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力度以及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已經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教育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中職畢業生就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自身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等缺乏了解,對社會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自我推薦能力差,不善于包裝自己等,這些弱點導致不少學生在個人擇業與崗位擇人的互動過程中無所適從,就業意向、職業定位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善于把握就業機會,增加了就業的難度。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中職學生;就業意向
中圖分類號:G47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8-0274-03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它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和高素質的社會急需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目前,中職畢業生就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自身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等缺乏了解,對社會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自我推薦能力差,不善于包裝自己等,這些弱點導致不少學生在個人擇業與崗位擇人的互動過程中無所適從,就業意向、職業定位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增加了就業的難度。如何幫助職校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潛能和社會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與崗位,培養他們基本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使他們能夠順利地升學或就業是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承擔起的教育重任。
筆者參與了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北京市職業學校職業指導體系與實驗研究”課題組的北京市職業學校學生職業意向和北京市職業學校職業指導情況的問卷調查,并獲得了相關數據。本次問卷著重圍繞在校中職生的就業意向方面展開調查,調查對象為北京市四所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問卷發放時間為2008年6月。調查涉及四大類共35個專業,我們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和卡方分析。調查旨在了解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傾向、就業觀念、就業行為以及相關問題,從中找到中職生就業的意向與就業結果之間的關系及中職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其充分就業。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就業準備方面
經卡方檢驗,卡方值為0.274149463>?琢=0.05,說明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在對就業前景的問題上所持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大都已經意識到了就業的嚴峻性,一半以上的學生對就業前景持并不太樂觀的態度,進而選擇一般、沒有信心和非常沒有信心。而且是年級越高對就業所持態度越不樂觀,選擇一般和非常沒有信心的比例明顯高于低年級的學生。

(二)對畢業后打算的調查分
經卡方檢驗,卡方值為0.20744>?琢=0.05,說明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在對就業后的打算首選項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各年級都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畢業后首選求職工作,而選擇繼續求學的學生比例也相對穩定,均占到三成左右。選擇自己創業和其它的比例略低,且年級越高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說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的就業打算逐漸趨于理性與實際。
(三)對薪酬期望的調查分析
經卡方檢驗,卡方值為,說明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在對就業后的薪酬希望差異性非常顯著。
三個年級的在校生中期望薪酬在800—1 000元之間的人數均為最多,所不同的是在800—1 000元之間,2007級學生即剛入校的高一年級學生人數比2005級即將畢業的學生人數少了12.3個百分點,比在校高二年級學生少了近8個百分點。而在1 500—2 000元之間,2007級學生即剛入校的高一年級學生人數卻比2005級即將畢業的學生人數多了2個百分點,比在校高二年級學生多了2.5個百分點;在2 000—2 500元之間,2007級學生即剛入校的高一年級學生人數比2005級和2006級學生人數分別高出5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2007級希望薪酬在2500元以上的人數分別比2005和2006級更是高出了3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當然500—800元之間也有分布。
從對薪酬希望的差異分析結果圖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年級越高對薪酬的期望值越接近于社會可提供的薪金水平,三個年級對薪酬的期望值符合正態分布。但同時也應看到平均有超過60%的學生希望畢業后薪酬高于1 000元,對于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講,月薪平均超過1 000元,期望值還是偏高,略高于社會上所能提供的薪酬。
(四)對就業單位性質期望的調查分析
經卡方檢驗,卡方值為0.054976922略大于?琢=0.05,說明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對于就業單位性質的期望方面差異是不顯著的。
從各級中職生對于就業單位性質期望的比較可知,2005、2006和2007級中職生對于就業單位性質的期望主要集中于政府機關、大型國企和外企或合資企業,而選擇事業單位、私企、自己創業和其它的則相對較少。期望進入政府機關就業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07級中,期望進入政府機關就業的比例超過往年期望比例最高的大型國企而達到最高,占到34.40%。期望進入大型國企和外資或合資企業的比例逐年下降,期望以其它的方式靈活就業的比例以每年一倍的速度遞增。

(五)對職業理想期望的調查分析
經卡方檢驗,卡方值為0.0079245308<?琢=0.05,說明三個年級在校學生在對自己職業理想的差異性非常顯著。
三個年級的在校生中關于職業理想的期望主要集中在白領、自己創業當老板和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術專家這三項上,而期望成為高級藍領的比例在各級中都相對較低。在2005級學生中有超過四成的學生期望成為白領,幾乎是2006級和2007級期望成為白領的學生所占比例的總和。除期望成為白領外,在職業理想中第二項受在校中職生歡迎的是自己創業當老板,三個年級中都有三成左右的學生選擇此項。排在第三位比較受青睞的職業理想是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術專家,其中2007級學生選擇此項人數所占比例最高。而期望成為高級藍領的學生在各年級中均只有10%左右,比例非常小。
總之,年級越高對職業理想的期望越高。數據的變化趨勢亦非常明顯:年級越高期望成為白領的比例越高,而期望成為高級藍領和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專家的比例則相對逐漸越低。三個年級對職業理想的期望符合正態分布,但總體來說期望還是偏高,說明在校中職生對自己的社會定位尚不十分準確。
