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有時會出現無效教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找到生本與文本的結合點。提倡節約型教學、有效教學就得考慮生本與文本二者的關系。所謂的生本指的是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結構。教學時,如果我們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很容易出現無效教學。
現在問題落到如何把握學生的水平上了。
一、以問題的方式來把握生本
我們嘗試用問題調查法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以下是針對《春末閑談》(語文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五冊)了解生本而設計的問題。
課前設計這個問題:把你能看明白的內容有條理地寫出來(上課時從全班50名學生中隨機抽出10位,他們的答案有比較接近文本的,也有不接近文本的)。
比較接近文本的:
例一:
(1)細腰蜂利用毒針控制青蟲,使其不死不活,聯想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
(2)認為“統治者”無法控制“被統治者”的頭腦。
(3)若沒有了思想,物質有無已經沒有意義了。
例二:
(1)先是提到細腰蜂要捉螟蛉去做繼子,但科學證明細腰蜂是把卵產在青蟲身上,給它的子女當食料。
(2)幻想發明一種藥物,注射在人身上,使人甘心永遠服役。
(3)文章最后諷刺精神控制術的失敗。
不接近文本的:
例一:
(1)細腰蜂利用毒針螫青蟲,把青蟲麻痹為不死不活狀態,諷刺社會,諷刺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就像被“螫”了一下,有頭沒腦。
(2)要解放思想,明辨是非。
例二:
(1)由季節想起家鄉細腰蜂。
(2)簡單介紹它如何捕食、產卵。
(3)由它產卵引出當時社會、統治者的陰暗面。
而文本告訴我們的是這樣的內容:

生本理解的內容與文本提供的內容有差距,這差距就是我們的教學內容,我們教學的起點是學生對文中的理解最為接近文本的那個點或者那個內容。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樣會不會影響水平相對差的學生聽課。其實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對于語文課并不存在一個很具體化的基礎。因為有一個學生提出最接近文本的看法之后,很多學生就會有響應,而且也很快就認同了該學生的看法。
二、掌握生本的方法,提倡粗獷方式
為了更具體了解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更好地了解生本水平,我們采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兩個班進行對比)我們采用了以下形式:
1.細致式
這是針對《漢家寨》(語文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五冊)了解生本而設計的問題:“請你用最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擬出文章的結構。”(具體到文章的結構上。)
在高二某班上課時,隨機抽查一小組7位學生。
理解比較接近文本的,是兩位同學:
例一:
(1)在荒漠中行走,走近漢家寨。
(2)漢家寨經歷,受震撼。
(3)離開漢家寨,心有感受。
例二:
(1)在無人的天山下奔馳,感到孤獨恐懼。
(2)走進漢家寨。
(3)離開漢家寨。
理解不接近文本的也是兩位學生:
例一:
(1)首先寫作者生處漢家寨周圍的環境。
(2)再寫漢家寨里發生的事。
(3)然后寫對漢家寨的思念。
例二:
從天山大坂到吐魯番盆地途中的所見所感,并且漢家寨給了我莫大的震撼。
理解有困難的還有3位學生,他們沒有寫出。而教師的本意是:(1)走近漢家寨。(2)走進漢家寨。(3)離開漢家寨。
于是以下教學就建立在優生的基礎之上,教學時按照以上的3點引申為另外的問題:這部分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回答,結論如下:

學生回答得不盡如人意。
2.粗獷式
在高二某班上課時,設計了這個問題:看了文章之后,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隨機問到的學生的答案:
(1)生活在漢家寨的人很了不起,能堅守漢家寨。
(2)環境惡劣,從漢家寨想象到中華民族。
(3)人生存的能力是很強的,潛力是無限的。
(4)漢家寨寂寞,但有人能堅守。
(5)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想到了文化。
教師接下來的教學就應該建立在“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想到了文化”這個基準點之上。教學當中,我提出了下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寫堅守的呢?
繼續分析課文,如果真有象征意義的話,那一定有表面現象,要理解象征意義就得了解它的表面現象。表面上作者是如何寫堅守呢?讓學生回到課本中看看。
(1)走近漢家寨。重點寫環境惡劣。
(2)走進漢家寨。重點寫人(老人與小女孩)。
(3)離開漢家寨。重點寫回首、寫感受。
再次回歸文本。

從文中,學生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老人對“我”的問題為什么一直搖頭,后來干脆鉆進了泥屋?這是與生活現象相背離的。
學生討論,結論是:老人在他小時候也許像小女孩一樣憧憬外面的世界,長大后也許到外面的世界闖蕩過,然而他還是回到了漢家寨,堅守著漢家寨,老人的回歸也許是一種痛苦的選擇,對他而言,問及前方就如同揭開已經痊愈的傷疤,如同打開那已經塵封的記憶,所以他只能回避。對于老人而言,堅守并不容易,那是一種心靈上的折磨。所以這里的象征意義就是堅守并不容易。
那么小女孩呢?
學生討論得出:她身上也許體現了對外面世界的憧憬,也許她可能堅守不住漢家寨。同時她身上有漢家寨人的希望,漢家寨能否堅守得住就看這小女孩了。
得出結論:這一老一少正是作者內心矛盾的象征,也是作者對堅守的一種態度。老人是堅守的象征,小女孩是不能堅守的象征。
教師提出疑問:文中有沒有其他的依據呢?
學生找出:在美國、日本,作者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仔細想著每一個細節。這里的“倔強”就是很好的呼應。為什么作者要“倔強”地回憶呢?作者在態度動搖時,他想用漢家寨人那種堅守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強迫自己能堅守,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堅守并不容易。
顯然,文章可以理解為:這與其是一種身體上的旅行,還不如說是心靈上的長途跋涉,是一種真正的心靈旅行。從中發現文本中的確有象征的內容。堅守的內容有文化上的、有民族尊嚴上的等。
這樣的教學是具體化的接近文本的閱讀,當然教學中還有一些問題可以留著下節課來完成,但由于教學是建立在生本之上的,所以教學起來并沒有多大的困難,而且在一步步的引導之后,生本已經與文本達到一種很一致的狀態。
從兩個班的比較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提的問題越具體,學生的答案離本文反而會越遠,所以粗線條的問題,會讓教師更容易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
三、文本信息的把握
我們的教學重視文本之中透露的信息,這信息是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知道的,而且是由學生自己通過理解語言文字來實現的,不是教師直接傳授給他們的。不理解這些,就很難避免備課與教學出現的矛盾,體現為:
1.缺乏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而是借助于教學參考書籍,把參考書上的意見“搬”給學生。所以我們提倡教師得反思原有的經驗,加強學習,自我發現和自我調整。
2.缺乏理念更新的意識。面對課程改革,面對挑戰,要實現由理念的更新到行為的轉變,教師就必須經歷從課改理念的認同到教學行為的轉化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由接受最終內化為自覺教學行為的過程。
3.缺乏生本意識。強調關注學生,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不斷關注學生現有的水平,明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果我們教師做好上述工作,生本與文本的結合也不再是難事。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第1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