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被寄予厚望的拯救者?先調低外界對你的預期吧。
歷史再次證明,自己不會簡單重復。對于就任CEO僅17個月就去職的楊致遠,他喪失了像喬布斯一般將自己創立的公司從悲慘命運中挽救出來的機會。從此他成為了硅谷無數億萬富翁之一,但他不再是個傳奇。
楊致遠曾被寄予厚望。他在2007年接手的公司,和1997年喬布斯回到的蘋果仿若鏡像:一個在各自領域極富忠誠度的品牌,一系列擁有忠實用戶群的產品,足夠的現金和工程師,當然,還有看似難以逾越的對手:當年的戴爾和今天的谷歌誰更難以阻擋,這是一個問題。
那么,為什么楊致遠沒有成為喬布斯?
對于楊致遠的反思已有不少,最多的指責在于楊的優柔寡斷:性情溫和,被曾任雅虎中國CEO的謝文喻為“謙謙君子”的楊致遠,似乎更喜歡討論而非決策,對于繼續危機管理的雅虎有些不合時宜。
考慮到楊已失敗,這種評論當然是“正確”的。但它并非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如果喬布斯證明了什么,那就是拯救一家企業可能有很多方法——喬布斯在蘋果的選擇是非常出乎主流預期的:他從未像評論界期待的那樣,將硬件或軟件之一外包,讓蘋果的產品主流化,但他成功了。
那么,楊致遠或其他臨危受命的決策者應該從喬布斯身上學到些什么?一門必修課是:調低外界預期,給自己贏得更多從容行動的時間。

讓我們回憶一下1997年7月,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時的作為。從一開始,他就做出非常不情緣接手的樣子,半推半就地成為了公司的“過渡CEO”。這個消息讓蘋果的股票在一個月價格翻倍。但隨后,喬布斯未做任何將這種美妙態勢持續下去的努力。
反而,他大規模縮減了產品線,當時被科技業視為重要創新的PDA“牛頓”就在這輪業務裁減中走入了歷史。最終,喬布斯讓收入縮水15%至59億美元,比1995年時的銷售額還少了一半有余。同時,他甚至對《時代》周刊稱:“蘋果有著了不起的資產,但我相信如果不是格外小心,這家公司可能,可能,可能——我得找個合適的詞——可能,可能……會死掉”。
大幅削減公司收入?對美國最主流的媒體說公司可能死掉?資本市場對此顯然相當不解,到年底時,蘋果的股價又被打回了原形。
你可以說喬布斯無視資本市場,但他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當你的股價不值得資本市場更多預期時,連那些做空者也會棄你而去。從此之后,他進入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進入了開發iMac和iPod的軌道。
這樣一種無干擾的環境,一直是楊致遠所欠缺的。他一度急于讓市場相信他。甫一上任,楊就宣稱他將讓雅虎變成一家“能夠高速、清晰、自律執行”的公司。但雅虎號稱即將升級的廣告系統“巴拿馬”遲遲未見發布。2007年7月,楊致遠對外界宣稱,自己需要100天時間籌劃全新的戰略,等到戰略發布時,卻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計劃。他喜歡對資本市場說:“我們在轉型期中,我對收入增長感覺良好。”
最終他迎來了大麻煩:微軟的收購意向,以及包括著名投資者卡爾·艾坎在內的無數投資人的攻擊。當楊致遠被牽扯進入無數外在的是是非非后,他已經注定回天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