(六)對于離京就業態度的調查分析
經卡方檢驗,卡方值為0.0122039<?琢=0.05,說明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對于離京就業的態度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
由于首都特殊的地位、相對優越的發展環境及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以來都是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較為青睞的理想就業地之一。但受到戶口等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各級各類學校的畢業生在京就業一直都有相當大的難度。可對于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講,他們中絕大部分學生就來源于北京當地,長期以來北京生源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不愿意離開北京。但是隨著就業的壓力逐年增加,外地人才不斷進入首都,他們往往素質高,肯吃苦,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與贊賞;同時,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戶口等因素對于就業的影響正逐漸變小,北京生源得天獨厚的就業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每年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有限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離京就業來解決就業問題正在逐步被人們關注并開始接受。
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意向存在的問題及
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與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意向有如下特點:
(一)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準備意識較高
在“就業信心”、“畢業后的打算(首選)”兩項調查中,經卡方檢驗后我們發現各年級在校學生沒有顯著差別,平均有59%的學生畢業后的打算(首選)是就業,并且平均有54.4%的學生就業信心不足。這說明在新的就業制度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不管是否面臨畢業,都早早地將就業問題納入日常考慮的范圍,積極主動地思考自己的未來,首先在思想上為就業積極做準備。
(二)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于就業地點的選擇相對狹窄
在上述“離京就業的態度”一項調查中,三個年級選擇“樂于接受”的比例平均只有26.7%,這充分顯示出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對于就業地點的選擇是十分苛刻的。每年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有限的,長遠來看如此苛刻的擇業條件勢必會增加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難度。
(三)就業定位把握不夠準確,職業期望不切實際
在上述“薪酬期望”調查中平均有超過60%的學生希望畢業后薪酬高于1 000元,對于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講,剛剛畢業月薪平均超過1 000元,期望值還是偏高,略高于社會上所能提供的薪酬。對于“就業單位性質期望”和“職業理想期望”也同樣存在過高的現象,在“就業單位性質期望”一項中,三個年級絕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意向首選政府機關,其次是外企或合資企業,第三是大型國企;在對“職業理想期望”的調查中,三個年級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的是管理人員的白領或自己創業,而期望成為藍領一線技術工人的比例三個年級依次為7.43、11.89和13.26。由此可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期望是不切合實際的,大部分中職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對自己的就業定位把握不夠準確。
三、教育對策
(一)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評價自己,樹立積極的擇業心態
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是走向成功的保障,面臨求職與擇業的畢業生,只有從客觀出發,綜合自己素質和能力情況,將個人的求職意愿與社會的客觀需要結合起來,加以全面而充分的考慮,才可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獲得成功。在這個充滿機會又充滿競爭的社會,追逐挑戰且渴望成功的時代,職業學校尤其要積極開展擇業指導和咨詢活動,引導學生正確估價自己的水平和特點與就業市場,正確認識社會需求和個人實現的關系,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好擇業的心理狀態,糾正定位偏差,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就業形勢。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職業觀是人對于職業的根本看法,是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在職業生活中的反映。中等職業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大就業”觀念,特別要提醒學生不要把個人興趣、愛好當作擇業的先決條件。在選擇職業時,對就業單位、崗位的選擇要有度,在前期可以適當降低擇業的期望值。在校學習期間要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方向,鞏固專業思想,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不斷提高自己適應未來社會和職業發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質,做好職業準備,這樣才能為今后就業、創業教育打下基礎。
(三)轉變學生就業觀念,開展創業教育
在就業壓力之下,不少學生想要選擇自主創業,這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解決就業問題是不可多得的一劑良藥。但據筆者了解,很多學生雖有良好的愿望卻不知如何實施,其實創業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創業意識的樹立、創業品質的培養、創業知識的學習、創業能力的形成上。要引導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形成自主創業的基本能力,要幫助學生認識創業活動的規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職業指導的現狀與對策動中,進一步了解與運用創業的知識、方法、要領,從而綜合提高創業能力,解決就業問題。
就業意向影響學生的就業狀況,如果我們能夠在關注中職生就業狀況的同時,充分關注中職生的就業意向,那么這無疑將對我們的學子找到滿意的工作,得到較好的報酬,愉快工作、幸福生活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劉建華.試論加快中等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對策[J].廣西教育,2008,(1).
[2]李建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意向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3]李喚.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職業指導的現狀與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4]劉海燕.職校生擇業價值取向的調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5]周少斌.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6]楊哲.影響高職生就業的因素調研[J].中國職業教育,2008,(3).
[7]王永珍.浙江省師范類本科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