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和并購咨詢正成為投資銀行在中國過冬的新棉衣。
僅僅在一年前的此時,投資銀行家們的臉上還是喜笑顏開:資本市場繁榮,企業上市熱情高漲,而拿到真金白銀的年終回報更是指日可待。
不過如今,這一切徹底結束了,即便是以往被視為亮點的中國業務也難逃厄運——與去年一周內6只新股發行的迅猛勢頭相比,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總共只有59只新股發行上市。自9月16日央行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以來,滬深兩市甚至陷入了已無新股首發的真空期。而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海外各大市場的情況更是低至冰點。
毫無疑問,這正是最壞的年景。“我從1984年到投行以后,至少經歷過五、六次危機,但是沒有一次有現在這么嚴重。”美林中國地區主席劉二飛表示。事實上,在華爾街以獨立投行為主導的時代徹底終結后,金融行業的新秩序還遠遠沒有建立,與之相應的中國地區的調整也剛剛開始。
在恐慌與混亂中,股權資本市場(ECM)這一投行利潤最為豐厚的業務幾乎全部暫停,而在投資銀行內部,裁員與人事洗牌則成了重要內容。黯淡的經濟前景意味著這僅僅是個開始,在這種環境下,過去幾年一直是多家投行業務亮點的中國區也未能幸免。
轉移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投資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新股發行(IPO)的規模都在今年大幅縮水。很多中國企業放慢了新股發行的節奏,到目前為止,A股市場只有77只新股發行,融資規模147億美元,而在2007年,中國股市卻總共募集了527億美元之巨。“世道不好,保薦人建議我們推遲一段時間。”浙江天信儀表集團公司董事長陳開云表示,之前曾經有多家券商找到他,希望將這家年銷售額1.8億元的企業推上開業呼聲很高的中小板,而如今的形勢卻讓其不得不擱置上市計劃。
香港市場的情況更糟,與去年爭先恐后、搶在最后一分鐘之前上市的盛況相比,今年中國公司赴港上市的大戲很可能已于10月22日人和地產的上市而提前落幕。這筆原計劃募集15億美元的交易最終只獲得了4.35億美元的資金。

遲遲未上市的龍湖地產雖然現在仍在其承銷商摩根士丹利第四季度的上市時間表上,然而根據湯森路透的消息,由于金融危機沖擊股市,人和地產的首次公開募股是當前全球范圍內唯一具有相當規模的上市交易。分析師和銀行業人士亦稱,因投資者缺乏興趣,人和地產將是香港市場今年的最后一筆上市交易。
“已經一推再推了。”龍湖地產的內部人士頗為無奈地表示,由于身處目前最為敏感的房地產行業,相當一部分原計劃在今年登陸資本市場的同行們停止了上市計劃。
就在2007年,地產企業仍然屢屢創下IPO奇跡:4月,碧桂園在香港上市融資129億港元,其董事長楊國強父女一舉成為“中國首富”;10月,SOHO中國香港掛牌,共募集資金98.63億港元。借此,數家投行都在2007年賺得盆滿缽滿,而如今,它們手中的項目多數已經沒有任何時間表。當然,并非所有的行業都如房地產般遭遇資本市場的冷落,在瑞銀投資銀行部副總裁蔡洪平看來,太陽能、風能、環保相關產業仍然是其看好的行業。
在股市低迷的狀態下,各家投行紛紛將發債作為新的業務重點。“瑞銀不會因為市場好或壞而影響自己本身的發展策略。中鐵工200億,鐵道部300億,我們全部介入了。”蔡洪平表示,未來兩年都將是債市的繁榮期。到目前為止,今年經國家發改委核準發行的企業債規模已經突破2000億元,而去年全年則只有1709億元。
此外,過去幾年在中國不溫不火的并購咨詢與直接投資業務也會有起色。目前,在兼并收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摩根大通。僅2008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先后擔任了中海油服收購Awilco Offshore ASA 100%的要約、中國聯通合并中國網通、中國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中鋼集團收購澳大利亞Midwest公司等一系列交易的財務顧問。
洗牌
對于多數投行來說,市場蕭條無疑為其內部調整提供了最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裁員,在2006—2007年間,為了滿足高漲的資本市場的需求,外資投行和中資投行都紛紛大規模招兵買馬,擴充隊伍。然而轉眼間,這支龐大的高薪隊伍對公司內部的成本控制顯然構成了巨大壓力。
2007年11月14日,花旗集團開始向其全球投資銀行及其它部門的1萬名雇員發放解雇通知,此舉公開以后,紐約股市隨即大跌。而在今年上半年,花旗在全球已經裁掉了1.4萬人。“很多資深的員工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被通知不用再來上班了,我和周圍很多同事都感到恐慌。”一位花旗銀行中國區的員工對《環球企業家》說。而據花旗有關部門的證實,接下來將在投行部門裁員至少10%。
除花旗之外,多家金融機構也宣布了裁員計劃,即便是那些在這次金融風暴中表現較為穩定的金融集團也不例外。瑞士信貸公開宣布將裁減1%的員工,其中主要為投資銀行部的員工;而匯豐控股則將在其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門裁員1100A,其中在香港裁減100人。
即便沒有出臺裁員計劃的投行為了控制成本也不得不采取變相減薪、加強考核、拆借、合并部門等“瘦身”方式應對生意冷淡的寒冬。通常情況下,年底是金融機構員工的加薪季節,而在今年,能夠將薪水仍維持在原有狀態已經成了令人高興的消息。法國農業信貸集團駐香港的地區性經紀子公司里昂證券亞太區的520名資深銀行家和高管中,有超過80%的人同意明年最多減薪25%。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投資銀行的員工選擇了主動離開。
不過在瑞銀的蔡洪平看來,此時正是調整內部人員結構的好機會,“雖然我們也裁員了,但是進來的人反而比走的人多。”在雷曼兄弟破產后,瑞銀從中招收了員工,大大加強了其能源業務線的實力。
此外,多數投行也忙于在混亂的市場中重新制定自己的長期規劃、進行部門整合和優化管理。不久以前,瑞銀證券中國固定收益部門中一個專門負責次貸擔保債務憑證的部門便被撤掉。摩根士丹利的情況則更加微妙,由于日本三菱UFJ成為其新的大股東,因此其業務重心很可能會轉移到日本,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其中國區。而并入美國銀行的美林則表示,一切業務仍在正常進行,但可以想象的是,進一步的整合顯然還沒有完成。
當然,對于絕大多數投行業內的人士來說,中國的情況還并不是最糟糕的,投行之間的競爭還沒有到白熱化程度,只要熬過此次蕭條,便不難等到重新攀升的機會。