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的經濟環境反而使中國成為外資不退反進的主戰場。
對于因金融危機而深陷虧損和裁員中的歐美企業而言,現在從海外市場撤資似乎是個明智的選擇。
據野村證券統計,今年以來外資出售了約630億美元除日本外的亞洲企業股票,其中賣出330億美元韓國股票,約120億美元的印度股票。同時,投資者的拋售讓亞洲貨幣幾乎重蹈十年前的覆轍:近三個月來,印尼盾、韓元、印度盧比等貨幣兌美元都出現了大幅下跌。在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同時,整個新興市場的情況都不甚樂觀,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指數自9月份以來已經下挫了近40%。而根據蘇格蘭皇家銀行的預測,新興市場或將遭遇高達1萬億美元的資金撤離——相當于2003年至2007年新興市場所吸收外資的五分之一。
然而情況并非如此悲觀,在很多西方商業人士看來,中國和其它新興市場國家在危機中的恢復能力或許將超過美國,成為拉動整個世界經濟回暖的火車頭。前十個月,盡管中國出口明顯放緩,卻仍累積了兩千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更具典型意義的是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各項指標。商務部11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0.96億美元,同比增長35.06%。FDI金額自7月份開始,已出現了連續4個月增幅放緩。但即使如此,中國仍有可能將在今年剩余的時間里達到1000億美元的FDI,而這將成為又一個新紀錄。
在通過連續降息一舉扭轉持續了1年半的緊縮貨幣政策后,中國在10月份祭出4萬億元財政投入的殺手锏。這僅是中央財政的表態,早已躍躍欲試的地方政府將拿出10萬億元的財政投入。同時,出口退稅的調整力阻出口持續放緩,大面積的減稅也將刺激內需的增長。而在房地產和股票兩大最重要的資產上,政府亦有財稅和平準基金等政策可供施展。
這些意在表明中國力圖保持經濟增長決心的行動很快得到了投資者的回應。11月份前后,外資企業加大在華投資的消息就從未中斷:麥當勞宣布明年將在中國新開設175家店,比今年開店數增長30%,而這將增加10000多個就業職位;在美國通用陷入破產傳聞之時,上海通用斥巨資引入了通用最新Delta全球緊湊型轎車平臺,并啟動了產能更高的沈陽北盛基地二期工程;百事公司則宣布了其數十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最大一筆投資:四年在中國市場投資10億美元。而德國瓦克化學與美國道康寧兩家化工巨頭則計劃共同投資12億美元,在張家港建立一個全球最大的有機硅綜合生產基地。
此外,世界三大物流巨頭分別宣布了各自的新舉措:DHL表示將退出美國國內市場轉而大舉進軍中國;UPS則宣布將啟用位于上海的新轉運中心;而聯邦快遞也透露,其位于廣州的全新亞太區轉運中心項目建設將于明年上半年全面啟動。
相對于投資固定資產的FDI,更具說服力的是,在金融危機中受傷最深的美國金融機構也仍然在增加對中國的投資。11月17日,美國銀行承認已斥資70億美元,將其在建設銀行的持股比例提高了近一倍;而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則證實,摩根士丹利已購入該公司19.9%的股權。同時,熱錢也似乎并未離去。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主要來自貿易順差和FDI,去除二者,中國前十個月中仍有1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無法解釋來源,這部分通常被視為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的熱錢,這一數字較今年初增加了200多億美元。盡管已經跌去60%的中國股市和全面下行的房地產降低了外資的回報預期,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FD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指出,決策層近期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仍給外資以無限想象。

諸多好消息是否意味著中國將再次扮演“沙漠中的綠洲”?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分析說,中國的銀行業、制造業、充足的美元儲備及人民幣堅挺并繼續保持對美元小幅升值態勢等,都是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并未因華爾街金融風暴而受到根本性削弱。
自9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從高位跌去約一半,即使考慮到新《勞動合同法》抬高的勞動力成本,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仍然十分明顯。同時中國也能供應充足的技術工人和研發人才。長期來看,這個潛力無窮的龐大市場才是吸引外資深耕中國的關鍵。畢馬威公司一份樂觀的企業資本流動調查顯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引資國,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電信和工業產品等領域。
當然,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全球的投資活動仍然將繼續放緩。盧進勇認為,受累于仍在加劇的流動性緊張,明年全球FDI將縮減20%左右,中國仍然需要做好FDI持續下滑的準備。2006年7月起的兩年內,商務部及相關部委開始嚴格控制外資流入,但在今年7月份,這一政策首次有所松動,至金融危機深入發展兩個月后,商務部預防FDr下滑的意愿已經十分明朗,有意重新下放審批權給地方政府。商務部外資司外商投資地產完成備案企業名單顯示,今年7月至10月完成備案的項目有81個,而從10月份至今的一個半月時間里,完成備案的項目達到了200多個。同時,中國可能于年底出臺的《關于設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暫行規定》與《外商投資合伙企業管理辦法》,將進一步放寬對外資并購。
即便如此,中國的軟肋仍然相當明顯。過去十年中,支撐中國龐大出口的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行業幾乎沒有太多的技術進步,而中國企業依舊沒有掌握讓他們的西方同行在“高科技和高接觸性”行業獲得巨大成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