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當嬰兒第一次站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使他站起來的不是他的肢體,而是他的頭腦。”對一個品牌來說,品牌主張背后的“文化”正是讓其屹立的“頭腦”。
品牌之間的競爭,最終都表現為品牌文化的競爭。建設和培育具有獨特品牌個性和內涵的品牌文化,是增強品牌競爭力、保持品牌長盛不衰的秘笈。經歷剪刀帝豪、瀟灑帝豪、工藝帝豪、奔放帝豪等物理層面的品牌訴求和積累后,帝豪品牌的價值訴求急需聚焦和升華到“品牌文化”層面上。
當質量已經成為高檔煙必備的基本屬性時,訴求質量已經很難引起消費者的共鳴。面對擁有強勢文化的品牌,物理優勢在強大品牌文化的PK下,顯得有些無力。為此,帝豪展開了全程品牌重塑規劃,并提出打造“文化帝豪”的核心策略。在這樣的策略下,通過深入挖掘帝豪品牌核心價值、更新品牌主張與品牌形象,進一步加大整合傳播與體驗,切實提升品牌文化內涵和價值。
著名品牌都有一個穩定的品牌原型。沒有原型的品牌,其品牌形象就缺少了根基和靈魂。從品牌的地域文化來看,河南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及發源地;從卷煙歷史來看,河南是中式卷煙發源地,是唯一被偉人毛澤東贊譽的“煙草王國”;從歷史的變遷來看,河南長達3000年處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顯然,帝豪是獨一無二、與生俱來的“王者(領導者)”原型。
那么,反映帝豪品牌文化和原型特點的品牌主張到底是什么?
大愛寬則,無疆域之限
泱泱華夏5000年,燦若星辰的文化匯集成哺育炎黃子孫的黃河文明。從巴顏喀拉山北麓卡日曲第一滴圣潔的冰川融水開始,由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開始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先民,開創文明。
在人類文明始祖的四大文明中,尼羅河文明沉寂在時光的寂寞里,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掩埋在亙古的沙塵里,印度河文明徘徊在虛無的憂傷里,只有黃河文明,奔騰著傳承5000年的生命密碼。這種打破地域邊疆界限、流傳千載的動力何在?縱覽文明的根源,中華文明的核心底蘊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和大愛磅礴的人文精神,是大愛,創造出了這個屹立于世界東方的熠熠生輝的巨大文明體。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位于河南中部的許昌,其實是河南的中心。帝豪,誕生于許昌,吸取大河靈氣,生就王者風范。黃河文明的寬容大度展現的即是“大愛無疆”,而“大愛無疆”正是立足中原文化的帝豪的品牌主張。
大愛,究竟包含了怎樣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
大愛是創新
創新在中原文化和黃河文明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的過程中發揮了篳路藍縷的作用。無論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構建,還是漢字和商業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發明與中醫藥的重大發現,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印記。
黃帝“都有熊、置百官、開邦國”;李斯以“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三國鼎立,引入競爭機制,網羅天下人才,實現了由任人唯親變任人唯賢,為之后隋朝的科舉制度奠定了基礎……
《易經》和《道德經》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發現,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找到了依托;“醫圣”張仲景著述《傷寒雜病論》,醫德澤被后世;張衡發明地動儀,關注自然,關注民生……
五千年后的今天,創新成為這個時代聚集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的主要力量。就帝豪而言,目標消費群多是社會精英階層,他們愛自己、愛家人、愛工作、愛社會,他們本著心中的愛,創造著最大財富,實現著最大的價值。對他們而言,創新是他們愛的方式——創新并非源于利誘或脅迫,而是如同吃飯穿衣一樣,已經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創新就是一種本能、一種自發的要求,是生活的樂趣和意義的承載。
大愛是責任
中華民族向來把群體利益看得至高無上。中原先哲老子、孟子提出了“天下為公”;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南宋愛國將領岳飛悲憤吟詠“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抗清名將史可法堅守揚州,城亡與亡……
時光荏苒,所有的王朝都已經消散于歷史的長河中,然而,人們每每讀到辛稼軒、岳武穆的詞,還是會熱血沸騰,為的正是他們身上顯現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懷激烈。和平年代,戰爭硝煙已經平息,愛家、愛國、愛天下的責任在現在的社會精英群體心中有著新的詮釋。
