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稱為“債券之王”的美國雷曼公司,曾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上獨占鰲頭,但在短時期內,其股票在一周內暴跌77%,直至最后破產。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應從雷曼公司自身內部控制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從中引發了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加強我國企業風險管理、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雷曼公司;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8-0042-02
被稱為“債券之王”的美國雷曼公司,曾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上獨占鰲頭,但在短時期內,其股票在一周內暴跌77%,直至最后破產。回顧該公司在短時間內由盛而衰的歷程,有人將雷曼公司的毀滅歸因于美國經濟的不景氣,本文認為,導致雷曼公司倒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內部控制的不完善是促成其破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對雷曼公司破產的原因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改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幾點思考。
一、雷曼公司破產成因分析
雷曼公司的破產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否認,其倒塌和自2007年夏天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是分不開的,這是該公司破產前特殊的市場環境。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當使用才是該悲劇發生的導火索,本文將其倒塌的根本原因歸結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一)一味追求金融創新,忽視風險控制
雷曼公司高估了房貸市場帶來的收益,涉足了高風險衍生工具,在認購大量次購證券產品上損失最為嚴重。公司盲目使用大量高杠桿率的金融產品,只專注于快速拓展業務,置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于不顧。正是由于公司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未能進行充足的風險管理,金融創新大大延長了買賣鏈條,當交易完成后,最終的投資者和最初的借款人彼此毫不了解,對彼此的信用狀況更是一無所知。這雖然使整個金融業沉浸在高額投行式收益的狂喜中,卻忽視了企業實際的承受能力、忽視了貸款對象的信用狀況,因此當貸款人開始違約時,其資金狀況不斷惡化,造成公司資金流枯竭,最后轟然倒下。
(二)內部控制流于形式
雷曼公司曾以良好的內部控制自居,但卻一味沉浸于利用簡單的數學模型,可見雷曼并不缺乏技術手段,但投行的獎金激勵方式極大地助長了管理層的道德風險,為追求高額獎金和紅利,管理層盲目創新業務,無視內部控制過程中對風險的控制,形成了利潤第一的企業價值觀,這決定了內部控制的失效。雷曼公司在使用創新金融工具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公司即使存在所謂的政策和程序,在短期利益面前也變得名存實亡了,未能發揮實際作用。企業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切實得到有效執行,必須是內部控制得到有效的監督,并能隨時適應新情況,但由于雷曼公司管理層的不正當干預使得其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均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所持有的不良資產太多,杠桿率過高
雷曼公司自身擁有的資本不足,因此,常會依賴債券市場和銀行間拆借市場來滿足中長期資金的需求。但杠桿效應是一柄雙刃劍,在給公司帶來巨額收益的同時,也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公司管理層為了實現短期利益,樂于接受風險,企業未能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進行風險管理,從而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穩定時,公司無法有效規避風險。雷曼公司作為華爾街上房產抵押債券的主要承銷商和賬簿管理人,自身擁有很大一部分難以出售的債券,與普通債券相比,并沒有一個流通的市場去確定它們的合理價值,投行便會以市場上交易的類似產品作為參照物,或者用自己的模型對其進行估價。由于不同的金融機構對類似產品的估價可能會因所用模型的不同、輸入變量的差別而大大不同,這無疑加大了企業的風險,為了獲得巨大的眼前利益,公司可能會利用估值技術的差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風險。
二、雷曼公司破產對中國的啟示
雷曼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存在嚴重缺陷,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這預示著其必然走向破產。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迫切要求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才能發現和了解企業組織中各方面隱含的風險,對風險進行分析研究,并采取積極合理的控制行動,從而減少經營失敗的可能,才能保證會計行為的規范性,真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效控制經營風險,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從現實看,我國企業會計造假行為嚴重,企業違規現象更是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部控制的缺失與缺陷。從雷曼公司破產的原因分析看,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現狀并不樂觀,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以下的改進建議:
(一)明確“內部控制”的真正含義
