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社會組織犯罪有著極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黑社會組織犯罪同販毒、恐怖主義并列為當今世界的三大犯罪災難,多年來一直是國際社會,尤其是國際刑警組織打擊和防控的重點。我國黑社會組織犯罪的產生存在著極為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犯罪亞文化等條件和原因,有其產生因素特殊性。
關鍵詞: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社會原因;政治原因;犯罪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DF6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8-0255-0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有組織犯罪已經成為犯罪的典型代表和高級表現形式;同時,有組織犯罪本身也逐漸從依靠簡單暴力的犯罪形式向更隱蔽、更狡猾的黑社會組織犯罪形式轉變。黑社會組織犯罪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犯罪活動,其危害讓人觸目驚心。早在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大會就宣稱:“黑社會犯罪已成為世界三大犯罪災難之一”。我國的有組織犯罪團伙雖然同國際有組織犯罪集團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其組織犯罪在國內的迅速滋生和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秩序和公共安全以及對良性公民社會的建構都造成了嚴重威脅。我國目前對這種犯罪稱之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
一、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基本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4條規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指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以暴力、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稱霸一方,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黑社會性質的組織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發布的《關于審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的規定,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一般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征:(1)組織結構比較緊密,人數較多,有比較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干成員基本固定,有較為嚴格的組織紀律;(2)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3)通過賄賂、威脅等手段,引誘、逼迫國家工作人員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活動,或者為其提供非法保護;(4)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范圍內,以暴力、威脅、滋擾等手段,大肆進行敲詐勒索、欺行霸市、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
中國刑法第294條第1款在稱謂上規定的是“黑社會性質組織”,而不是“黑社會組織”。之所以把它規定為“黑社會性質組織”,是為了強調它是低級的、未成熟的狀態,而并非指沒有或者不可能發展為高級階段的、成熟的黑社會組織。事實上,它與黑社會組織并無根本質上的區別,目前我國在某些地區已出現了黑社會組織,而且,今后還可能繼續出現更多的黑社會組織。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產生的原因
隨著我國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日益猖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原因,以求找到一個遏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萬全之策。研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我們制定打擊、預防和控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方針、政策、策略的重要理論基礎。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特殊類型的犯罪,它具有與一般犯罪不同的特殊性質和特點。并且黑社會性質組織在我國尚處于低級的、未成熟的特殊形態。這些都源于我國特殊的環境,決定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不同于他國的原因。筆者將從社會、經濟、政治、犯罪亞文化以及外來影響五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社會因素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的深刻根源就在社會之中
首先,社會人口膨脹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提供了充足的主體資源。人口膨脹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膨脹導致人口增長速度與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的供給能力不相協調、不相適應。人口膨脹與經濟增長緩慢的矛盾必然導致糧食短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從而造成人們在吃飯穿衣、住房交通、人身安全、接受教育、勞動就業、戀愛婚姻、生兒育女、疾病醫療和文娛休閑等方面得不到滿足,使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系日趨緊張,容易引起社會關系的失調和犯罪的生成。
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動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動態溫床。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引發大量“民工潮”的出現,為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給擁擠的城市帶來了很多問題:城市居民抱怨失去了以往的生活安全感;勞動部門抱怨外來人口的涌入搶去了他們原本就不怎么富裕的飯碗;公安部門抱怨流動人口使城市治安形式變得相當嚴峻。由于社會流動猛然間出現,持續時間又是經久不息,因而給各種犯罪,包括黑社會組織犯罪帶來了犯罪機遇和機會。
