

然而正是因為形式的華麗映襯下內容的空洞讓觀眾難以忍耐。有評者說,作為史上最貴華語大片,《赤壁》的上映吸引了人們眼球。非常遺憾的是,這部集結了名導、名演員、名著的大片,還是難以擺脫“大口水片”的宿命,在票房與罵聲逐浪高的悖論中繼續升溫。吳宇森聲稱要把《赤壁》拍成一部勵志片,問題是觀眾沒有找到這樣的感覺。留在心中的卻是無厘頭的搞笑,更多的則是人物形象的錯位,周瑜不像周瑜,諸葛不似諸葛……國產大片不會講故事是多年來的痼疾,往往只要震動不要感動。與、《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片不同的是,《赤壁》本來擁有很好的故事藍本,緣自經典名著。現在看來,無論場面是否越來越宏大、畫面是否越來越精美,這些大片的共同點都是敗于劇本!回顧《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大片都成了“大口水片”。
也有媒體這樣說——古裝大片以無所不用其極的奢侈排場,驗證著“只有燒錢才能賺錢”的市場真理,炮制著一個又一個讓老百姓心驚肉跳的天文數字。而在這些古裝大片中,絢麗的場面難掩蒼白的劇情,“歷史”只是一個故事背景而已,與現實的隔膜讓觀眾感覺置身于一場虛擬世界的電子游戲。難怪老百姓都說,看國產大片的感覺越來越像看中國足球,兩個字:揪心。
一方面,媒體在不斷呼喚現實主義力作的出現;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民族電影產業依舊是靠幾部大片在撐著。專家認為,這一矛盾是由市場和資本決定的。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石川分析,電影是高風險產業,要回收巨額投資,必須國內、國際市場雙向發行;而中國電影類型化發展還不成熟,除了少量古裝片、武打片,其他類型根本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因此,老拍古裝大片“哪里是張藝謀和投資商所能決定的呢?說穿了,它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海外市場雖大,但對現實題材影片來說發行風險太高,也因此限制了影片的投資成本,導致請不到身價高的一線明星、縮減拍攝開支、降低宣傳發行經費,最終讓現實題材的影片在市場難以與高投入的古裝大片相抗衡。
除了市場這個外因,現實主義影片還有浮于表面、跟風市場的“內傷”。國家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日前列出數字:“2006年申報立項提交上來的劇本里,有19個劇本講小孩子看升國旗,12個劇本描述南京大屠殺。”另一位副局長張宏森指出:“事實上,現實題材的片子送上來很多,但普遍缺乏現實主義的情懷和精神。”說教的主題、雷同的故事、老套的手法,自然叫觀眾“想說愛你不容易”。
不過自被譽為“開禁令”的2003年廣電總局的《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頒布后,電影市場上民間資金涌動。當年民營資本投資電影96部,占全年140部國產電影的68%;當年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有近80%是民營公司參與發行創造的。資本的活躍還是有可能帶來大片市場真正的養成。
行內其他人士對古裝大片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說,電影局不會刻意偏袒哪一部作品,希望每部電影都有高票房。影片生產需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如果觀眾的審美疲勞通過票房反饋給了投資方,投資方自己就會改變制片策略。對于古裝大片,電影局的態度是首先要肯定它們對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貢獻,電影局不會干涉創作。但是,電影局希望除了古裝武俠大片外,還有更多優秀題材能夠進入投資者的視野。這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
北京新影聯院線公司副總經理高軍說,從李安的《臥虎藏龍》開始,古裝大片已經成為電影票房的一個主力板塊,這是市場本身決定了的。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4天票房過億,2007年的《投名狀》6天過億,古裝大片在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里,依然會是市場黃金檔期的一個保留節目。 如果說《黃金甲》是一場視覺盛宴,那么《投名狀》在人物、情節和電影感覺上,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整體感覺好看。
從制作方來講,既然古裝大片依然有相當大的市場容納空間——觀眾關注度高、賠錢概率低,那么對古裝大片的投入就不會少。想想看,一部《英雄》,國內投資部分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300%~1400%,這樣的回報,當然會有后續的投資。至于說,有的古裝大片引發觀眾笑場,或者在高票房的同時帶來觀眾的責罵,這只是一個現象,不會影響對古裝大片的投資,只會帶來古裝大片本身在風格上的改變和藝術上的精益求精。
從創作人員來講,《臥虎藏龍》在奧斯卡的成功,就像給華語電影人樹了一個標桿,指出了一條鯉魚跳龍門的捷徑。你要成為一個既有藝術成就又有票房價值的大導演,能不能拍好古裝大片,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硬標準。
再從國際電影市場上來講,武俠是眼下華語電影惟一可進入主流市場的賣點,也是華語電影惟一可以占得市場先機的因素。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其效應遠遠大于只有一個國內市場,這也是古裝大片依然會長盛不衰的理由。
總體而言,古裝大片于華語電影,就好比珠峰大本營,只有邁過這個點,才有登頂的希望。
著名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投名狀》監制黃建新認為古裝大片是產業化的必然。 古裝大片的走紅還將持續,這是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的必然過程。面對全球電影大工業,如果不走產業化這條路,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呢?