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中產階層,是上個世紀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完整地接受現代教育。他們是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他們不僅僅占有資源,還樂于奉獻、回饋社會、惠及眾生。以5313萬元的捐贈回饋家鄉、榮登“胡潤慈善榜”的豫商許家印,毅然將彭年酒店全部收入獻給慈善事業的余彭年,關心中國大學生成長的李開復,極力推廣“辯方舉證”以及“集體訴訟”、保護小股民的正當權益、關注產權改革的朗咸平都是這一群體的杰出代表。
而“80后”們強調個人價值,崇尚個人奮斗,直接而無顧忌。他們不迷信權威,渴望成功,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的雄心。他們將使中國迎來第三次消費高峰,幾年后,他們將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他們以年輕的熱情和朝氣,向社會顯示著新生力量的責任心。
大愛是勇氣
勤勞和勇敢是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中原兒女在歷史長河中譜寫的英雄譜如燦爛畫卷光耀神州,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蘇武出使西域被扣,誘降未果,被流遷北海,這一放就是十九年。一個人,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去踐行一個“義”字,這該需要怎樣大的勇氣。“蘇武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只因大漢的天下給了志士十九年來懷想而不忘的勇氣。男人的勇氣成就他們的英雄氣概,女子的勇氣,揮灑的是巾幗不讓須眉的風采。木蘭代父從軍,紅玉擂鼓上陣,女將掛帥西征……對鏡貼花黃時,誰能說女子不如兒男?
我們所處的時代雖然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但英雄文化所倡導的勇敢精神和凜然正氣,卻是民族大愛必不可少的。勇氣在這個充滿功利主義的社會,意味著“不拋棄、不放棄”,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判斷。
導彈司令楊業功鑄就長纓銳旅,鍛造導彈雄師,顯示時代軍人愛國的勇氣;青藏鐵路建設者們用雙手和堅強的笑容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上托起了最長的哈達,以他們的勇氣驅動鋼鐵,彰顯人類的力量;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的醫生華益慰,做過數千例手術,手術刀上的勇敢戰勝無數病魔,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他們都是平凡的人物,他們又都是偉大的英雄,他們有著大人物的勇氣,挑起了整個民族的脊梁。
大愛是和諧
在人類歷史上,許多顯赫一世的大國,都是依靠武力擴張起家。從古代的亞述、馬其頓、波斯、羅馬,到近代的奧斯曼、大不列顛、德意志、日本,無一不是用劍與火開辟了通向帝國的道路。國家靠戰爭崛起,不可避免地造成生產力的嚴重破壞,并埋下各民族、各國家之間關系動蕩的禍根,應驗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古話。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近古以來,中原文化的理想遠播西方而綻放出瑰麗的文明魅力。《馬可·波羅游記》對當時和諧的東方國度的贊譽,至今還為人稱道。
3000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運用“和”的概念來闡述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中國儒、道、釋思想中也都有“和”的內容,天人合一,順勢而治,就是“天地人和”的精髓。真正的大愛是隱忍的,是和諧通透的。
今天,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帝豪所承載的和諧文化有了更深的含義,滿足了社會精英群體的情感訴求。它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家庭的和諧、與社會其他成員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與中國古代視和諧為一種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氣度、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尊道貴德的理性氣質、大德日生的人文情懷的實質是一脈相承的。
大愛是包容
黃河文明的包容正如中國的水墨畫,只是一種黑的色彩就可以把中國的山水畫盡,只用一點黑墨的深淺層次,就讓人于滿紙云煙中見到天上人間的生息吐納。
西洋人喜歡黑白分明的剪紙,要的是明確,求的是唯一的效果;而中國人,喜歡黑白無間幻化而出的萬象,求的是在濃淡相宜的無窮效果間有理有據的自然之道。所以,東方的哲學,難用唯一的邏輯關系求證,但是,卻說盡了山的千姿、水的萬態和人間的姿色。西洋人,做的是人,純粹的人;中國人做的是萬物,從萬物中來,到萬物中去。所以,我們沒有把煙花變成大炮,把指南針變成征服世界的指向,我們只是想與山水一起存在而已。
