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08年上旬,“齊齊哈爾市初中語文學科命題技術培訓會”召開。此次會議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師研究學業考試命題改革方向和命題技術,提高命題、選題和評題的能力,為學校科學備考服務,探索命題改革的新思路,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指導課堂教學”為宗旨,采用研討課、經驗交流、命題講座等多種生動、可操作性強的形式,對與會教師日常的語文教學以及試題的選擇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本期我們將為大家選編其中的兩節精彩觀摩課“探究題專題復習”與“詠物散文閱讀”,為初三的教師備考、復習提供參考。
【學情分析】初三學生思維相對活躍,有一定的分析探究、比較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透過文本信息表面去分析探知文字背后的潛臺詞。在設計此課時,筆者注重選擇單一文本和多則文本類型題,注重邏輯推理,強化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所選擇的習題也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使他們有表達的興趣和欲望。
【教學目標】了解探究題的特點;掌握材料探究題的解題方法;運用此法解決實際探究題。
【重、難點】掌握材料探究題的解題方法;總結探究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方法】課件輔助教學、討論法、探究法。
【內容簡析】本節課先用一段汽車廣告的視頻導入,讓學生懂得對各種生活現象都要有探究意識,對各種問題都要有探究能力。通過引起學生的興趣,自然流暢地過渡到所學內容──綜合探究。
課程安排由淺入深,從理論上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探究的過程,并且按“什么是探究”、“探究什么”、“怎樣探究”的步驟,逐層深入地了解探究題的解法。每個環節都是以練代講,設計的習題類型難度由淺入深,有梯度,符合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習題內容選自生活,和社會結合緊密。讓學生在實際題例中總結規律,歸納方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最后,練習涉及了登月、和平、環保等內容,能夠體現教師的知識面和修養。同時,通過精心設計切入點,力圖讓學生有話可說,調動學生的積累和思維深度。
一、創設情境
師:上課前我只對大家提出一個要求,如果某名同學回答得非常精彩,我希望大家能真誠地為他鼓掌,因為掌聲既是對他的尊重,也是你自己素養的體現。我們先來做幾道題,活躍一下我們的大腦。(展示課件1。)如果你發現了規律,找到了答案,可以直接站起來說。

生:我選A。看所給的圖形,前兩個重合后就形成了第三幅圖。根據這一規律,在備選的答案中只有A符合規律,所以我選A。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我們應該怎么做?
(生鼓掌。)下面要看一看同學們的感悟是不是豐富。(課件略。)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廣告,由法國人拍攝,沒用電腦合成,一次性拍成。100多人耗時兩個多月。同學們看了這段廣告,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覺得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無限的。而且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每一步都不能出錯,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
師:就像是我們看過的──
生:多米諾骨牌。
師:不錯,我們再來做一道題,看一看同學們的知識儲備如何。(展示課件2。)看到下列內容,你想到了什么?
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師:看來同學們思維很敏捷,感悟也豐富,知識儲備很足,這是我們做好事情的必備素質。剛才這3道題答案的得出,就是我們探究的結果。那么同學們能不能根據老師所給的圖示,說說什么是探究呢?
生:就是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分析,然后得出結果并表述出來。
生:我覺得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師:對,這是一個思維過程。綜合兩名同學的意見,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是探究?
生:就是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分析、比較、研究,從而有所發現,然后寫出其結果的思維過程。
師:非常好。課前3道題材料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圖形、視頻、文字。今天我們重點說說文字材料。對于文字材料我們要探究什么呢?請同學們看下面一則材料。(展示課件3。)
二、材料探究
師:誰能大聲朗讀一下?(生踴躍舉手,并朗讀。)大家注意畫線部分。根據這則材料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教育要面向全民。
師:那么你的結論和畫線部分有什么聯系呢?
生:是畫線部分的綜合和概括。
師:好,不錯,我們再來看一則材料。(展示課件4。)
師:這則材料中包含哪些信息,大家還是要注意畫線部分。特別是要看看這則材料和上則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阿拉法特的意思是為了和平而來參加會議的。
師:對,還有嗎?
生:如果有什么特殊情況或有必要,會采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生:還有,他用比喻的形式說希望世界都是和平的。
師:非常好。剛才這名同學說了,用了比喻的形式。也就是說沒有明確說出來,他的意思隱含在文字當中,那么聯系上一則材料,誰來說說對于第一則材料,從文字材料方面來看,我們應該探究什么?
