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3單元。)
【教材分析】本文是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為現代中國的建筑師、家具師們所寫,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特別強調屏風的文化價值。編者在課文前所作的“閱讀提示”有準確的引導,重點放在屏風“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這“情思”二字確實十分緊要。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本文是一篇說明性的小品文,有較強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個性所在。因此,應引導學生了解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 感受文章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初步接觸并積累了一些說明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知識經驗走進文本上,讓他們在逐步深入的閱讀體驗中,了解屏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并通過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體會小品文優美的語言, 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3) 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1)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2) 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討論交流等方法積累屏的有關知識,感受屏文化的內涵;
(3) 通過賞析研讀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說明性小品文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
(2)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自讀與點撥相結合。
【課 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和詩詞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進“屏”
導語: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成就輝煌。故宮就是杰出的代表,從它的整體到局部,無不顯出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古人為了追求室內的審美效果,還創造了一種叫“屏”的器具。古樸典雅的屏往往會給人無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留下各種優美的身影。屏為什么總能牽動人們幽微的情思呢?我們今天就共同走進陳從周先生的《說“屏”》,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二、欣賞圖片,初識“屏”
課件展示5幅屏風的精品畫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輔以簡單介紹。學生欣賞屏風,初步認識這種古老的傳統器具。
(介紹: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風,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金屬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不過在古詩文中卻有很多的詠屏佳句。)
三、初讀課文,了解“屏”
(一)走近作者 (多媒體展示)。通過預習讓學生說說對作者感興趣的地方。
(二)積累生字詞。
(多媒體展示:wéicāngtuīqì
帷幕傖俗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麗的春光,韶:美。 誠: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據所給的意思,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1.無益地耗費勞力。
2.恰當,恰如其分。
3.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設計意圖: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識字辨形的目的,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
(三)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課文。
1. 以古箏曲為背景,教師范讀,配精美的屏風圖片。
2.學生聽讀、賞讀并勾畫介紹屏知識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師出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多媒體展示:(1)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2)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了關于屏的知識?]
學生自讀完成后,4人一小組,討論后明確: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B.本文從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介紹了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四、精讀課文,介紹“屏”
情境創設:根據文中關于屏的知識,結合以下情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表演。(多媒體展示:假如時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風店的老板。
1.你將如何向顧客介紹屏風這種器具?
2.你將如何向顧客介紹擺放屏風時應注意的問題?
3.你將購進什么特點的屏風,能使你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4人一小組分析討論,明確要點,共同表演。
明確要點:
1.向顧客介紹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使用人可根據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選購所需的屏風。
2.向顧客介紹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3.向顧客介紹屏的主要特點:功能與美感相結合,造型輕巧,色彩不傖俗,繪畫富有詩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篩選、歸納和概括關鍵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小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讀賞析,走進“屏”
設問一:作者給我們介紹了屏這種造型精巧,用途廣泛,歷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蘊的工藝品,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屏的感情如何?
學生思考、明確:喜愛和向往。
引導學生繼續深入理解 :這種喜愛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抓住以下關鍵語句:富有詩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作者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向往之情(感性認識);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認識)。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設問二: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對屏那種喜愛和贊賞之情,那作者還借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呢?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 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并用“我最喜歡這個句子,因為它”的句式回答問題。
全班討論明確: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詩詞,表達自己的感情。
引導學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感受濃濃的詩意。
學生可能會提到的句子: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p>
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導學生抓住句子中“冷”、“輕”、“小”等字,體會詩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問:為什么作者在這里會引用這樣的一句詩歌呢?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予以明確:作者開篇的引用給我們營造俊逸清雅的藝術氛圍,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p>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游園”一出。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錦屏人”指閨中女郎?!吧毓狻敝该利惖拇汗?,也暗指自己的青春。這句話凝聚著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
3.“抱膝看屏山?!?/p>
出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予以明確: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企盼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小結:我們體會到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處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構思、優美的語言展現出文章有怎樣的特色呢?
教師簡介說明文的特點,學生討論本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松、隨意的說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了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2.文章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說明對象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點撥:文章語言生動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屏的感情,大量詩詞的引用使行文中蕩漾著詩情畫意,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同時了解說明性的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六、拓展延伸,積累“屏”
1.展示學生收集到的有關屏風的詩詞,共賞佳句,并說明理由。
例:南朝 《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p>
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p>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2.想一想,說一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傳統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國人民的智慧?
提示:紙扇、桌椅、門窗、茶壺、文房四寶、中國結、陶器、瓷器、剪紙等。(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小組討論,推薦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點評并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機會走出課本,走進生活,更多積累詩詞,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維遷移,書寫“屏”
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1.妙筆生花。請發揮想象,自己動手設計一道屏,并為它取一個合適的名字,送給你的親朋好友。
例:錦上添花、胸有成竹、鵬程萬里、歲寒三友、松鶴延年……
2.跨越時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個電視臺記者,準備采訪陳從周教授,做一個有關“屏”文化的專題談話節目,你打算設計哪些話題來請教?
①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問題可結合課文,也可來自課外。)
②集體交流、整理話題。
③現場就這些話題采訪學生,要求能結合課文和資料作答。
④指定幾位學生做記錄,整理成一篇訪談錄,與課文比較,體會本文語言以詩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敘述的靈巧,用詞濃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物品、器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有審美價值。請以《漫話________》為題,寫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暢談它們的文化內涵。
例: 紙扇、陶瓷、盆景、剪紙、刺繡、篆刻、木雕……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第20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