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用22年時間建立的國美商業帝國,以及其所代表的家電零售行業的法則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11月24日23點,北京鵬潤大廈18層的國美電器總部仍然燈火通明。國美總監級以上管理人員各司其位,靜待一場緊急會議的結果。此時,黃光裕掌控的國美帝國經歷了22年來最為漫長難捱的一天,而黃本人卻缺席了。
當天早上,傳聞的“黃光裕及其妻子杜鵑被公安部門拘查”一事被各方證實。有別于兩年前黃氏兄弟的“協助調查”,有消息稱,黃涉嫌操縱股價和行賄,北京市公安局為此專門成立了專案組。
清晨國美總部的例行晨會上,國美一位“集團領導”不惜違反香港證監會規定,提前公布“第三季度盈利5億元”以安撫員工緊張的情緒。下午的情況要好些,海爾集團副總裁周云杰率隊拜訪國美總部,并奉上2009年第一筆23億元的供貨大單。但幾乎同時,更多的供貨商開始盤點與國美的未結算貨款,一家銀行下令緊急核查國美及黃光裕關聯企業的貸款情況。
國美電器首席執行官陳曉在晚上主持國美全國緊急視頻會議,暫時緩解了正在國美蔓延的慌亂。國美留守內閣統一了對供貨商以及普通員工的安撫策略,并根據會議內容將制定《致國美全體同仁書》,即日下發至遍布全國的1300多家門店。

“國美本來就不是正常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是一個在法律邊緣地帶游走的怪胎。”一位與國美合作十幾年的家電廠商負責人告訴《環球企業家》,黃光裕在以紅籌股身份香港上市、并購大中和三聯、以及最近借殼中關村等諸多關鍵階段均有違規嫌疑,“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11月27日,北京市公安局證實了黃光裕涉嫌經濟犯罪,但仍未透露具體原因。各方關注的焦點正在從揣測中轉向:失去黃光裕,國美還能走多遠?
緊急會議的第二天,國美迅速展開自我救贖。上海國美開始約供應商恰談貨款結算的相關事宜。
“有些過去談不攏的現在好談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山東家電營銷部門負責人向《環球企業家》透露,國美將在內部流程上縮短結款審批周期,同時在供應商還款方面也會有一些新的政策。這位負責人指出,維護好供應商的利益,是國美生死存亡的關鍵。而此前,即使是國內最強勢的家電廠家也承認,每與國美談判一次就“如同被扒了一層皮”。
高盛發表報告稱,影響國美命運的關鍵在于調查是否涉及國美,供貨商是否不再支持國美,以及銀行是否會撤走短期融資。若只涉及個人,則可參照的案例是香港上市公司物美商業董事長張文中事發后,公司的其他經營層做了很好的承接。但若涉及到上市公司,最嚴重的后果可能是供應商集體陸續停止供貨和討要貨款的行為,國美可能因此而資金鏈斷裂。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向《環球企業家》指出,制造商雖有怨言,但也清楚自身利益和國美已經捆在一起:如果發生貨款“擠兌”,國美資金鏈將斷裂,存量家電必然無路可銷。國美手握143億元巨額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使得供應商無法見死不救。
由黃光裕、黃俊欽兄弟在1987年白手起家創辦的國美電器,在2007年憑借100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坐上中國零售業的頭把交椅,而整個家電業零售額不過6000億元。國美還提供了近30萬個工作崗位,若加上相關家電制造商,約有100萬人與國美電器血脈相連。大到如此規模,陸刃波認為國美電器不可能因黃光裕一人而倒掉。
在去年完成永樂收購后,黃光裕將國美管理拋給了以陳曉為首的7人決策小組,本人很少參與具體管理事務。但毋庸置疑,黃仍是國美一切體系的創建和絕對控制者。自然的,即使國美最終挺過難關,此前兩年中快速擴張的步伐也將因此而放緩。
規則重建
現在無疑是國美的老對手蘇寧提升市場話語權的絕佳機會。黃光裕一事曝光當天,蘇寧即連夜在其總部南京召開全國視頻會議商討黃光裕拘查的影響和對策。進一步看,在2010年5月,國美需進行46億元可轉債的贖回,而其年利潤只有20億元左右,資金壓力可想而知。蘇寧截止到08年6月30日持有現金125億元,是國美的4倍,并非沒有可能在必要時刻接盤國美。
也有傳聞稱,國美或在考慮把大中電器賣給跨國家電零售巨頭百思買。百思買并購中國第四大家電連鎖商五星百貨兩年來發展緩慢,其直營店至今只有1家,急需并購新籌碼。但陸刃波指出,百思買對家電制造商的“先款后貨”許諾,囿于規模無法抗衡國美、蘇寧龐大訂單的誘惑。“家電連鎖領域的鐵律:無規模,不經濟。”他說。
對規模的推崇正是黃光裕的最大特點。接近國美的投行人士向本刊透露,國美已經形成了貨款+股市增發/減持——擴張店面——獲得貨款模式,并通過不斷向上市公司注入新開店面,形成一個資本為紐帶的循環。這種“類金融”模式使零售商成為“不受管轄的金融企業”,為其進行其它的市場操作帶來了資金基礎,而黃光裕或許就事發“市場操作”上。
2006年10月,商務部曾針對此出臺《零售商與供應商進貨交易管理辦法》,將零售商的貨款支付期限明確規定在60天以內,并對各種名義的進場費予以規制。但在家電領域由于國美、蘇寧兩大巨頭的“不買賬”,該《辦法》實際執行的效果差強人意。
黃光裕被調查可能是商務部重新整肅“零供關系”的機會。商務部研究院國內貿易戰略與規劃中心主任張月林告訴《環球企業家》,商務部有意將《辦法》升級至商務部司法條例的高度,進一步理順零售業痼疾。
國美模式向來未得到決策層的充分認可。商務部曾在2006年安排500億元政策性貸款扶持全國20家大型流通企業組成“國家隊”,國美被排斥其外。幾乎與此同時,國美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并購之路,永樂、大中、好易家、三聯均被其收入囊中,后二者正是“國家隊”成員。相比較“國家隊員”蘇寧,國美雖然成為中國零售業的執牛耳者,卻始終游離在政府支持的行列邊緣。“黃光裕本人很少出席主管部門舉行的活動。”一位商務部不愿具名的官員透露,黃光裕行事乖張,給其最終引火上身埋下了隱患。
群龍無首的國美現在只能自求多福。晨會上國美那位高層安撫員工說:“國美自從成立以來,經歷了不少挫折,但是事實證明,每一次挫折都只會讓國美更加強大。”但這一次能否過關,則需要黃光裕本人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