生:從第一則材料上看,我們應該探究文字中所包含的信息。
生:還有,分析修辭,看看文字背后所隱含的信息。
生:通過所做的題型來看,我覺得背后隱含的信息更重要。
師:我同意。在做題當中,我們經常遇到的都是隱含信息的材料。所以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板書。)
師:除了探究文字信息之外,就沒別的了嗎?我們看一下這則材料。看這則與前面的材料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展示課件5。生同桌間討論后回答。)
生:這道題所給材料不是一條,而是兩條。
師:那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我給你點提示,注意畫線和斜體字部分。
生:藏羚羊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瀕危動物。
生:國家制定了一些保護措施,可可西里生態環境有了改變。
生:藏羚羊向過路車輛鳴叫相迎,揮蹄致意。
生:政府加大了保護力度,藏羚羊的生活習性有了改變。
師:同學們說得都對。那么你更同意誰的觀點,為什么?
生:我更同意最后一名同學所說的。因為他的答案概括了兩則材料。
師:這種關系也是我們要探究的重點。我們再看一則材料。(展示課件6。)我們依次來朗讀以下幾則材料。(生依次朗讀材料。)
師:根據這幾則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生:有志不在年高。
生:自古英雄出少年。
師:這些結論的得出,是我們發現了這幾則材料的──
生:共同點。
師:非常好。大家注意,如果我在這則材料中再加入一條的話,你還能得出這個結論嗎?(展示課件7。)
生:不能用這個結論了。我覺得年齡并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于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師:Very good 。得出這個結論是我們找到了材料間的不同點。那么,綜合上面兩則材料,我們要探究什么呢?(同桌討論交流。)
生:我覺得,以上內容從形式上看是多則材料,對于多則材料,我們要探究材料間的邏輯關系。
生:還要注意一下材料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樣才更準確。
師:非常好。現在我們明確了目標,也就是找到了我們的敵人。下一步我們該怎么辦?
生:消滅敵人。
師:對。那么我們怎么探究結論呢?我們看下面的材料。(展示課件8。)誰來朗讀一下。(生大聲朗讀。)
師:我們看這一則材料,其中包含的信息很多。那么哪些才能作為結論呢?
生:我認為應該找關鍵性的話。
師:對,很好,文本中哪些話是關鍵的呢?
生:中心句。
生:還有一些抒情的句子。
生:還有一些議論性的句子。
師:對,找中心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那么這則材料哪句是關鍵性的呢?
生:青年歌手們在演唱上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但在多為中學課本內容的文化素質測驗題面前,他們卻過不了關。
師:同學們一定要記住,材料里的關鍵句子是我們探究結論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板書。)
師:那么,對于那些沒有中心句的材料怎么辦呢?我們看下一則材料。(展示課件9。)同學們可以任選其一,來作答。給大家5分鐘討論時間,前后桌可以自己討論。(師適時巡視,個別指導。)
生:我們選“人與大”,如果一個人能用雙肩擔起道義來,那么他就長大成人了。
師:很有哲理。
生:我們選“上與下”,方向不同,品質就有高下。
師:有創意。哪組還來?
生:我們選“心與必”。內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必定會成功。
師:同學們的想法令我驚奇。很有思想呀!那么我們回想一下,你們都是怎樣得出這一結論的呢?
生:我覺得,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合理的想象才得出這些結論。
生:我覺得還有聯想。
師:想象和聯想不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由此及彼,一個是再創造。
師:很專業嘛。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是我們做探究題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不錯的方法之一。(展示課件,單一材料:關鍵詞句、聯想想象、挖掘深度。)那么對于多則材料,我們怎么去探究我們想要得到的結論呢?(展示課件10)請大家看手中的材料,默讀后回答。
師:這則材料復雜了一點,我們先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說的都是月球的事。
生2:不對,是在月球上能不能看到長城的事。
師:誰說得對?
生:生2。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則材料不是說月球的形狀和那些科學數據,而是說不同的人在月球上能不能看到地球。
師:對,這也就是這幾則材料的相同點。但是僅看相同點,我們能不能得出結論?
生:我們更應該看不同點。
師:對,共性讓我們明確方向,個性使我們思想更有深度。那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這個結論呢?
生:我認為這道題的結論是:要獨立思考,要實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
師:做什么事都應該這樣。要根據自己的探究發現,得出自己的觀點。非常好。這樣我們就得出了一個普遍的材料探究的方法。誰來總結一下?(生熱烈討論。)
生:對于單一材料,我們應該找關鍵性的句子,并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結論。
生:對于多則材料而言,我們要分析相同點和不同點。不能就事論事,要有一定的深度。從中提煉出合適的觀點。
師:是的,不能就事論事,要有一定的深度,無論是單則材料還是多則材料,這一點都很重要,這樣我們的觀點才能站得住腳。(展示課件11)下面我們放松一下,休息1分鐘,請大家跟著我的講述,輕松1分鐘。一身正,二腰直,三肩平,四足安,五目視前方。目視前方看什么?