再次,由于城鄉之間差別巨大、失業率的不斷增加、收入差距的巨大懸殊以及競爭的不斷加劇,一大批不幸的人們被沉淀下來,形成一個最低下的社會階層。他們離財富、權力最遠。他們收入低、素質低、社會地位低、受教育水平低、缺乏謀生技能、生活長期得不到保障。因此,這個階層的成員一般悲觀消沉,憤世嫉俗,對現實強烈不滿,甚至敵視社會和反社會。在這樣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些大批外來流動人口就會自發的組織起來,用非法的手段或路徑來改變自己的惡劣處境,于是以扒竊為主的“新疆幫”,以詐騙為主的“貴陽幫”、“安徽幫”,以盜竊為主的“蘇北幫”,以搶劫為主的“東北幫”,盜賣車船的“溫州幫”應運而生。這一階層就是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產生的社會基礎。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萌生和發展的社會原因是十分復雜的,這種復雜性更表現為它與經濟原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經濟原因有著緊密的聯系。
(二)經濟因素
從經濟上看,大量財富外露,導致經濟犯罪誘因增多。隨著中國經濟的空前繁榮,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尤其是由于商品經濟流轉屬性的作用,致使大量財富暴露于外,引起一些人物欲惡性擴大,滋生了高消費。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作為一種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的群體犯罪現象,經濟原因是其產生的最基礎的原因。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不僅僅是以暴力犯罪為主要活動形式來獲取經濟利益,而且他們已經將黑手伸進了歌舞、洗浴等娛樂休閑場所和餐飲服務業,以及建筑、運輸、商業批發等各類市場,有的甚至還滲透到金融、能源領域??v觀近年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破獲的案件,其中擁有合法經濟實體的占大多數,這就說明我國的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已經有了企業化的趨勢。“以商養黑,以黑護商”這個惡性循環必將給我國法治社會的政治、經濟、治安秩序造成極大的破壞。由此可見,經濟利益的驅動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政治因素
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并沒有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而遠離我們的生活。究其政治根源,腐敗、“權利尋租”難辭其咎。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滲透進了一定的政治勢力。這種犯罪組織制度健全嚴密,犯罪能量大,犯罪手段職業性強,技巧化和智能化程度較高,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逃避法律打擊。這樣,尋找保護傘和庇護所就成為當務之急,關系網和保護傘對黑社會穩步發展,擴大勢力,避免受到社會制裁至關重要,也是形成“氣候”的必要前提。于是,他們便用經濟手段換取政治權力,利用巨額黑錢賄賂并伴以色相等手段勾引、拉攏、腐蝕司法干部、政府官員,使政府中少數公職人員成為黑社會的政治保護傘和安全網。
一些地方的黑社會一方面打入權力機關、要害部門,拉攏腐蝕核心人物,通過這些機關、部門和人員,或通過商貿活動,接觸不同層次人員進行滲透,另一方面與腐蝕的司法部門和政府機關的有關人員勾結起來,非法實施偷稅漏稅、暴力抗法、故意殺人、私藏槍支、強迫交易、洗錢等犯罪。據2002年2月《法制日報》報道:湖南省永州市檢察院就該市東安縣蔣齊心、蔣齊賢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團伙一案對25人提起公訴,充當該團伙“保護傘”的東安縣原縣委副書記胡純棟等16名國家工作人員因涉嫌受賄等罪也被提起公訴。遼寧省“1·05”專案打掉的李慶友、董寶軍兩個黑社會性質組織,涉及黨政干部60余人,其中公安民警37人。
有人指出:“有組織犯罪能夠從小到大,發展成為典型的黑社會犯罪,并能夠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和發展下去,主要是靠收買政府和司法官員,使權力腐敗?!币粋€社會中黑社會勢力的猖獗程度與政治中的腐敗程度是呈正相關的。
在我國,腐敗現象的根源來自于幾千年來的“官本位”、“權本位”。有組織犯罪集團正是順應官、權至上的時代要求,通過掌權者手中權力的特殊威力,采取政治滲透的方法,在“敵官”、“對手”中尋找靠山、保護傘和同路人,擴大犯罪活動的“自由空間”,以便肆無忌憚瘋狂作案。在實際生活中,一些身居要職的領導干部和執法官員,忽視思想改造,經濟上貪得無厭,生活上腐化墮落,走上了一條貪污受賄、暴斂錢財、追求女色的腐敗之路,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也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生存提供了可乘之機。
反黑斗爭的實踐證明,凡是黑社會猖獗一時的地方,必定有政法和其他政府機關的敗類在為其張目。我國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嚴重腐敗現象成為了滋生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肥沃的土地,也成為中國社會對犯罪控制效能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深挖“保護傘”、加大反腐敗的力度、鏟除黑惡勢力存在的基礎,是“打黑除惡”斗爭成敗的關鍵。
(四)犯罪亞文化
每一個復雜社會都包含著許多的亞文化。犯罪亞文化與犯罪同步產生和發展,并伴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會形成相對于整體結構較小的文化群體。這類群體包括一些松散的成員,也包括一些組織嚴密、目的明確、有共同道德標準的犯罪群體。而這些共同道德標準的犯罪群體存在和發展無不直接學習和繼承犯罪亞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組織形式等文化內容。在中國,犯罪亞文化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中國傳統的以游民文化為中心的犯罪亞文化;其二是暴力和色情為中心的當代犯罪亞文化。
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作為一種犯罪群體與犯罪亞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系。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傳統的以幫會文化為中心的犯罪亞文化與以暴力和色情為中心的當代犯罪亞文化往往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切黑社會性質的組織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意識形態,可以不夸張地說,任何黑社會性質的組織,都有著深刻的犯罪亞文化的烙印。
(五)國外及港澳臺地區黑社會組織的滲透及影響
