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失業率遠比倒可經濟數據更能昭示中國前行道路上的風險。自金融危機侵蝕中國實體經濟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大批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走向停產、半停產甚至破產,加入失業隊伍的工人越來越多。11月初,國家統計局披露,在前9個月GDP增幅同比下滑2.3個百分比的情況下,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仍保持在與去年同期持平的4%。國家統計局預測,2008年底登記失業率將控制在4.5%以內,但這一數據并未記錄南方諸省上演的農民工返鄉潮。
10年來中國經濟運行的經驗表明,1個GDP增長點可以帶動110萬個就業崗位。隨著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影響的加深,悲觀者認為2009年GDP增長不會超過9%,那么維系中國社會穩定的1100萬就業底線是否會就此突破,并有引發一場失業潮的危險?
正方:政府有能力托底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如果登記失業率達到7%及以上,同時出現大規模農民工返鄉潮,才意味著中國出現了大的失業潮。雖然今后幾年我國面臨的失業壓力很大,但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上講,民眾應該保持信心,中國不會真正形成大規模的失業潮。
蘇海南的樂觀是基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目前真正受到沖擊的依然是外向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非外向型企業受沖擊不大。其次,對于出現失業潮的潛在危險,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調整社保繳費比例,提高工資水平,提供扶持就業的補貼、培訓,以及減免企業的稅費等,這對鞏固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生產提供了支持。
身處經濟衰退漩渦中心的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承認,已經有人在重復10年前的“下崗”。但他強調,中央政府4萬億元會逐步投下去,而地方政府的投資可能會超過10萬億元,這些都將逐步向民營經濟擴散。短期內失業人數會上升,但長期來看不會太嚴重。中國已經有非常強的經濟基礎,已不是十年前的情況可比。在這個時候無需制造恐慌,不會出現失業潮。
反方:隱性失業更值得警惕
當經濟增長減速的時候,創造就業的速度也會下降,這會對不同的群體產生影響。世界銀行中國局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向《環球企業家》指出,官方的失業率更關注的是就業市場的狀況,也就是城鎮地區新增就業的數量。這些新增的就業機會一方面可以吸收應屆畢業生,另外一方面可以吸收流動人口。今年截至目前,中國在新增就業機會方面表現得還很不錯。中國政府制定的本年度新增就業目標在前十個月已經實現了。但前十個月可以說是2008年中國經濟最好的十個月,在剩下的幾個月,一直到2009年,高路易預測城鎮新增就業機會將減少。政府推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也是為了緩沖危機所帶來的影響,但它不會完全抵消衰退的沖擊。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直截了當地指出失業潮已經初露端倪。他認為,1億左右的農民工從來沒有真正在城市扎下根來,官方的失業率統計并不體現農民的“就業”,這是中國就業的最主要問題。廣東和浙江已經有很多農民工回家了,一些地方性商會如香港商會對此有準確的統計,情況并不樂觀。因此必須對隱性的失業潮做好足夠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