生:看黑板。

師:不完全對。
生:看探究的方法。
師:同學們一邊放松一邊將這一方法記在腦子里,接下來我們要用這個方法來解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材料頁(具體略)后,再看投影上的問題(展示課件12)。同學們可以小組討論。(學生自由討論。)
三、鞏固反饋
生:概括四則材料的共同點是:各國都在加緊月球探測。
師:分析共同點得出。不錯,學以致用。高,實在是高。
生:我的第一句話是我終于踏上了月球,作為中國人,我非常驕傲。噢耶!
生:我上來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上來了。(生笑。)
師:有激情,可愛。有一種民族自豪感。那第一個動作呢?
生:是這樣。(做勝利手勢。)
師:不錯,有創意。想象合理。下一問。
生:你好,歡迎來到地月系。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星球,我們人類是地球上的一員,我們會和所有地球外生命和平相處,共同發展。希望你們到地球來做客。
師:哦,很友好嘛。看來同學們的想象力還真是豐富。語言概括能力還是挺強的。對于探究的方法掌握得還是不錯的。探究是一個思維過程,是我們解決問題很有效的手段,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一方法,對我們來說是大有裨益的。老師這里給大家布置一個課后作業,我收集了一些材料,印發給大家,同學們根據這些材料,自己編寫一道材料探究題。考一考你的同桌、你的同學。編題時要注意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這個方法。
師:最后把近幾年總結出來的一些解題規律奉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解題中能輕松應對(展示課件,應考經驗:1.真切感悟,合理想象;2.適當延展,見解獨到;3.切合主題,語言簡明;4.先主后次,先同后異)。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掌握了好的思維方法就一定能發現新的問題,并最終戰勝它。
【評析】綜合性學習中的綜合探究題成為近年來中考的熱門題型。它能考查學生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這堂復習課主要圍繞綜合探究中的文字材料如何探究進行設計,對應了中考考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對這節課的印象是深、博、活、巧。
一、深。這節課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本節課授課流程思路清晰,由“什么是探究”到“探究什么”再到“怎么樣探究”,思維縝密、步步為營。
教師能緊緊圍繞三維目標進行教學,構建立體化語文教學。在知識與技能這個維度中體現有序、有度,也就是能按語文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地傳授知識,在探究過程中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在過程與方法中,教師采用了啟發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讓學生在凝聚著強烈情感、滲透著深刻哲理的材料中展開想象,從中感受,體會領悟。
教師分析考點有深度,把探究題材料分為兩大類,并分別總結探究方法,方法科學實用,簡便易操作。這樣學生在中考中也會受益匪淺。

二、博。本課涵蓋了中考探究材料的幾大題型。材料選擇廣泛。既有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又涉及到近年來國內外時政熱點話題。如探月、環保……既體現語文學科的知識特點,又與其他學科知識相整合;既貼近中考,又提醒學生關注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很有指導性。學生在豐富的文學信息中汲取的不僅是答題技巧,還有背后的人文關懷。比如抓住機遇、自立自強、重視誠信、熱愛祖國等精神品質。這些如涓涓細流,流淌在課堂上每一個角落。看來,教師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上花費了不少心思,這也是整節課成功的關鍵。
三、活。各個環節設計新穎,充滿活力。導入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有創新。教師平易近人,有親和力,能調動學生情緒,師生關系融洽。他能關注個體差異,優化教學過程,有較強地調控課堂節奏的能力。他的評價語言鮮活,有感染力,把一堂以邏輯思維訓練為主的復習課上得深入淺出,輕松有趣,像做了一次文字游戲。
四、巧。教師開始就能引發學生情感,采用圖形辨識、廣告錄像等方法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如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4個材料中,他先讓學生找到共性,然后又打出徐特立的材料,這樣學生自然就得出結論。他能因勢利導,巧于點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課件的制作上也獨具特色。他能把重要的內容突出出來,形成對比,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最后讓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在實踐中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胡高正老師曾說:“一個生動的課件,一幅精美的圖畫,一段悠揚的旋律,一個有趣的教具,一段如詩的語言,都能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所以語文課堂應該是精致的。”最后,愿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的課堂都能像這堂課一樣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