在產業化進程中,商業大片是市場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大片需要大投資,大投資就需要計算成本、回收、明星、故事、放映……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全面而精細的論證,以此保證投資回報,這些都是要綜合計算的。
在華語電影中,古裝大片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類型片的模式,是最具有類型結構特征的一種。也是這個特點,決定了古裝大片依然是目前華語電影市場最有生機的主力軍。
去年的票房統計,古裝大片已經超過了進口大片,今年這個勢頭看樣子還會延續。
北京保利博納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于冬在不久前閉幕的第1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提出,國際化的商業電影是中國電影復興的主流。他的話總結了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所發生的巨變。
觀眾的接受度一直在投資者的心上,古裝片的風格也不是一成不變。上海作家孫甘露曾感嘆說從《臥虎藏龍》開始,古裝片的主角都是飛著的,飛檐走壁,虛無縹緲的。但這兩年古裝大片又歸于寫實的風格。從《墨攻》到《投名狀》、《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赤壁》,無論是在風格、立意、題材上都更加是腳踏實地。
在參與全球化市場的同時,態度和觀念也必須也更加開闊,這種開闊也會產生合理的妥協。比如在《投名狀》中趙二虎在蘇州城里見黃將軍這一段,是陳可辛自己鐘愛的段落,但是美國投資方告訴他,北美放映時,這段會被剪掉,因為美國觀眾不愿思考這其中的“詩情畫意”。
陳可辛認為“內地電影市場目前還不健康”。他說,“無論電影公司、發行商,導演,還是觀眾,都只是剛剛認識商業電影,剛剛在商業電影的定律中尋找到自身的位置,所以,許多人都認為商業電影只是賀歲大片、古裝大片,其實,真正成熟的商業電影市場中,還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可是,內地還沒開始拍呢,觀眾也還沒見到,因此,他們還不懂得什么叫做商業電影。”
目前,國內一邊興起了抵制古裝大片風潮,一邊是古裝大片票房火爆,我覺得這種現象很荒謬。一部電影那么多人罵,卻又那么賣座,這種矛盾的現象我在國外從來沒有見過。我這么說,不袒護那些拍歷史大片的導演,因為我個人也并不喜歡這些大片;也不偏向罵電影的人,只是一部電影而已,看過了就算,沒必要花那么多篇幅罵得這么嚴重吧!罵得太多反讓人覺得你對這些影片看得太重。
“其實,無論在哪里都有這種情況,什么電影賺錢大家就一窩蜂地去拍,這在商業社會中是很正常的。關鍵是看一個導演拿到了投資、確定了劇本和演員等元素后怎樣把電影拍出來。電影未必投資大不好小就好,也未必投資大好小就不好,這主要還是要看電影怎樣把故事告訴大家,把人物矛盾、人物情感都表現出來。如果能夠做到這些的話,無論投資大與小都沒關系。
雖然目前國產大片也出現了一些不平衡的現象,但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相信今后隨著投資商、發行公司、電影人、導演、明星和觀眾的不斷磨合,中國商業電影的市場規律會越來越健康,國產電影也會得到更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