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加強法制建設、普及環境教育、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推廣科學技術等方面加大力度,從而進一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證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8-0079-02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又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興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就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功不可沒。但是,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形勢還相當嚴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1987年2月,布蘭特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長篇報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1991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荷蘭政府聯合召開了“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通過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續發展與鄉村發展宣言。聯合國糧農組織把農業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是指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的農業;是一種能夠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的農業;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使用恰當、經濟能夠維持、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1994年7月,《中國21世紀議程》把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業投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持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農業用水資源匱乏、土地鹽堿化和農田污染等,嚴重地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導致農業資源總量的減少和質量下降。水土是農業的基礎,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喪失,使土地變得貧瘠甚至荒廢;蠶食耕地,可以說直接剝奪了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空間;農業水資源被污染,影響了農業灌溉,破壞了農業生態。對森林的濫砍濫伐、對草地的盲目開墾,使森林、草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能力減弱,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工業“三廢”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農業耕地發生大面積板結,致使土壤生態系統功能失調。
其次,導致自然災難頻繁發生,對農業生產危害程度加劇。森林、草地的減少,使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庫、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庫庫容減小、湖泊蓄洪面積減少,加劇了洪災。土地沙化,使沙塵暴越來越頻繁。可以說,如果目前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不能徹底改變,中國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災、成災面積不斷擴大的趨勢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農業生物多樣性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下降,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維護它的平衡極為重要,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維護農業生態平衡的基礎,是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多年來,由于農業生態環境被破壞,使得許多地區自然資源調節功能弱化,生物多樣性逐漸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變和化肥、農藥等在農產品中的大量殘留,使一些本來應給人體增加營養的農產品變成了攜毒品。農產品質量等級下降,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也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造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們的觀念落后,傳統觀念、習慣以及錯誤的認識致使人們環保意識淡漠,無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設落后;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不夠完善和成熟;生態農業和節約農業發展不夠等。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必須根據造成環境問題的各種原因采取相應對策,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法制建設,普及環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現階段我國已經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國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環境保護法律、13部資源管理法律。同時,國務院還制定頒布了有關環境與資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規。這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既要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也要加快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的強大輿論。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要做到嚴格執法,強化法律監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研究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嚴格執行生態環境的有關法律法規。
同時,在法律進行完善的另一面,還要提高廣大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這就要求大力開展環境教育,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方面,政府必須在各方面強調農業環境的重要性,積極支持發展生態環保農業,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各種渠道向人們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激發人們從事環保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改變“戰天斗地”、“人定勝天”的傳統觀念,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對人們有計劃地進行環保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2.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立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結構的調整要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來進行,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較大,不同地區憑借自己的優勢,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結構趨同、供過于求、浪費資源,而且又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山區適當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發展特色農業,既可以發揮區域優勢,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中部和東北地區積極發揮固有的糧食優勢,多生產糧食,保持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證糧食安全。這樣不同的地區各有所長,實現優勢互補,既提高了經濟效益,滿足了市場,又實現了生態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產布局。
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和基礎設施
通過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把現代科學成果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我國長期存在的過度開墾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嚴重,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的生態建設工程。
同時,由于近些年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使得我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為了切實保護耕地,穩定耕地面積,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通過制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對耕地進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經濟、法律、技術等措施,切實保護能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耕地數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資源資訊管理系統,開展土地資源的詳查工作。
4.大力發展科技,積極推廣科學技術及技術服務,有效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不到50%,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僅為40%左右,氮肥利用率僅為35%,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僅為17%左右。
“十一五”期間,我國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圍繞國家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三大任務,大力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優勢農產品核心生產、加工技術攻關。加大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力度。加強已有先進、成熟技術的中試、熟化、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創新推廣機制,促進科技與農業經濟緊密結合,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率和轉化率。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農業科技新機制。最終使我國農業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綜合生產能力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曉東.可持續發展思想概述[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5,(6):1-5.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環境保護21世紀議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
[3]李錦順.城鄉社會斷裂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5,(2):28-32.
[4]張玉林,顧金土.環境污染背景下的“三農問題”[J].戰略與管理,2003,(3):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