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轟轟烈烈,教學理念百家爭鳴,技術手段日新月異,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課萬課百花開”。我們的語文課堂正像一棵古老的大樹,在課改的春風下,正綻放出艷麗的花朵:多媒體課件的引入,使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個性特點的關注,使學生變得能言善辯;知識技能的拓展,使校園變得絢麗多彩……
但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課堂上,一些孩子們在“小手高舉、小眼放光、小臉通紅”之后,往往仍然是文讀不通,字不曉音,詞不達意……當我們的課堂成了只能在溫室里催成的一時的美麗,而無法植根于孩子們的未來發展去長大結果時,筆者認為:語文課堂,要開花,更需要扎根!
那么,我們的課堂,應扎根于何處?
●在課堂常規的要求方面,學生的身心解放應扎根于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上
筆者聽過這樣一節語文課,教學內容為《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執教者揭示課題后,出示了兩個問題:孩子們給方博士提出了哪些問題?方博士是怎樣回答他們的?接著教師組織了下一步的教學活動:請同學們自由結合,分組對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這樣一來,簡直是天下大亂:先是一陣桌凳亂響,孩子們各自離座。接著是互相招呼,自由組合。小組組合后,大家三兩個擠在一起,坐都坐不穩,只好湊合,有的還借機打鬧。匆匆討論回答之后,各自回位,又是一陣桌凳亂響。前后耗費了十幾分鐘的時間,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在我們的日常課堂中也常常聽到教師們這樣的話語——“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站起來就站起來讀,喜歡坐著就坐著讀。” ……這樣,看似解放了學生的身心,很多的時候,卻是以犧牲學生習慣為代價的。像前面的案例中,學生傾聽的習慣,思維的習慣,自我調控的能力,都很難得到鍛煉。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應為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服務。不能變成有“形”無“實”的排場,應該扎根于培養學生的良好注意品質上。
●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方面,學生的個性張揚應扎根于夯實良好的知識基礎上
一些語文課上,學生往往還沒讀幾遍書,教師便迫不及待地讓學生“說說你的體會”、“談談你的感受”,有時還一陣窮追猛問:“你還有什么與別人不一樣的體會或感受嗎?”以至于出現了在學習《虎門銷煙》一課時,一位學生這樣“個性化”的回答:“我認為‘虎門銷煙’不可取,因為煙渣和石灰污染了大海,林則徐太沒有環保意識了。”——這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顯然是對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
培養學生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以削弱知識基礎為代價。只有在學生讀通文章,明了文意的基礎上,學生的個性才是智慧碰撞的火花。要在進行雙基訓練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通過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雙基的落實。只有扎根于良好的知識基礎,學生的個性才能得以健康和諧的發展,才能得以充分的張揚。
●在教學內容的落實方面,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扎根于強化文本的學習上
如一位教師執教《燕子》一課時,設計了這些教學環節:1.介紹燕子的捕蟲數量,讓學生明白燕子是我們人類的朋友;2.觀看各種益鳥圖片,認識益鳥……顯然,這是一些“關于語文”的自然科學知識。
同樣一課,另一位教師在理解“電線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成了一支等待演奏的春天的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這樣引導:“孩子們,小燕子們譜出了怎樣的一首歌?”
生:這是一首贊美春天、贊美小燕子的歌,是那首——《小燕子》!
師:我想是的,咱們一起來把這首歌美美地、甜甜地唱出來吧——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這里……
師生同唱,大家沉浸在音樂的海洋里。
前者所謂“教育資源”的開發,淡化了課文本身的意義,使語文課堂變成了什么都可以裝的“菜籃子”。后者兒童歌曲的滲入應用,使學生們通過學唱感悟,進一步領略了燕子的美,春天的美,強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所以只有扎根于強化文本的學習,這樣的資源開發才具有實效和活力。
●在教學過程的實施方面,課堂生成資源的應用應扎根于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上
一位教師這樣執教識字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魚、羊、鳥”3字時,教師領讀之后,便問學生:你們還想知道魚、羊、鳥的哪些知識?生答:想知道魚是怎么游的,羊是怎樣叫的,鳥是怎樣飛的……于是,下面的環節教師便領著孩子們學魚游,學羊叫,學鳥飛。一節課下來,孩子們滿頭大汗,可是連字的筆順筆畫都分不清。這是一種濫用生成資源的現象。
備課,我們“備”課的目的就是要預設目標,并設計使之得以在教學實施中達成的教學程序。課堂教學中,會時時刻刻存在著各種生成資源,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可取的,只有扎根于預設目標的完成,有效地開發和合理地使用生成資源,這樣的課堂才會洋溢著智慧的精彩。
●在教學媒體的運用方面,教具的輔助作用應扎根于教材的主導作用上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各種教輔用具日新月異。教輔的直觀快捷,有著傳統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只有用得恰當才能有助于教學。否則,即使多么完美無暇,也只能是于學無補的擺設。
如一位教師執教《臺灣的蝴蝶谷》時,無論是課前導入激趣、課后總結,還是課中引導學生對“色彩斑斕、五彩繽紛 、五顏六色、金光燦燦”等重點詞語的理解,全部的教學方法都是引導學生觀看蝴蝶谷風光的碟片。這樣,以觀察代替思考,以直觀形象沖淡讀書感悟,脫離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對于孩子們來說,是無益于語文素養的提高。
課本,“課”是根本,脫離了課本語言文字的教學活動,只能是水面飄流的浮萍,無法深邃,無法激起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深處的對話。
催開新花朵,勿忘老土壤!只有以務實為基礎,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深深地扎根于“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這些廣袤的土壤之中,我們的課改大樹,才會有不竭的源泉,才會真正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銅山縣柳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