中國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從一開始就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境內黑社會組織犯罪的滋生,二是國外及港澳臺地區黑社會組織的滲透。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共同促進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展。而國外及港澳臺地區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對中國大陸的滲透活動,則是大陸出現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重要原因。
當今中國的黑社會性質組織,是在沿海開放地區和經濟特區首先出現并延伸到內地的。這些組織的形成,與國外及港澳臺地區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滲透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港、澳、臺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就不斷變換手法對我進行滲透。廣東、上海、福建以及開放程度較高的省、市,成為境外黑社會滲透的重點地區。
目前,很多內陸省份也發現境外黑社會成員活動。境外黑社會成員入境后,一方面,照搬境外傳統的犯罪手法,如以娛樂場所為平臺,組織非法看場、控制婦女賣淫、賭外圍馬、販賣毒品,等等。另一方面,將境外一些新的犯罪手法輸入內地,如經營非法金融業務、秘密開設地下錢莊、洗錢、利用互聯網有組織地進行網上賭博及販毒、非法從事國際電信業務等。此外,近年來,一些中國籍不法分子在國外形成犯罪組織,從事搶劫、綁架、敲詐勒索、組織偷渡、販運毒品等犯罪活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這些犯罪組織與國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與國內的黑惡勢力聯手,從事跨國有組織犯罪活動,后果將十分嚴重。
三、預防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原則
由于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厚而無形、黑而無色”,關系網盤根錯節,因此,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一場特殊斗爭,在工作措施上必須打破傳統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一切從有利于打擊犯罪的角度出發。然而,對于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預防策略。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一)提高犯罪成本
我們著重探討影響犯罪成本的關鍵因素—懲罰成本。具體分析懲罰成本,就要從懲罰的法定性、懲罰的確定性和及時性三方面考慮。我國《刑法》第294 條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不同情形規定了不同的法定刑,從立法上確定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違法性、應受刑法處罰性和量刑標準,使得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懲罰法定化。我國應在打擊黑惡勢力犯罪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量刑幅度,適度增加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
(二)減少犯罪收益
我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最大的目的,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為核心。當一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占據壟斷地位之后,要想直接控制其巨額收益是不可行的。所以,我們要以增加合法活動的收益來側面減少犯罪收益的辦法。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如果在正常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依靠合法方式,憑借自己的才能就會有著各種發展機會,并能取得較高的收益,必將比之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有著更大的吸引力,最終就必然削弱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社會基礎,國家也較易達到遏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目的。
(三)加大犯罪風險
加大犯罪風險,最重要的是提高案件的偵破率。犯罪的低風險,滋生了一些人犯罪的欲望,催生了一些有犯罪動機的人去實施犯罪。同時在犯罪方式上,由于趨利避害的心理,致使犯罪分子采取不被發現和揭露的方式進行。因此,加大犯罪風險,可以降低犯罪率,減少犯罪。
(四)完善體制,加強預防
遏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除堅持以上基本原則之外,我們還應當同時采取更加主動的防控措施,以期達到更好的防控效果。筆者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1.全面完善各項制度,縮小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生存空間,為打擊黑社會性質犯罪提供制度保障;
2.堅持反腐敗斗爭,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保護傘”,是打擊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必由之路;
3.加強社會控制,落實綜合治理,是預防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基本保障;
4.加強區域合作,形成打擊合力,是有力、全面打擊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客觀、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其存在和發展是必然的,并且也有其自身形成、演變的規律和特點。但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可以控制的,這就為我們打擊和預防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提供了信心和理論武器。把握與黑社會性質犯罪斗爭的上述原則,才能有效打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
參考文獻:
[1]賈宏宇.中國大陸黑社會組織犯罪及其對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6).
[2]賈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經濟分析[J].現代法學,2005,(1).
[3]李婧,李冰.運用經濟學原理試析黑社會組織犯罪[J].經濟與法,2007,(8).
[4]李穎.淺析我國黑社會組織犯罪的成因[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0,(4).
[5]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6]劉禮琳.我國黑社會組織犯罪形成的社會原因[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