一種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時代性。一個民族自己創造文化并不斷發展,成為傳統文化,這是文化的民族性;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它又必然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化的時代性。
老子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我們的大愛無疆域之限,外來的文化可以在這里生根,外來的民族可以在這里融合。當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沖突、民族沖突此起彼伏的時候,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實現了共存、共融的奇觀,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民族,五十六個民族息息相關,五十六個民族和睦相處。
奔騰的黃河,容納無數支流,經歷百轉千回,義無返顧地投入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大愛無疆的題中之意。信息至為開放的現在,地球村使人們越來越感嘆世界的渺小。人們學習外國的文化技術,使用外國的產品工具,學以致用,取其精,去其粕,將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使其依然在世界文化中燦若星辰。
大愛是胸懷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南陽臥龍崗走出的孔明,告誡后代的正是中原文化的大愛胸懷。亂世之中,生命顯得更可貴而被珍惜,人們開始意識到生命的長度不能改變,所以便選擇了挖掘生命的深度。
林語堂說:“陶淵明是中國整個傳統文學中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沒有權利和外表的成就,也不曾留給我們什么文學遺產,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建安文學訴說著悲愴蒼涼之美,西晉詩人帶來了綺麗之美,陶淵明則開拓了平淡之美的精神家園。當年他離開官場也是這么揮一揮衣袖就走了,從來沒有回過頭。朱光潛說:“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剛怒目,忿忿不平的樣子,陶淵明渾身‘靜穆’,所以他偉大。”
有人也許會把陶淵明看作“逃避主義者”,事實上,他要逃避的是黑暗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陶淵明是酷愛人生的。他由于這種積極的、合理的人生態度而獲得他所特有的與生和諧的感覺,想要的只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籽”。
一生自我活著的陶淵明是偉大的,因他是懂得愛的。不管何時,不論怎樣,他都用淡泊的胸懷,大愛于心。他的愛,根源于黃河母親。黃河九曲彎轉,容支納流,告誡她的子孫的也是:開闊胸懷,博愛人間。
有胸懷的男人,擁有沉穩的步伐,優雅的姿態;話不多,但得體,適時,不木訥;有時也陽光,但不輕浮,不輕狂,張弛有度,淡定自若。有胸懷的男人,專注于自己的事業,一絲不茍,但不死板;有雄心,但規矩、坦蕩,不陰謀;也與人爭論,但有禮有節,不卑不亢,就事論事。馬云說:“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沒錯,胸懷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經過生活的洗禮和磨礪后形成的。
內圣外王,愛在當下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真正的王者是“內圣外王”。內圣就是修身養德,做一個有德性有思想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應成為帝豪王者風范的背書,成為帝豪大愛無疆的時代具現。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孕育之母。如今的黃河,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枯竭,全然沒有了文明初見之時的潤澤。帝豪承接母親河的養育,反思文明衰落的源頭,倡導綠色,回歸自然。有愛心的人方能被人愛,有愛心的品牌方能為消費者所景仰。 因為產品的特殊性,“減害降焦”成為河南中煙人揮之不去的責任意識,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艱苦研究,帝豪終于取得了突破。焦油含量的降低,減輕了對身體的損害,為綠色營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人講究“在朝為帝,在野為豪”的豪放理念,今人強調“自勝為帝,自強為豪”的時代精神。帝豪的綠色產品和綠色營銷的發力,使我們看到了品牌精神與自身行為的高度統一。用于和消費者進行深層溝通的品牌精神“不欺于暗室”,最終內化于自己的行為理念,這是品牌的大解放、大傳播、大創意。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源,也是中華精神的主脈。擁有“大愛無疆”品牌主張的帝豪,深諳人與自然的和諧大愛,依托著黃河母親的哺育,跟隨著中原文化的演進,不斷前行。
(編輯: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