我國很多企業對內部控制的含義還存有很多誤解,認為內部控制僅是寫在紙上的一系列制度或簡單的成本控制、資產安全控制等,或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忽視了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和監督。企業應該積極的看待內部控制,加強內部控制的理論建設和管理實踐,隨著企業創新不斷完善,開拓新思路、解決新問題,使管理層在有效監督下自信地運營公司,在有效防止企業資源流失的同時,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從而達到企業的運營目標。
(二)運用風險管理方法,構建內部控制體系
風險是與企業目標緊密相關的,企業經營和發展的目標對風險的產生及對其分析和判斷產生直接影響,對于一家致力于快速發展的公司,其戰略取向和經營理念必然與追求平穩持續經營的公司有很大差別,這決定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的問題和風險、當面對風險時也必將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基于企業目標,對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進而采取積極、全面的內部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化解企業面臨的風險。企業應致力于建立風險導向型的內部控制體系,即“圍繞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不確定因素,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并針對各個風險點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點,區分關鍵控制點和非關鍵控制點,從而構建出貫穿于整個企業業務流程的內部控制體系。并結合企業的風險偏好,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從而指導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可以有效防止舞弊欺詐行為的發生,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業務活動的有序進行,從而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
(三)通過內部控制對風險管理進行有效、系統的控制
內部控制制度是風險評估和分析的產物,是企業進行有效內部控制的基礎和依據,是風險管理的支點。在我們對風險做出恰當評估的基礎上,只有建立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保證其有效執行,才能對風險進行持續有效地管理。我認為,內部控制是管理者為有效減少和控制內外部各類風險及影響,確保企業決策和運作的科學合理,確保企業安全,達到企業預期目標而采取的計劃、監督和行動。建立系統化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制。對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離不開權責利相制衡的合理體制的保障。只有保證內部控制監管的獨立性,明確高管層的責任,實現管理層與內審機構的相互監督,才能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
(四)增強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立起來之后,需要靠外部力量確保其切實得到實施和執行,但是,我國許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僅是作為財務部門的從屬機構,僅僅是一個職能部門,許多行為都受制于所在單位的管理者和權力機構,管理層為了擴大自己的管理權限,在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多數并沒有內部審計的實際位置,其存在僅僅是為了應付外部的檢查,這決定了我國內部審計機構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因而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企業應完善公司機構設置,在確保審計機構、人員和行動獨立的同時,確保審計人員精神上的獨立,界定管理當局的責任,明確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各個行動步驟應有哪些管理人員負主要責任,實現責權利的統一,以確保及時有效地完成內部控制工作。
(五)加強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創新的風險監管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許多公司尤其是投行為了增加流動性,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紛紛大量使用金融產品,以期在有效分散風險的前提下獲得最大收益,但是風險和收益注定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對金融產品的不當利用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短期的利益,但也會給企業埋下巨大的風險。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由于我國金融創新起步較晚,金融服務相對匱乏,資本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出現了大量企業違規、違法使用金融工具的現象,但由于外部監管不力,不能基于這些企業必要的懲處,使得這種現象屢禁不止,有愈演愈烈之勢。我國急需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結構,加強金融監管部門對企業使用金融工具的監管力度,才能有力防止企業為實現短期利益盲目使用金融創新工具,才能有利于企業恰當使用金融工具達到收益與風險的均衡。
雷曼公司破產的事實告訴我們,內部控制是企業發展的基石。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投資者理念不斷成熟,我國企業應以此為戒,努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在保證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同時不斷創新,積極應對出現的各種新挑戰,才能實現我國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兵建.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J].發展,2008,(7).
[2]王小軍,劉杰,高金偉.試述企業內部控制的相關問題[J].現代審計與會計,2006,(9).
[3]傅鵬.淺談企業內部控制中的問題及完善措施[J].會計之友,2006,(6).
[4]高一斌,王宏.對加快推進內部會計控制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