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年級上冊第2課《四季》片段 :
片段一:
教師準備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認識生字“說、夏、秋、冬、葉、是、對、圓、雪、肚、就”。教師說:“請大家在小組中學習這些生字,先把你認識的字讀給小伙伴聽,再向他們介紹你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最后再討論一下,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可是未等教師說完,孩子們已迫不及待地行動了起來,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議論,教師的最后半句話早已淹沒在了孩子們的聲浪中。
【學生還沒有聽完教師的要求,便展開了討論。表面看是熱熱鬧鬧的,但實際上并沒有完成學習的任務。有不少小組只是停留在對字音的反復認讀上,并沒有對每個字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片段二:
當學生熟讀了兒歌后,教師問大家:“小朋友們,每一個季節的到來,分別是誰告訴我們的呀?”為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問題,教師又特意補充道:“是誰告訴我們春天到了?”孩子們紛紛舉手,接著還沒有等教師說什么,小明搶先回答了這個問題:“小鳥。”說完的小明似乎覺得有些不對頭,稍微停了一會兒,思索著……與此同時,已經有很多孩子,邊舉手,嘴中邊喊著:“草芽!草芽!草芽!”這時的小明尷尬地望著教師,嘴里嘟囔著:“噢,草芽。”
…………
【小明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只作了短暫的停頓,稍加思考,其余的孩子便沒有一點耐心聽下去,著急地代替他作了回答。這實際上,等于剝奪了小明思考、回答的權利。】
片段三:
在課堂結尾處進行拓展說話訓練時,教師讓孩子們說說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喜歡。小玲說:“我喜歡春天,因為春天很美麗。”小偉說:“春天,柳樹發芽了。”幾個學生發言之后,小強舉手特別積極,教師便請他發言,他說:“春天,柳樹發芽了。”此語一出,有的孩子便大聲告訴他說:“剛剛說過了!”這時,小強滿臉都寫著“不服氣”!教師見機補充說:“你也喜歡春天的柳樹,這很好。”盡管這樣,小強坐下的一瞬間仍然委屈地說:“我沒有聽到他說的。”
【小強在別人發言時,沒有認真傾聽,結果重復回答了,這是造成不和諧氛圍的起因。】
反思:
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教學基礎訓練的重要內容。其中“聽”是說、讀、寫的基礎。“聽”是一個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取得學習信息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極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障礙。教學中,教師沒能足夠重視對孩子“聽”的習慣的訓練、培養。正是由于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有種種不良的表現:有的一心想表現自己,邊舉手邊不停地喊“我來、我來”,有的隨心所欲地看書,有的甚至跟同學交頭接耳……這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如:在平時的小練習中,有的學生不愿靜下心來聽教師讀題、釋題,往往審錯題意;有時,學生的作業沒有按教師的要求去做……
我對課堂中出現的這類現象,認真分析了原因:
一是1年級學生的年齡及身心的特點影響著聽課的效果。
二是學生對聽話的目的、任務不明確,直接影響了聽的效果。
三是學生參與聽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只是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無趣味性。
四是教師本身對傾聽訓練的重視程度及認識不夠。這是影響學生傾聽能力提高的重要的障礙。
我針對一般課堂上的“聽”的三種方式,即:老師聽學生、學生聽老師、學生聽學生,仔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調整了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努力轉型到“立足著重培養學生‘聽’的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上來。
一、教師示范引領,以身作則
教師是孩子們的偶像,是孩子們的第二任父母。因此,教師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在發言的時候,教師首先應帶頭傾聽,眼睛時刻看著發言的孩子,決不在孩子發言的時候,做其他事。教師在提問后,要留給孩子足夠思考的時間。在孩子發言的過程中,無論對與錯都不打斷孩子的回答,遇到不同見解和看法時,要多問“你是怎樣想的”。對孩子的發言,要給予適當的評價,保護他們發言的積極性。
二、明確傾聽目的,細化要求
教師在課堂上一直要求孩子們要“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孩子們對此認識模糊。教師應該時時處處給孩子一個具體、可操作性、細化的傾聽要求。如:我們在聽的時候,眼睛要注視著老師或發言的人;要聽清老師或發言的人說的每一句話,并進行復述,腦子里不想其他的事;聽完別人的話,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別人發言的時候,千萬不要插嘴,等別人說完后再與他進行交流,這是一種禮貌的表現……
三、講究策略技巧,集中訓練
在課堂上,當發現學生不聽課或者不認真聽他人講話時,我會這樣做:
1.沉默、停止講課,微露不悅。教師的聲音突然停止,孩子會感到奇怪,自然會警覺起來,從而注意教師的言行。
2.把目光停留在注意力分散的學生身上,并有意放慢說話的速度,來引起他們的注意。
3.用表揚來反襯,如:“同學們,看看我們的班長是怎樣聽課的?”或者說:“今天第一小組的孩子上課最認真,老師最喜歡他們!”小學生都喜歡表揚,看到表揚后,立即會打起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
4.輕輕走到打盹、溜號孩子身邊,用手摸摸他的頭或輕輕敲敲他的桌子,喚起孩子的注意。
5.當出現有學生溜號的時候,我就示意發言的同學停一下,并說:“還有幾個小朋友沒準備好呢!比比誰聽得最認真!”“比一比,他的說法跟你的是不是一樣,歡迎發表不同的意見。”“誰能再照他的樣子說一遍?”這樣多次及時地提醒與交流評價,學生就慢慢養成好習慣了。對于傾聽習慣好的學生及時鼓勵——當選為“小小傾聽家”。
四、拓展訓練渠道,強化訓練
為了深化對學生地聽的訓練,提高聽的質量和能力,我嘗試了專門上“聽力訓練短課”的形式(10分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聽的訓練。
1.延長有關量詞的句子,讀句子讓孩子復述,下一句是在上一句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數量詞。例如:“操場上有兩位老師——操場上有兩位老師,3個男同學——操場上有兩位老師,3個男同學,4個女同學。”
2.引導學生進行匯報,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
(1)動物分類:聽別人報一組詞,聽完后把動物的名稱說出來。
(2)植物分類:聽別人報一組詞,聽完后把植物的名稱說出來。(食物、水果、文具、家用電器等。)
3.組織活動,進行邊聽邊記的訓練,強化記憶。
(1)聽音敲擊訓練:認真聽老師拍手所發出的聲音和節奏,用心記。再按節奏正確地拍出來。如,第一組:啪啪—啪—啪啪—啪;第二組:啪—啪啪—啪—啪啪啪;第三組:啪—啪啪—啪—啪啪。
(2)復述句子訓練:教師敘述一個長句子,聽完后請學生復述一遍,并給予評價;聽甲學生說一句話,聽完后馬上轉述給乙學生,依次進行。
(3)聽兩組句子,每組兩句話,快速找出兩組句子中的兩句話不同的地方。
(4)連續做訓練:按順序完成教師指定做的4件事。
4.學生聽完故事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復述故事。
(作者單位:五常市五常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